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实验学校(518118)
设计理念
生命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认识生命的过程,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实践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品味赏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品味赏析文本的基础上,感受生命、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责任意识。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散步》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2篇课文(全文第6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亲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因为亲情,生命具有了诗意的美丽光辉。因此,本文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责任。而本文中,生机勃勃的景物、温馨的一家人、诗意的语言、美好的意蕴,在一次寻常的散步中,体现出了浓浓的温情和生命的久远,可以堪称亲情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典范。
2.文本简析
本文讲述的是在一次散步中,奶奶和孙子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产生了分歧,“我”要在分歧中做出选择,最后奶奶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在母亲和儿子累了的时候,“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我们背起了整个世界。题材极其平凡,意蕴却十分丰富,从中领悟出怎样处理家人关系,才能使一家人和和美美,也能从细节中感受生命的不易、生命的温情、生命的轮回和生命的责任。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在生命的感悟上接受一次洗礼。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很有限,因此要多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和对语言品析的训练,在朗读品析中体会浓浓的亲情和生命的美好。
教学目标
1.整体感悟课文,概括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
2.品味揣摩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3.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品味并揣摩语句,体会语言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一课时(45分钟)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问题激趣(3分钟)
教师: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散步》,看到这个标题,你会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呢?
明确:学生由此会提问:谁在散步?什么时候散步?在哪里散步?散步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散步?散步看到了什么?散步有什么收获?教师简单小结,并在黑板上板书:何时、何地、何人、何故、何事、结果,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全文。
设计意图:散步是全文的中心事件,由课题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12分钟)
1.快速阅读,简述内容
教师:请同学们带着刚刚大家提出的主要问题,快速阅读全文,筛选关键信息,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是一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过程。在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作者、作者的妻子、作者的儿子一起陪熬过了一个冬天的作者母亲一起散步;后来发生了分歧,作者的母亲想走大路,作者的儿子想走小路,正在作者要做出重大决策时,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最后,在母亲和儿子都累了时,作者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回家。
2. 小结要点,简单概括
教师:用一句话概述本文的内容。
明确: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教师:概括文章内容的要素是什么?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意图:六个问题基本能完整概括全文的内容,学生通过阅读,筛选信息,组织语言。通过概述文章的内容概括事件的六要素。
三、品读语文,探究赏析(22分钟)
1. 小组合作,品读赏析
教师:我们概述了文章内容,我们发现这篇文章人美、景美、情美,这些美都是通过作者细腻的语言描写表现出来的,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从人、景、情、旨等角度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品读赏析。
明确:
(1)景物描写,描绘生命的美好
文章有两处看似闲笔实则意蕴深刻的景物描写:
第一处是第4小节“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第二处是第7小节母亲远望小路,“那里有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
新绿、嫩芽、水泡,这些景物都会使人眼前不由自主地出现一副春天的画面,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那不可遏制的朝气。
这绿绿的、嫩嫩地描绘着春天的颜色,咕咕的水泡声在奏着生命的旋律。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勾勒出一个色彩温暖、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让人倍感温馨。这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召唤,也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这两段景物描写,信手拈来,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景为情设,情景交融,生机盎然的美景让人感受生命的美好,为一家三代人之间的真挚的情美起了渲染烘托作用。
(2)用词精准,感悟生命的不易
第三段,“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一个“总算”、一个“熬”写出了母亲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在寒冷的冬天承受折磨。“总算”和“熬”与前文的“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的“太迟”相呼应:对春天的急切盼望,对母亲的焦虑担心,对母亲平安过冬的庆幸,都表达得分明真切。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这两句话的“信服”“早已习惯”两个词语把母亲的老迈、顺从刻画出来了。都说“女本柔弱,为母则刚”,母亲一直是我们的依靠。忽然有一天,你会发现曾经保护我们的母亲的两鬓被染白了,开始听从她的儿女了。就像文中的母亲,原不想出去散步,却“信服”她的儿子,从某一天开始习惯听从她的儿子。
从景物描写中感受了生命的生机与活力,从这些简约精准的用词中感受了生命的不易。
(3)对称回环,吟唱人物的温情
本文语言的另一个特点,表现在多用对称句与回环句上。在对称和回环的句式上,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吟唱了生命的温情。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而且这个回环句把母子关系倒溯到几十年前,幼童的柔弱乖顺、老人的孤弱依赖、生命的轮回之感尽在其中,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读来不能不为之动容。
“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活泼,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让人感受浓浓的暖意。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的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体现了妻子的贤惠,顾全大局。
(4)小词大用,彰显生命的责任
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那样”。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这篇文章一个重要的主题:责任。
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那么顾哪一头呢?这个决定权其实就是我们中年人对于家庭的责任。赡养老人、抚养小孩,我背上的母亲,妻子背上的儿子就是我们的整个世界。体现了本文的主旨:亲情之美好,生命之贵重,责任之重大。
2. 小组派代表分享精彩语段
3.教师用ppt展示精彩语段
设计意图:通过对语言的赏析,多角度感受生命,认识生命的美好、生命的艰辛、生命的温情、生命的责任,在教师的朗读指导下,多形式朗读精彩语段,进一步感受人情美、人性美和责任的重大。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8分钟)
1.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教师:散步是生活中非常平常的事情,可文中一次平常的散步,让我们感受那么多的美丽和温馨。请同学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你生活中与家人最温馨的事情。
明确:生活中,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身影,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和点点滴滴的温馨。
2. 课堂总结
教师: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它表现了生命的生机和活力,也道出了生命的不易与艰辛,更多的是在对称回环中,感受了生命的温情。读完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生命感悟上的洗礼。初读,看到了自然的景和人间的情;再读,体会的是生命的美;读至最后,不禁陡然感觉增加了生命的分量。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珍惜,珍惜亲情,珍惜生命,并且能承担起我们的责任。
3. 作业布置
学习本文的方法,以《散步》为题写一篇300~500字的作文。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从平常生活中去感受亲情的美好,不仅做到口头表述,还将本课的训练要点落到实处。
教学反思
进入七年级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使他们带着好奇心去观察世界,他们开始对生命有了一定认识和思考。他们在新的环境中得到新的知识,更希望能够体现自我的价值。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七年级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加强组织教学是七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讲解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语言要精辟、形象生动,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教学活动中。像《散步》这样优美的课文,一定在朗读中品味,在赏析中感悟,感悟亲情、感悟生命。课堂上要有品读有指导,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和精辟的总结,会使文章的脉络更加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