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华 陈海宁 张新梅,2
(1.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临沂 276000;2.农业部植物营养与新型肥料创制重点实验室,山东临沂 276000)
蓝莓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青睐,尽管我国蓝莓引种栽培起步较晚,但栽培面积扩展迅速,据李亚东等统计,截至2018年我国蓝莓栽培面积约55 344 hm2。随着引种的进行及面积的迅速扩大,各种病虫害也日益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蓝莓上已发生的真菌病害多达20余种[1],炭疽病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植物病害,蓝莓也未能幸免,炭疽病可引起叶斑、叶枯、花腐、果腐、枝枯,给蓝莓生产造成损失。为更好地做好蓝莓炭疽病的防治工作,通过对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危害特征、侵染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措施等进行总结,能够为防治炭疽病提供参考。
1.1 病原种类植物炭疽菌属的成员多是杂食性,有广泛的寄主谱,它们可寄生或腐生在不同科属植物上,在一种植物上也可同时被几种炭疽菌侵染[2]。目前,国内已查明的蓝莓炭疽病菌主要是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acutatum)和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3],两种病菌可单独侵染,也可复合侵染,在南北方各大蓝莓产区普遍发生[4-5]。而且,这两种炭疽病菌同样可引起芒果、草莓等发生炭疽病,具有广泛的侵染性。
1.2 危害特征炭疽菌几乎可侵染蓝莓叶片、枝条、花果等各个器官,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缘或中央开始,出现水渍状棕褐色斑点,后期变成深褐色或黑色、近圆形、中央稍凹陷边界明显的病斑,天气干燥时,病斑中央呈灰白色,表皮下埋生小黑点,严重时造成叶片脱落。幼嫩枝感病,发病初期出现水渍状棕褐色斑点,后期呈梭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扩展,病斑凹陷,中央呈灰白色,病斑周围有棕褐色晕圈,或着枝条病斑的中心开裂,偶尔表面着生黑色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4]。
果实受侵染后在未成熟时没有任何症状,只有在果实成熟后,才开始出现果腐的症状,最初表现为果实变软、皱缩,凹陷处出现凝胶状、橙黄色的分生孢子堆,是炭疽病的显著特征,侵染后的果实最终皱缩并脱落[5]。染病后的果实即使收获时外表健康也会很快腐烂,还可能导致蓝莓采收后微生物超标,影响产品安全。
1.3 侵染规律病原菌在植物病残体或土壤中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的形式越冬,翌年病原菌孢子靠风雨、灌溉等传播,侵染植株。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产孢适宜温度为10~35 ℃,侵染最适温度为28 ℃左右,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流行。因此,夏季连续阴雨天、相对湿度较高的情况下会引起炭疽病突发性传播和侵染。
蓝莓炭疽病易于流行和传播,但是可防可治,合理的建园及水肥管理、药剂保护,可有效防止发生炭疽病,即便发生炭疽病,目前也已有有效的防治药物。
2.1 农业措施
2.1.1 合理密植,适度修剪 栽培密度既要充分利用土地,又要保证田间通风透光,兔眼蓝莓常采用株行距为2.0 m×4.0 m,高丛蓝莓株采用(0.8~1.5) m×3.0 m,半高从蓝莓采用1.0 m×2.5 m,矮丛蓝莓采用0.5 m×(1.5~2.0) m,不小于0.5 m×1.5 m[6]。利用冬夏剪时间剪除过密枝、徒长枝、病害枝,培养通风透光能力强的树形。
2.1.2 合理浇水和施肥 浇水最好采用滴管设备和“见干见湿”浇水法,尽量不采用大水漫灌,以降低园区湿度。相对其他果树,蓝莓需肥料小,成年树全年化肥用量约250 g/株,花前及幼果期可施用平衡型水溶肥,如20-20-20-TE水溶肥。膨果期采用高钾型水溶肥或磷酸二氢钾,采果后若树势较旺,可施用高磷低氮型水溶肥或磷酸二氢钾,树势弱可继续施用平衡型水溶肥,过量施肥易造成肥害死树,或树条旺长导致果园郁蔽,增加病害发生概率,冬季受冻抽条。
2.2 药剂防治
2.2.1 化学防治 目前,蓝莓炭疽病以化学防控为主,发病前可喷施保护性药剂,如甲基托布津、百菌清,发现病症后,可喷施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或多菌灵等,7~8 d喷1次,轮换用药,连续防治2~3次。
2.2.2 绿色防治 采用更加绿色环保的手段防治作物病虫害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国内还未见到采用生物防治蓝莓炭疽病的报道,但与蓝莓炭疽病菌同源的芒果炭疽病、草莓炭疽病的生物防治已有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AiL3菌株、内生枯草芽孢杆菌HBS-1发酵液[7-8]、低聚糖素[9]、丁香和黄芩中草药提取物[10]都对芒果炭疽病有很好的效果,大黄素甲醚水剂[11]对草莓炭疽病也有很好的效果,在防治蓝莓炭疽病时可借鉴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