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施肥管理方法

2019-03-05 23:58:43袁帅坤刘志文孟超杰
江西农业 2019年19期

袁帅坤 刘志文 孟超杰

(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新乡 453000)

水稻是我国广泛种植的农作物,提高其产量不仅能保证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还能提高我国粮食作物的综合生产力,对国家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如何提高水稻产量是农业种植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1-2]。针对水稻种植及生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只有时刻关注水稻种植情况与施肥管理方法,才能为提高水稻的产量提供帮助。

1 水稻生产的特点

众所周知,水稻生产对气候、水资源的要求较高,受水土约束性强,因此我国适宜水稻栽培的区域较小且未来增长空间较小。另外,受全球气候变暖、淡水资源短缺、病虫害以及农业生产劳动力减少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种植局势并不乐观。我国水稻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江淮海地区以及南方大部分区域。水稻生产期对温度要求极高,在18~25 ℃,生长期的温度变化会直接影响产量。

在水稻生产过程中,要注意施肥管理,切实保护土壤营养价值,严格按照不同区域内的气候条件以及土壤结构的差异选择合适的肥料类型以及施肥量,适当补充土壤所需氮、磷、钾等元素,保障土壤肥力,从而有效提高水稻产量。

2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2.1 选择优良品种提高水稻产量的首要条件是选择优质的水稻品种,选择稻穗大且颗粒多、根茎高大且发达的水稻,保障水稻生长过程稳定,最终能结出大量稻穗,从而保障产量。同时,品种选择要结合区域环境特点,选择最合适生长的品种,有利于水稻高产。不同区域的水稻生产可以采用实验的模式,通过对不同品种的测试分析,选择出最优质、高产的品种,再进行广泛推广,有效提高区域水稻产量[3]。

2.2 土壤耕作与土壤改良水稻生长与土壤质量密切相关,应着重关注土壤环境,调查不同土壤环境内水稻生长的情况,灵活调整水稻种植面积与时间段;对于肥力下降的土壤,采用休耕、轮耕或少耕的种植方式,来发挥土壤的最大价值,注重可持续生产问题。同时,针对不同的土壤质量,要灵活调整土壤肥力,适当施以有机肥,例如秸秆、动物粪便等,从而保障土壤肥力,为高效生产奠定基础。

2.3 合理种植,改善密度水稻的密度要结合品种差异、面积大小以及土壤肥力差异,把种植密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防止水稻生长空间不够导致的大面积生长停滞状态。在土壤肥力小且植株矮、稻叶较小的情况下,要增加种植密度,通过大量种植弥补单颗植株产量小的缺陷;对于土壤肥力较高且水稻植株大的品种,要减小水稻密度,保障合理的生长空间。通过调整植株密度,控制水稻生长情况,提高水稻的存活率及高产量。

2.4 科学灌溉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差异很大,孕穗和抽穗期是生理需水量最大的时期,此时须保持3 cm左右的水层。分蘖期要确保浅水层湿润,以满足分蘖期对水分的需求量。分蘖末期进入晒田期土壤含水量保持最大持水量在70%~80%,乳熟期田内土壤含水量应做到干湿协调,以湿润为主。水稻各生育期需水量不同,因此须科学调整田内水量,保证稻田通透,让水稻根部充分呼吸,保证与阳光和氧气充分接触,促进水稻健康成长。

3 水稻施肥管理方法研究

3.1 适量施肥适度施肥对于水稻生长极其重要,若施肥量太少,会导致水稻生长缺乏营养,产量得不到提升;若施肥量过大,可能导致水稻根茎被烧毁,还会出现大量病虫害,严重影响水稻生长。在施肥前,首先要对水稻产量进行合理预测,结合水稻生长、土壤肥力等情况,整体把握,调整施肥量。还要调整不同肥料的比例,多种肥料结合补充土壤元素,还可适量增加有机肥的含量,为水稻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3.2 平衡底肥与追肥量在水稻种植前,要充分调查土壤肥力,通过施底肥改善土地整体情况,为水稻的生长营造优质的土壤环境。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要注意追肥的量,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合理估计施肥量,保障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所需肥料量。针对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要注意科学搭配底肥与追肥的比例,充分发挥肥量的最大价值,优化土壤条件,通过平衡底肥与追肥量,提高水稻种植产量。

4 结语

在种植水稻过程中,要使用科学先进的栽培技术以及施肥技术,结合不同区域的环境条件与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差异,选择适宜生长的水稻品种,并通过改善土壤、种植密度、灌溉方式以及施肥技术等,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水稻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