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的危害及防控技术措施

2019-03-05 23:58:43赵志珍许玉林陶晓琴陶国华
江西农业 2019年19期

赵志珍 许玉林 陶晓琴 陶国华

(1.江西省进贤县长山晏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江西进贤 331724;2.江西省进贤县白圩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江西进贤 331701;3.江西省进贤县农业农村局,江西进贤 331700;4.江西省进贤县前坊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江西进贤 331712)

草地贪夜蛾,俗称秋黏虫,属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害虫,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的杂食性害虫,属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迁飞性害虫之一,主要为害玉米、甘蔗等农作物,具有适生性广、迁飞性强、繁殖性快、暴食量大及难于防控等特点,受害农作物一般减产20%左右,严重的颗粒无收。受西南季风影响,自2019年1月起,我国已有21个省发现该害虫。

1 玉米种植状况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的缺乏且老龄化,加上大豆、花生市场价格低,经济效益差,而玉米种植产量高、市场需求量大、应用广泛、收获时期不抢农时,市场价格稳而高,经济效益可观。农民由原来种植大豆、花生改种玉米,玉米种植积极性逐年提高,种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玉米种植已成为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按种植时期可分春玉米、夏玉米、秋玉米;按食用性可分鲜食玉米、饲料玉米;鲜食玉米又可分糯玉米和水果玉米。

2 形态特征及为害症状

2.1 形态特征成虫:粗壮,灰棕色;雌虫前翅灰色至灰棕色,雄虫前翅更黑,黑斑和浅色暗纹;后翅白色。卵:半球形,卵块聚产在叶片表面,每块100~300粒,有时成Z层。幼虫:浅绿色或绿色,头部倒Y型斑和腹部末节有4个呈正方形的黑斑点。蛹:棕色,有光泽,长18~20 mm。

2.2 为害症状1~3龄幼虫一般在夜晚出来为害,隐藏在叶片背面取食,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且吐丝借助风转移到周边植株为害。4~6龄幼虫食叶后形成长形孔洞,严重时食光整片叶。高龄幼虫还蛀食雄穗和果实。

3 危害现状及形势

3.1 危害现状由于以前我国没有草地贪夜蛾迁入,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都不了解该害虫的危害性,缺乏防控意识和有效防控技术。2019年,草地贪夜蛾迁入我国,国家对草地贪夜蛾的迁入高度重视,发布虫情预警信息,制订监测防控措施,开展监测防控技术培训,使草地贪夜蛾的危害程度得到了有效控制。通过田间虫情监测,草地贪夜蛾的繁殖数量大、世代重叠,防控次数多;对有危害田块的长期调查结果:春玉米危害率为2%~6%、夏玉米危害率为4%~7%以及秋玉米危害率为4%~8%;夏玉米危害严重,使用菊酯类农药防治一次的产量调查:玉米棒虫害率为41.55%,产量为274 kg/667 m2。

3.2 面临的形势通过当前的监测及调查,随着草地贪夜蛾迁入时间的增加,危害程度也在增加,草地贪夜蛾在高温季节也有很强的适生性、繁殖迅速、世代繁殖,加上缺乏特效防治药剂及草地贪夜蛾越冬习性的不确定性,也为下一步的防控带来了诸多问题。为此,还需进一步加强虫情监测,及时科学防控。

4 建立监测体系

4.1 成虫诱测草地贪夜蛾成虫一般在夜间进行迁飞、交配和产卵、食食等活动,温暖、潮湿的夜晚最为活跃,白天藏身在地面植物残枝叶或其他处隐藏,也可能藏于玉米叶腋处。该虫的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性诱性,可采用黑白灯为光源的测报灯;由镇流器、光感器、1 000 W金属卤化物灯探照灯等组成的高空测报灯;由2~3个诱捕器,间距为50 m组成的性诱智能测报系统监测成虫。

4.2 田间查卵当灯诱、性诱到一定成虫数、雌蛾卵巢发育级别较高时开展,5 d查1次,成虫盛期末止为一个调查周期。在玉米苗期至灌浆期,釆用5点调查法,每点间距视田块大小而定,每点查10株。主要调查植株基部叶片正面、背面和叶基部与茎连接处的茎杆,卵块通常数十至数百粒,单层排列占多,并覆盖棕黄色鳞毛,初产为浅绿或白色,后渐变为棕色。

4.3 田间查幼虫自卵始盛期至幼虫进入高龄期,5 d查1次。方法同查卵,先观察为害状,再调查叶片正反面、心叶、未抽雄穗苞和果穗中的幼虫数和龄期。

4.4 田间查蛹当幼虫进入老熟期后,7 d查1次。同样采用5点法,每点查单行1 m。

5 防治方法

5.1 生态调控提创间作种植模式,与大豆等非禾本科作物间作套种,保护田间环境中的有益天敌,发挥多样性生物的自然控制优势,形成生态阻截带。

5.2 成虫诱杀釆用杀虫灯和性诱剂诱杀:在集中连片区域按1 hm2安装1套杀虫灯,杀虫灯优点是杀虫广普,但缺点是也杀死了害虫的天敌;性诱剂诱捕器在成虫始见开始,每667 m2安装l~2套,进虫口高于地面1.3~1.6 m。

5.3 幼虫防治抓住低龄幼虫的防控最佳时期,选择清晨和傍晚时施药防治,将药液喷洒在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1)生物防治:在卵孵化初期可喷施苏云金杆菌、苦参碱等。(2)应急防治:虫口密度达百株10头时,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等杀虫剂喷雾防治。(3)以虫治虫:是一种原始生态的纯绿色防控方法。叉角厉椿是捕食草地贪夜蛾的天敌,每667 m2释放200~300头。

6 结语

在防控工作中应重点突出“综合防治、统防统治、群防群治”的防控策略,加强虫情监测预警及时指导防治。通过监测分析虫情发展动态,制订有效的防控预案。但在防控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一是虫情越冬,冬前、冬后基数情况;二是缺乏特效防治药剂;三是还应加强防控技术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