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抗性治理田间药效试验

2019-03-05 23:58:43袁文龙汤长云姜文会曾卫华
江西农业 2019年19期

袁文龙 汤长云 姜文会 曾卫华

(1.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农业农村局植保站,江西抚州 344000;2.江西省临川区龙溪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江西抚州 344000;3.江西省临川区青泥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江西抚州 344000)

1 试验条件

试验对象为二化螟。试验作物为水稻(晚稻),泰优306。试验安排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唱凯镇)的2 000 m2晚稻田中进行。所选试验田已应用氯虫苯甲酰胺和三唑磷多年,为传统连片水稻种植区,土质较好,灌溉便利,耕作水平中等,试验田水稻为7月25日移栽,第1次施药时为三代二化螟卵孵始盛期,第2次施药时为三代二化螟1、2龄幼虫高峰期,晚稻处于分蘖期,长势较好。各示范区的水肥条件及管理条件均一致,且符合当地科学的农业实践。施药前未打任何防治二化螟的药剂。

2 试验设计和安排

2.1 试验药剂

2.1.1 供试药剂及来源 (1)20%氯虫苯甲酰胺SC,由杜邦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生产。(2)40%三唑磷EC,由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3)72%丙溴磷EC,由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99%杀虫单SP,由宜春新龙化工有限公司生产。(5)24%甲氧虫酰肼SC,由江苏盐城双宁农化有限公司生产。(6)32 000 IU/mg苏云金杆菌WP,由上海威敌生化(南昌)有限公司生产。(7)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由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8)5%阿维菌素EC,由河北威远生化农药有限公司生产。(9)34%乙基多杀·甲氧虫酰SE,由美国陶式益农公司生产。(10)18%杀虫双AS,由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生产。

2.1.2 试验过程药剂用量添加 在试验药剂的处理过程,分为两次添加,具体添加的药剂种类、有效成分、制剂用量如下:第一次添加20%氯虫苯甲酰胺SC,有效成分为30 mL/hm2,用量为150 mL/hm2;32 000 IU/mg苏云金杆菌WP,制剂用量为2 250 mL/hm2;40%三唑磷EC,有效成分为600 mL/hm2,用量为1 500 mL/hm2;18%杀虫双AS,有效成分为1 080 mL/hm2,用量为6 000 mL/hm2;72%丙溴磷EC,有效成分为864 mL/hm2,用量为1 200 mL/hm2;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有效成分为22.5 mL/hm2,用量为450 mL/hm2;32 000 IU/mg苏云金杆菌WP,制剂用量为2 250 mL/hm2;34%乙基多杀·甲氧虫酰SE,有效成分为153 mL/hm2,用量为450 mL/hm2;清水适量。第2次添加20%氯虫苯甲酰胺SC,有效成分为60 mL/hm2,用量为300 mL/hm2;20%氯虫苯甲酰胺SC,有效成分为45 mL/hm2,用量为225 mL/hm2;40%三唑磷EC,有效成分为900 mL/hm2,用量为2250 mL/hm2;99%杀虫单SP,有效成分为2 227.5 mL/hm2,用量为2 250 mL/hm2;5%阿维菌素EC,有效成分为112.5 mL/hm2,用量为2 250 mL/hm2;24%甲氧虫酰肼SC,有效成分为180 mL/hm2,用量为750 mL/hm2;34%乙基多杀·甲氧虫酰SE,有效成分为225 mL/hm2,用量为750 mL/hm2;清水适量。

2.2 处理方法试验设9个处理,共27个小区,各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间筑埂隔开,以防止窜水。小区面积为66.7 m2,重复3次。

2.3 施药过程

2.3.1 施药器械和使用方法 施药器械采用3WBD-16A(欧麦德和特耐特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雾器均为单个空心圆锥喷头,工作压力0.15~0.4 MPa)。施药采用采用二次稀释法配置药液,混均后对准稻株均匀喷雾。

2.3.2 施药时间和次数及使用容量 2016年8月4日第1次施药时为三代二化螟卵孵始盛期,2016年8月11日第2次施药时为三代二化螟1、2龄幼虫高峰期,共施两次药,空白对照区喷清水。水稻生育期为分蘖期,按450 L/hm2折算小区用量。

2.3.3 防治其他病虫害的药剂资料 试验期间未施用过其他农药防治病虫害。

3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3.1 土壤资料试验地为中潴灰潮沙泥田,pH值为5.0左右,耕作层深17 cm左右,有机质含量丰富,肥力水平较高,排灌方便,产量为500 kg/667 m2左右,水稻移栽后7 d施用过1次除草剂。施药时田间灌3~5 cm水层,保持7 d后再进行常规排灌,各试验小区的水肥条件和管理条件均一致。

3.2 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3.2.1 调查方法 每小区调查5个点,每点查10丛水稻,每小区共查50丛水稻,剥查记录活虫数,计算杀虫效果。危害定型后,每小区平行跳跃式取样,查50丛水稻,记录总株数、枯心数统计枯心率,与对照区枯心率比较,计算保苗效果。

3.2.2 调查时间和次数

在第2次药后14 d(8月25日)调查残虫量,计算杀虫效果;危害定型后(9月2日)调查枯心数,计算保苗效果,共调查两次。

3.3 药效计算方法防效计算按以下公式进行。

杀虫效果(%)=[(对照区药后活虫数-处理区药后活虫数)/对照区药后活虫数]×100% (1)

枯心率(%)=(调查枯心数/调查总株数)×100%(2)

保苗效果(%)=[(对照区枯心率-处理区枯心率)/对照区枯心率]×100% (3)

3.4 对作物的直接影响试验期观察,试验药剂各处理区水稻生长正常,未见药害和对水稻有益的影响。

3.5 对其他生物的影响(1)对其他病虫害的影响。试验期间未观察到试验药剂对其他病虫草产生明显影响。(2)对其他非标靶生物的影响。未观察到试验药剂对天敌及有益生物的影响。

4 结果与分析

第2次施药后14 d(8月25日)和危害定型后(9月2日)进行调查:在卵孵始盛期施用20%氯虫苯甲酰胺SC 150 mL/hm2、1~2龄幼虫高峰期施用20%氯虫苯甲酰胺SC 300 mL/hm2进行处理(A),杀虫效果为73.08%,保苗效果为70.04%;在卵孵始盛期施用32 000 IU/mg苏云金杆菌WP 2 250 g/hm2、1、2龄幼虫高峰期施用20%氯虫苯甲酰胺SC 225 mL/hm2进行处理(B),杀虫效果为76.92%,保苗效果为73.65%;在卵孵始盛期施用40%三唑磷EC1 500 g/hm2、1~2龄幼虫高峰期施用40%三唑磷EC3 000 g/hm2进行处理(C),杀虫效果为53.85%,保苗效果为36.37%;在卵孵始盛期施用18%杀虫双AS 6 000 g/hm2、1~2龄幼虫高峰期施用40%三唑磷EC 2 250 g/hm2进行处理(D),杀虫效果为69.23%,保苗效果为62.21%;在卵孵始盛期施用72%丙溴磷EC 1 200 g/hm2、1~2龄幼虫高峰期施用99%杀虫单SP 2 250 g/hm2进行处理(E),杀虫效果为57.69%,保苗效果为48.78%;在卵孵始盛期施用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 450 g/hm2、1~2龄幼虫高峰期施用5%阿维菌素EC 2 250 g/hm2进行处理(F),杀虫效果为92.31%,保苗效果为89.43%;在卵孵始盛期施用32 000 IU/mg苏云金杆菌WP 2 250 g/hm2、1~2龄幼虫高峰期施用24%甲氧虫酰肼SC 750 g/hm2进行处理(G),杀虫效果为61.53%,保苗效果为56.67%;在卵孵始盛期施用34%乙基多杀·甲氧虫酰SE 450 g/hm2、1~2龄幼虫高峰期施用34%乙基多杀·甲氧虫酰SE 750 g/hm2进行处理(H),杀虫效果为96.15%,保苗效果为92.39%。

试验结果表明:在卵孵始盛期施用34%乙基多杀·甲氧虫酰SE 450 g/hm2、1~2龄幼虫高峰期施用34%乙基多杀·甲氧虫酰SE 750 g/hm2的处理和在卵孵始盛期施用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 450 g/hm2、1~2龄幼虫高峰期施用5%阿维菌素EC 2 250 g/hm2的处理均表现出比较好的防效,杀虫效果分别为96.15%、92.31%,保苗效果分别为92.39%、8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