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古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9-03-05 23:52
语文天地 2019年24期
关键词:王戎古文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更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的小古文供学生阅读和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小古文是一大难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是引导小学生简单地读一读小古文,并没有引导他们走入到小古文的思维深入,从而造成了小学生小古文学习的低效化。那么,在小古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引导对比阅读,培养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实际就是在新旧知识之间准确发现二者的异同,也就是所谓的异中求同,或者同中求异,充分利用类比思维促使学生在类比中发挥想象,既有助于升华思维,也能够实现有效的模仿,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新。在小古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灵活运用类比推理,就能够促使学生由此及彼,不但理解小古文中的字义,也能够把握其在现代词语中的实际运用,既习得了知识,也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

以《铁杵成针》为例,“问之”“感其意”中“之”和“其”都是代词,然而对于小学生而言,即使步入了小学中段,也不能够直接灌输代词的概念。于是我向学生提问:古文中的字词都非常有意思,有时候一个字就能够代表一个人,大家可以看一看最后两句话,你能够从中发现哪个字是用于代表人物的呢?很快学生就找到了“问之”“感其意”,并展开了激烈的探讨,从中了解“之”和“其”所指代的都是“老媪”。针对小古文的教学,并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单篇,而应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和知识迁移,于是继续追问:实际上“之”和“其”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使用,大家可以说出几个带有这两个字的成语吗?学生在经过简单思考之后提出了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成语中的这两个字都指代人或事,于是组织学生进行分类,从中提炼出和文本字义意思相同的成语,例如,各为其主、身临其境、泰然处之等。

对于上述教学环节而言,类比思维主要体现在将古文中的“之”“其”与现代汉语展开类比,之后再基于用法展开类比,既可以使学生通过一个领域提炼出抽象概念,同时还能够实现在另一个领域中的灵活运用。在这一过程中,既落实了类比中联想,也促进了学生在联想中的提炼,保障了思维张力的增强,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进行有效点拨,培养阅读思维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之处必须要结合教师的有效引导才能够成功解决,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落实重点,突破难点,不可或缺相应的策略以及具体的教学过程予以辅助,如引经据典或者联读文言经典等,可有助于消除学生在阅读以及认知过程中所产生的疑惑和困顿。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中,单元导读中的要求如下:在学习本组课文的过程中,不但要理解文本内容,还要塑造、体会人物形象,感受到阅读名著的乐趣。对于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原著中与此相关的部分。在教学《将相和》这一篇课文中,我紧扣课后练习“谈谈文中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为此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你了解哪些历史名人?谈一谈你对其中两位历史名人的认知,并写下来。在学生完成这一写作环节之后,我借此转化话锋:“大家想知道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是怎样评价文本中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吗?”之后引入司马迁在史记中的一段话:“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通过这段话使学生可以从中发现人物述评的基本方法:提出观点加举例证明。之后就能够基于此对之前的写作进行修改。实际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引入文言人物述评,既能够突出教材中历史故事的教学目标,也可以基于文白互通的方式,帮助学生可以习得人物评价的写法,消除困惑。

三、引导重组迁移,培养创新思维

建构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者必须要对原有认知系统中的相关构成要素或者主要构成部分进行重新组合,这样才能够随时调整各个成分之间的关联,或者就此建立新的关联,这就是重组性迁移。与此同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重组过程中原有的基本经验成分并不会发生改变,所改变的只是成分之间的关系。对于重组性迁移而言,实际上是对基本经验使用范围的逐步扩展,当然也包含创造性成分。

例如,《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课后有这样一道习题:大家怎样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一问题?这是促进学生思维生长的一个绝佳契机。如果学生能够理解这一问题,也就意味着可以充分的还原王戎的思维过程,体会到王戎的聪慧机敏的品质。但是大多数学生却不知从何谈起,更不知道如何清晰的完整的表达,他们的思维和表达遭遇了阻碍,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够引领学生还原思维过程?怎样才能实现出清晰完整的表达呢?思维导图就是这样一个有效的辅助举措,基于直观的图示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过程,这样语言表达也就会更加清晰、更加流畅:道边李树多子→人们不摘→此必苦李。生答:生长在道路旁边的李子树,果实颇多,说明人们不去摘它的果实;为何不摘?因为李子是苦的。这一环节促使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将李子的数量和味道之间建立关联,打通了思维通道,也使得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过程直观的呈现于他人面前。如果将这一问题视为促进学生思维的热身活动,那么接下来就是“思维训练场”:大家可以看到王戎的推测,既有理又有据,那么你们是否也可以尝试推测去一下:树在道旁而此必甜李?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同样还要关注里子的味道和数量,并对二者的关系重新调整,此时需要借助逆向思维。结合上述问题的思考,学生的思维已经得到充分激活,他们再一次利用思维导图,尝试完善逻辑分析:甜李→人们抢摘→果实寥寥无几。基于这一过程,学生们很快就发现:如果道边李树上的李子是甜李,肯定会有很多人去摘,这样留在果树上的果实必然极少,甚至有可能被摘光。这样学生们就得出了以下两种结论:“树在道边而少子,此必甜李”“树在道边而无子,此必甜李”。

学生踊跃地表达着个人想法,能够使用清晰的语言顺畅的表达具体的思考过程,由此必然能够说明,他们已经成功且灵活的完成了各个成分之间关系的重组,并且基于重组迁移有效的拓展思考的范围。

总之,教育教学的关键目标在于如何促进并引导学生的思维。对于小古文而言,实际上是为了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全新尝试,虽篇幅短小,但其蕴含着丰富的意境以及有效的促进思维发展的支点。针对小古文教学,既要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要使其通过学习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更要立足于此善于发掘其中有效的思维支点,结合精心的设计,使其可以真正成为发展思维张力的肥沃土壤,成为提升思维力的有力依托。

猜你喜欢
王戎古文思维能力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事实上的名士”王戎,“魏晋风流”的一个样本
吝啬的王戎
培养思维能力
吝啬的王戎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王戎识李
培养思维能力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