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 略
(西藏自治区林周县畜牧兽医站,西藏林周 851600)
目前,羊群养殖经常出现的疾病大致可以分为传染性羊疾病和普通性羊疾病两种。羊疾病通常由于管理者的管理措施不当,或者是没有及时进行消毒而导致的。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和养殖者如果没有事先制定科学的防护措施,会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为了更好地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本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羊疾病进行有效预防和防治。
在问题出现之前就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最为理想化的一种解决方式。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就是在羊疾病可能出现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防止由于细菌感染导致疾病发生或者扩散,从源头上解决客观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相较于问题出现之后再解决来讲,预防也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种防治手段。现状下很多的养殖者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农民,没有受过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对疾病发现不及时,治疗方面也无从下手,很有可能导致疾病快速扩散等严重后果[1]。针对此问题,国家畜牧业有关部门应进行统一培训或者是加大宣传力度,让普通农户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制订一些科学的预防方案,保障整个羊群以及畜牧业的安全。
羊疾病通常都是由于微生物或者细菌滋生导致的,因此想要预防羊疾病,必须从定期消毒、保证卫生方面做起,对羊圈进行定期清理,杜绝细菌滋生。除了消毒水这种人工消毒工具外,还可以利用自然光线如太阳光进行消毒,紫外线也是一种天然的消毒方式,让羊群每天能够接触到充足的阳光同样可以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同时,应该改变传统的饲养模式,采用现代较为科学合理的饲养模式来管理羊群,例如闲杂人等不可以随便进入羊圈,要有专业的饲养人员采用消毒工序之后才能进入羊圈。这样能够从根本上防止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羊群疾病[2]。不同羊的种类和养殖方式可能会对于安全管理,尤其是卫生管理有着不同的要求,当地养殖者应当针对于这些要求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卫生管理方案。同时,经营管理者一定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积极把羊群卫生管理这件事情落到实处,以一个认真负责的态度对羊群进行管理,才有可能获得相应的产出,使羊群饲养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在羊群的饲养过程中,甚至是整个畜牧业的养殖过程中,饲料的选择与使用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羊群吃到含有细菌或者已经被其他化学物质污染过的饲料,就容易患病,接着就会在羊群中引发一连串的反应。由于目前的技术还没有办法控制疾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因此饲养者在养殖时一定要加强饲料管理,要根据相关的专业知识,结合自己所养羊群的实际特点来确定饲料种类和用量,并且按时检查饲料,确定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在储存的过程中,如果饲料不小心被污染,绝对不可以继续用来喂养牲畜,要时刻保证饲料是绝对安全与健康的。饲养过程中如果想使用新的饲料,一定要进行定点试验,先进行小规模的喂养,在观测后如果没有问题再推及到整体,饲养员要以谨慎小心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所饲养的羊群,才能够杜绝疾病,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为尽可能降低羊群疾病风险,饲养者可以定期进行健康抽样检查,根据不同羊圈、公母、年龄等指标按比例随机选取几只羊进行外形体态测量和血液疾病检查,由此推测出整体羊群的生长状况和健康情况。如果在样本中发现了疾病,要尽快确定疾病的种类和治疗方法,同时对整个羊群进行系统排查,明确疾病的发生范围和程度,进而采取相应的有效方案。抽样检查要定期进行,通常可以30 d进行1次,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做出健康趋势表来做分析,使羊群的生长状况尽在掌握之中。同时,使用抽样检查的方式还可以降低排查成本,避免大规模疾病检查带来的资源浪费,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日常卫生管理上。
在饲养的过程中,羊疾病的预防和防治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如果想要实现完全杜绝疾病发生的目标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饲养者不仅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喂养羊群,还要对于羊群的整个生存环境给予足够的重视,改变传统的随意饲养模式,采用现代最为科学、健康安全的方式进行饲养,才能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