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莉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验局,安徽六安 237005)
草履蚧,为同翅目,珠蚧科,草履蚧属的一类昆虫,又名为桑虱、草鞋介壳虫等,发生后可导致树木生长速度减慢,严重时可造成植株死亡,其食性杂,主要对杨树、刺槐、腊梅、桑以及桃等多种园林植物产生危害[1]。目前,草履蚧在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河南、青海、内蒙古、浙江、江苏、安徽、上海、福建、湖北、贵州、云南、重庆、四川和西藏等地均有发生,分布范围广泛[1]。近些年来,六安市的果树、杨树等上草履蚧的发生呈逐渐加重态势,发生的面积也逐年增加,对当地生态林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结合当地草履蚧发生的实际,对其发生的生态习性、为害特点以及防治方法等开展简单的总结探讨。
1.1 生活习性草履蚧为雌雄异体昆虫,可对多种园林植物产生为害。雌性成虫的形状呈扁椭圆形,像草鞋底,背部隆起,有横向的皱褶,颜色为赭色,上披1层薄粉,背部的周边和腹部颜色一致,均为黄色,前翅的颜色为灰褐色;有8节触角,每节上的粗刚毛比较多[1];足粗大,为黑色。雄成虫体长5~6 mm,展翅后长度在10 cm,体为紫色,翅膀为淡紫黑色,呈透明状,有2条翅脉,后部翅膀比较小,有10节触角。卵为黄色,呈长圆形,刚产下时颜色为橘红色,粘裹着1层白色絮状的蜡丝;若虫为灰褐色,体长约2 mm,刚孵化出来的颜色为棕黑色,腹面的颜色稍淡,触角为棕灰色。雄蛹外部包括1层白色的薄层蜡茧,可见到明显的翅芽[2]。
1.2 危害特点草履蚧产生危害时,不仅若虫、成虫群集在嫩梢、枝干、腋芽、叶片等部位吸食汁液,阻碍植物的正常生长,导致树体长势衰弱、树叶早脱等,而且产生的大量分泌物、排泄物会污染环境[1]。草履蚧的幼虫、成虫的迁移密度较高,一般群体迁移,可爬满附近的地面、墙体等,此现象在六安市的4-5月出现较多[2]。草履蚧在六安地区1 a发生1代,常以初孵幼虫、卵等藏在树干基部的土壤中越冬,第2年2-3月孵化出土,对寄主植物产生为害,一般通过主干爬到嫩芽等部位为害。若虫在低龄时少活动,一般群体隐蔽在树洞等处;若虫的脱皮第1次出现在每年的3月底左右,迟的在4月初,产生蜡状物质,雌若虫第3次蜕皮发生在4月下旬到5月初,此次蜕皮即可成为成虫,与羽化的雄成虫交尾[2]。6月下旬由树干爬到地面,转入土壤缝隙、石块等位置产卵。越冬卵的存活率受到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影响,在土壤较为干燥的情况下,虫卵的成活率一般在20%~30%,在土壤湿润的情况下存活率最高可达到80%以上,在每年的2月左右中午的土壤温度稳定达到4 ℃以上时,越冬卵开始逐步孵化、出土,如果遇到降温,温度低于4 ℃时,已经孵化的若虫不再上树产生危害。
草履蚧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害虫来说,其个体微小,活动的场所较为隐蔽,常规的害虫防治方法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必须从农业、生物及化学药剂等多个方面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针对性地开展防治。
2.1 农业防治
2.1.1 虫源清除干净 秋季时在整地的同时翻树盘,施入足够的底肥,并将杂草、土壤缝隙以及枯枝落叶、砖块中的卵块挖出来集中销毁,做好地面环境卫生,营造不利于卵孵化的环境。对于新栽植的苗木,要加强植物病虫害的检疫工作,严格杜绝选择劣质苗木造林;此外,对于红叶李等观赏植物,可在冬春季开展整形修剪的同时将部分有虫枝条剪除,有的植物长势过旺、枝条郁闭的,可通过适当修剪提高林间透风透光性,降低草履蚧越冬栖息的场所,降低越冬虫口的基数,从而减轻来年草履蚧的危害[3];有的枝条、叶片上的草履蚧虫,可用软刷、竹片等将之刮除;在雄虫化蛹期、雌虫产卵期,附近的墙面上会粘附很多虫体,要及时清除干净[2]。
2.1.2 树干上建阻隔环或者涂抹粘虫油 每年的1月中旬左右正处于若虫刚孵化还未上树的时候,要提前在树干上离地面60~130 cm处将老皮刮除掉,或者将树皮的缝隙里用泥巴涂平,外部缠绕一圈宽胶布作为阻隔环,可以避免若虫上树危害,并在每日的早晚清理阻隔环下的若虫,可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也可先将树干上的粗皮刮除干净,并涂抹1层粘虫油,宽度10 cm左右,为了保证粘虫油在若虫上树期一直有较好的粘性,可将粘性油与沥青等加热融化混合均匀后涂抹使用。
2.1.3 树干涂白 草履蚧越冬的场所多为树洞、受害植物的主干老粗树皮内,可在冬季进行整枝修剪的同时,先刮掉老粗树皮集中进行深埋处理,再用生石灰、盐以及石硫合剂等配置成涂白剂涂抹在树干、粗枝条上。
2.1.4 堆沙防治 草履蚧的雌虫产卵需要下树,利用这一特点在受害树木的周围堆上沙土,引诱雌性成虫在沙土中产卵,人工集中收集、统一销毁,也可在每年的5月中旬在植物根系边挖环状的沟,宽、深分别为30、20 cm左右,沟内铺上杂草等,引诱草履蚧集中产卵,之后将杂草取出集中烧毁。
2.2 生物防治草履蚧的天敌类型比较多,如膜翅目小蜂科的许多寄生蜂,鞘翅目瓢甲科内的多种捕食性瓢虫,如黑缘红瓢虫、黑缘红瓢虫、红环瓢虫以及大红瓢虫等[3],可对这些天敌进行充分的保护和利用,或者采取引种人工繁殖方式在田间释放,释放的量每点至少释放100头以上,一般幼虫的最佳释放时间为每年的4月底到5月中旬,以增加林间天敌的数量,有效降低草履蚧的为害。红环瓢虫的繁殖能力强,寿命长,每头幼虫捕食草履蚧的虫口数量可达到50~88头,每头成虫可捕食130~210头,按照要求在林间释放1年后,草履蚧虫口的密度可降到低于1.2头/cm2,释放2年后可将草履蚧密度控制在低于0.01头/cm2,防治的效果非常理想。需要注意的是,生长季节尽量不要喷药,以防灭杀天敌。
2.3 药剂防治早春选择“必治”乳油1 800倍液等对准地面喷施,可将土壤中的虫卵杀灭,减少孵化虫口的基数。在采取人工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后,田间的害虫数量达到防治标准时要针对性地开展药剂防治。如果早春阻隔环设置不及时,草履蚧的若虫上树,可选择70%的棉蚜皂水等进行防治,也可选择选择溴氰菊酯、杀灭菊酯类具有较好触杀、内吸效果的药剂进行防治,药剂要求效果好、毒性低,尽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喷药要对准草履蚧发生的部位多喷,喷施均匀,喷药量以不滴水即可,虫害发生严重的情况下,可增加防治的次数,隔3~5 d再喷施药剂1次[3];如果树体长势高大,可在树干的基部提前钻孔,将内吸性药剂灌入孔中,用量为1 cm胸径注入药剂1 mL即可。草履蚧上树后的防治越早越好,如果防治的时候还有一些草履蚧未上树,可采取喷药与阻隔环相结合方法[4]。为了防止草履蚧虫害的扩散,可在危害区域周边喷施辛硫磷或溴氰菊酯等药剂[4]。卵开始孵化后的6周左右,选择棉油皂液800~100倍液、30号机油乳剂40倍液、洗衣皂液等进行防治,具有更好的植物安全性,也可选择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等,不仅可以快速杀虫,还不会对人体安全产生威胁。需要注意的是,喷施药剂一定要对准、喷施均匀,避免对田间造成损伤[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