习 伟
(云南省曲靖市植保植检站,云南曲靖 655000)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人们生活质量与水平大幅提高,很多人开始养殖珍稀动物。然而,因蛋白质饵料比较匮乏,对养殖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制约。基于此,加大力度开发和利用大麦虫,将是现在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解决蛋白质饵料问题的方向。大麦虫不仅仅能为养殖动物提供足够的优质蛋白,而且还能成为人的蛋白质食品。
大麦虫是超级麦皮虫形成的,产地为南非和中非,我国近几年大量从东南亚国家进行引进,属于优质饲料昆虫。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人工繁殖,目前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大麦虫作为饲养鱼类、爬虫类与鸟类的主要食物。大麦虫最大长度可以达到5~6 cm,相较于普通的黄粉虫,长度大3~4倍,而且成虫的繁殖量同样高于黄粉虫。通常情况下,雌性大麦虫在完成交配后,能产出600~1 000粒的卵,但黄粉虫只有300粒左右[1]。
大麦虫幼虫富含大量蛋白质与脂肪,其中,蛋白质的含量可以达到51%以上,脂肪含量为29%左右,同时还含有诸多营养元素,包括糖类、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其营养价值和其它昆虫饵料不可同日而语,无论是蝇蛆、蚯蚓,还是蟋蟀与黄粉虫,在营养价值上都差于大麦虫。除此之外,大麦虫的外皮容易消化,具有良好的适口性,是现阶段稀有动物养殖的理想饵料,包括蛇、鱼、鸟、蛙以及鳖。
大麦虫养殖产业由于投资相对较少、养殖技术简单可行,且既能满足工厂化生产,又能实现家庭养殖,所以已经被昆虫学家认为是当今希望最大的昆虫产业,传统的蝇蛆与黄粉虫将被大麦虫取代,具有良好的养殖前景。对于大麦虫养殖,只要技术合理可行,就能以较少的投资实现高产出,而且还具有“五节”特点,即节省用地、节约水资源、节省能源、节省空间和节省人力。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蛋白质饲料问题,人工饲养昆虫是一种公认的方向,而对大麦虫进行开发则是其突出代表。
近几年我国开始向东南亚国家与地区引起大麦虫,大麦虫属于甲科类昆虫。成熟的大麦虫,其长度可以达到6 cm,不仅长度可以达到黄粉虫2~4倍,而且产量也可以达到5倍左右,更重要的是,大麦虫营养价值也远超过去的饵料。相比之下,雌性成熟大麦虫体形大于雄性,因它含有很多人体需要的物质和元素,它的营养价值远超相同科的其它所有昆虫。因大麦虫的个体大,且营养丰富,伴随其生产养殖技术不断发展与成熟,它将成为主要活体饵料,陆续取代其他蛋白质饵料[2]。
大麦虫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喜爱干燥,且耐渴、耐饥,四季皆可繁殖,生育周期在100 d左右。当温度低于6 ℃时,开始冬眠,生长发育适宜温度在18~30 ℃,如果温度超过39 ℃,会致死;生长发育适宜湿度在60%~70%。虫卵外表是卵壳,内部为卵黄膜和卵内物质。卵期一般为7~10 d,当温度为26~32 ℃时,成虫最适宜产卵,成虫产卵量可达1 000粒,同时质量也很高;当温度为19~25 ℃时,产卵数量减少,为500粒左右;当温度为15~18 ℃时,产卵量进一步减少,为150粒左右;当温度不足14 ℃时,极少交配;当温度不足10 ℃时,不交配。大麦虫偏爱群集,温度为13 ℃时,可以活动取食,当温度为5 ℃时依然可以生长,生长速度在25~32 ℃达到最快,但温度如果超过39 ℃,则会产生大批量的死亡。大麦虫的幼虫与成虫具有一定残杀性,而且幼虫还会将蛹咬伤。基于此,养殖中要对卵、蛹、幼虫与成虫进行筛分,放在单独的容具当中进行养殖[3]。
幼虫生长时,体表先变成白色,完成第一次蜕皮之后将变成黄褐色,之后每到达4~6 d就完成1次蜕皮,幼虫期一共完成6次蜕皮。当幼虫达到30 d龄体时,将在饲料中完成化蛹,在化蛹过程中,头部插在饲料当中,通过移动摩擦完成化蛹,在20 ℃的温度条件下,蛹通过7 d就会变成成虫。羽化以后,翅为白色且软、薄,1~2 d后变成黑褐色并变硬。大麦虫喜欢在夜间进行活动,活动速度快,一般不飞行。在羽化后7 d开始产卵。大麦虫幼虫单位重量为700~800条,雄性与雌性之比为4∶6,能产雄性与雌性卵分别为200条和400条,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后,能产近8万条幼虫[4]。
大麦虫最佳养殖场所为背风、向阳以及冬暖夏凉处,但光线不能太强,始终温暖,温度控制在18~30 ℃,相对湿度按70%控制。在夏季气温较高的情况下,可在地上进行洒水降温;在冬季温度较低时,还应做好保温,确保大麦虫能够正常发育。
成虫羽化之后6~11 d进行产卵,产卵时间很长,可以达到50 d,如果喂养得当,则产卵时间能达到120~150 d,到死亡为止。养殖时,先在筐的底部铺一个筛子(由不锈钢做成,面积和框底相同,作用是对成虫与卵块进行快速分离),然后在筛子表面洒上食物,成虫开始产卵3 d后,提起筛子轻轻筛动,使麦麸与虫卵都掉落,此时筛子表面是成虫,连通筛子一同放到养殖框内,添加饲料使成虫开始产卵,以此周而复始;约7 d后将孵出幼虫,将较小的大麦虫倒进装有饲料的容具当中开始饲养,也可直接把成虫放到白纸上,均匀洒上麦麸,使成虫自然产卵,按2~3 d时间间隔进行换纸,使成活率不低于90%[5]。采用这一操作方法通常7~10 d就要为成虫更换1次料,更换下来的料会有卵粒存在,不可立即倒除,应集中放好,在卵块孵化以后,利用饲料进行引诱,实现集中收集与饲养。在取卵之后应注意为成虫添加一定量的青料与精料,并对废料及蛹皮进行彻底的清理。大麦虫的成虫喜欢在夜间活动,对此晚间应尽量多喂。由于夏季气温相对较高,幼虫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容易蜕皮,此时应增加青料,并给足水分,适当时可添加瓜果蔬菜。在幼虫的初期,应减少精料,而在蜕皮时尽量不喂,必要时少喂,蜕皮完成后,伴随虫体不断长大进行饲喂。在需要时,可以用水把精料和成若干个小团,然后再切成小块直接放到网上由大麦虫自行取食[6]。每天的投食量,以夜间箱中的饲料都被吃完为准控制。早上和晚间应投足,在中午适当补充。幼虫期间的投料应注意对青料和精料进行合理搭配,前期主要投加精料,辅以适量青料,后期则完全相反。没有成龄的幼虫应尽可能多的投加青菜,这样能促进生长发育。部分老龄幼虫进入化蛹期后,其食欲会明显降低,此时可投加一定量的鱼粉,使化蛹能够保持一致。幼虫由于生长速度有所不同,所以会产生大小程度不同的情况,按照大小进行分箱饲养,每箱可以饲养3 000~4 000只幼虫。在饲养时,应以密度为依据及时进行分箱,适当减小密度,这是因为如果密度太大会引起相互残杀。在幼虫化蛹的过程中,应增加青料的投加量,以此促进化蛹和羽化。每天都要及时将蛹挑到另外一个盒子中,然后撒上适量精料,但不能盖过蛹体,防止幼虫将蛹咬伤,期间还要做好保温与气体交换[7]。
幼虫饲养配方为:75%的麦麸+10%的玉米粉+2%的鱼粉;成虫饲养配方为:50%的麦麸+4%的鱼粉+15%的种猪或大鸭全价饲料+26%的发酵秸秆+4%的蔗糖+1%的混合盐。另外,在成虫饲料中还应添加一定量复合维生素,以此延长成虫的寿命,保证实际的产卵量。
大麦虫有望取代传统蛋白质饵料,因为它的养殖投入相对较低,且技术相比之下较为简单,是蛋白质饵料未来主要发展方向,有必要得到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