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艳
(运城学院 思政部,山西 运城 044000)
教学过程,基于知识而言就是认知过程,基于互动而言就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教学活动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二者在相互交融中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化。陶行知曾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1]特级教师李吉林在论及教学成功的秘诀和关键时指出:“教学若要成功,需以情感为纽带。”[2]由此,情感目标理应且必然成为教学目标的构成部分。
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关注教学中的认知性目标;情感目标多限于教案文本性载体上的书面表述,而对于如何实现则缺乏应有的重视。情感目标的实现路径缺失或策略单调容易导致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不高、学生片面化发展。新时期的历次教育改革都强调要将情感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要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教学活动的认知性目标的同时,也需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目标,以实现教学活动中各目标的渗透、衔接与整合,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作为教学设计的主体以及教学活动实施过程的引导者,是情感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依据教学理论、结合教学实践现状,基于教师视角,教学活动中情感目标的实现途径可归为四个方面。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矜持、羞于表达不利于学生体验情感;只有教师善于表达自我以及内容所体现的情感,学生才会有愉快、适当、合理、丰富的情感体验。[3]教师表达情感的方式,可分为语言和非语言两种。
1. 语言方式
教学过程作为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交流与教学内容内在的情感目标联系在一起。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更多需要借助语言这一载体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学语言是科学严谨的书面语言和灵活表达的口头语言的统一体,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当教师在讲授认知领域的理论性知识过程中洋溢情感,做到知情并存、声情并茂时,就能极大地增强理论性知识学习的情趣性、生动性和渲染性,迸发出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语言的锤炼过程中要着力培养以下习惯。首先要精炼语言,做到简明、扼要,让学生于精炼性之中获得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实现学生获得理智感的快乐体验。其次,教学语言要具有逻辑性,达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使学生从困惑、矛盾、悬念的求实与推理、验证的探索中点燃求知的渴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再次,教学语言要生动且富有激情。教师要在讲课过程中适时、恰当运用激情,将教学内容通过饱含情感的语言配以丰富的表情和准确的动作表达出来。学生通过耳闻目睹,不仅与教师的激情产生共鸣,引发强烈的反应,产生同样的情感;而且对教师讲授内容的要点理解深刻。基于语言方式的特征,教师宜用清楚、明晰的解述式语言来讲解概念,采用雄辩性的论述式语言来阐明理论,采用生动、活泼的描述式语言来绘声绘色地描绘现象,采用富有激情的诵读式语言来朗读内容,采用机智、幽默的问答式语言来启迪学生。基于语言表达的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要语音清晰,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变化,才会给学生以听觉上的情感体验。以语言为载体,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行”的感觉体验,促成情感目标的实现。
2. 非语言方式
情感具有信号功能,可替代语言发挥作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衣着打扮、体态姿势、面部表情来传递无声的信息。英国教育心理学家鲍门曾言:教师在课堂上就好比一个演员在舞台之上,通过声音、仪表、姿态、手势以及幽默、动静的转换来表演、传递或接受信息。[4]教师丰富的表情能将教材内容中的情感成分充分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感染。教师优雅的教态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举止大方、表情自然、优美文雅的教态,整洁、适度的服饰,可展现出教师的风度和魅力,增添学生对教学情境的享受。而教师的微笑体现出亲切与关怀,本身就是教师爱的体现,传递着对学生的赞叹和认可;教师的目光则在课堂管理中起着监督和调控的作用,引领和协调着教学目标的路向。所以,教师课堂上光有语言是不充分的,非语言的运用恰恰能够与语言的作用相得益彰,显现出“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师应该基于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培养在教学活动中表达情感的习惯,在教学设计环节思考情感表达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展现多样化的、适切的情感表达行为,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追求完美的境界来养成善于表达情感的教学品格。
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当个体处在欢乐的人群之中,会受到欢乐情绪感染而兴奋、愉悦、振作;而处在悲伤的人群之中,个体的情绪会因受到感染而压抑、低迷、消沉、颓废。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实施者,其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这个情感源点对整个教学中的情感活动所具有的强大的能动作用。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育积极的情感以感化学生。
1. 热爱教育事业,以教为乐
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最大不同在于工作对象的差异,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5]教师职业是塑造人类灵魂的特殊工作,其劳动成果的影响不是类似于企业的一批出厂产品的质量效果,而是社会一代新人的素质。从社会意义角度看,教师职业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兴旺、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夸美纽斯曾言: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就要求教师有更多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不计较个人的辛劳与得失。热爱教育事业凸显在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热爱上。热爱任教学科与热爱教育事业在实践中映射着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的完美结合。一方面,教师以自我对学科的钟爱和执着追求的精神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知识掌握的过程同时培育着学生积极、健全的情感。另一方面,敬业、乐业的思想驱使教师战胜各种诱惑,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诠释出身教胜于言教的教师人生品格
2. 培育良好的心理状态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互动过程。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与学生群体产生共鸣作用,使课堂中出现某种特定的心理气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通常,教师的教学活动会处于特定的心境之中,它是教师工作中特有的一种颇具感染性、较为平静、微弱然而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情绪状态。由于心境的主要特点是弥散性,因此,好的教学心境必然造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神振奋、情绪高涨,以和颜悦色的表情、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影响每一位学生。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卸下了心理负担,没有了精神压力,带着欢快、轻松的心境学习,就易带来最优的教学效果。研究表明,无论是在教育的哪个阶段,教师带着欢乐、振奋的情绪教学与一般情绪状态下的教学相比,学生课堂学习效果都会普遍提高。反之,教师以漫不经心、低沉的情绪教学与教师一般情绪状态下的教学相比,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则是普遍下降。由于情绪的感染具有互动性,教师饱满的精神状态影响于学生时,会激发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这样的课堂气氛就轻松、愉快。学生在兴奋状态时,精神会高度集中。该状态中,教师能按照设计的教学进程授课,还可最大化的临场发挥,把教学引向新的境界。所以说,教师的情绪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整体气氛和课堂的教学效果。这要求教师具有高情商,能够妥善管理自我的情绪,能及时进入和扮演不同的角色。作为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皆有喜怒哀乐;当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情感。基于职业的要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为师者应培育良好的心理状态。
3. 最大程度地保持师生交往中的真诚微笑
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士对人际交往中微笑的作用有如下表达:面带微笑的人,在销售行为、处理事务、教导学生时,都显得富有效率、更易培育快乐的孩子。笑容比紧皱眉头所能够传达的讯息要更多、更丰富。[6]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要想学生与教师关系“亲”,从现代师生观出发就是要让学生将教师当作朋友。反观之,教师要与学生关系融洽,教师就需要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教育实践中,教师一个慈爱的眼神、一个友好的笑容就会让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微笑,最能体现出人性深处的善意,而一名善于微笑的教师,常常会让学生觉得可亲可敬。教师带着微笑走进教室,一个表情、一束目光、一个体态、一个暗示就可唤起学生的“心”,就会瞬时在师生间搭建起情感交流的“心桥”。真诚和善良,在微笑中洋溢着沁人肺腑的芳香。微笑的风采,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既可以是一种激发学生想象和启迪智慧的力量,又可以是对学生最好的肯定与鼓励,所以教师应经常给予学生微笑,因为微笑不单单是一种表情,更是情感目标达成的有效路径。
在教学过程中,最直接影响学生的是教学内容本身。教师须以知识来吸引学生学习,从教学内容上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求知需要的满足过程与理智感相伴随,理智感与情感体验相贯通。教学内容的呈现是一个组织、加工的过程。该过程不仅体现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而且还展示着教学内容内在的理智魅力。要以教学内容为载体达到情感目标,教师处理教学内容时,需做到以下几点。
1. 根据学生需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蕴含的情感目标
教师组织教学内容的时候,需要换位思考,不能只注重教师自我的想法和习惯,应从学生的角度准备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考虑学生的兴趣,举例要贴近学生生活且避免重复,尽量将教学内容中生涩的词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设计思路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按照思维发展的特点,使新知识能更好地融入学生已有的认知体系中;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的需要相匹配,达到思维的一致。这是达到情感共鸣的基础。因为只有思维一致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使学生具有收获的喜悦。由于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情感目标必然存在层次性,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蕴含的情感目标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上的差异,做到情感目标的分层次设置。
2. 充分挖掘和多角色体验教学内容蕴含的情感因素
教师要通过以情施教达到以情感人的效果,除以自身良好的、积极的心境感染学生外,还需充分发掘和多角色体验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感染若离开了教学内容就必然成为无水之源、无根之木,形如海市蜃楼、空穴来风。常言道:只有深刻感动了自我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动他人。只有教师自己被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所感染,才能感染、打动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师生情感共鸣奠定心理基础,引领学生进入“角色”,产生相似或相同的思想感情。因而,教师要吃透教材,要准确把握内容的要点、重点,要考虑到学生学习可能出现的疑难点、困惑之处;尤其要分析内容中作者和相关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自我的生活经验和时代背景,尽力体验其中的情感;务必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合理拓展,把学生、自我的思想情感与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相融合。
3. 敏锐洞悉教材中的美,融真善美于一体
审美需求和求知需求一样,都是人类的社会需要。学生审美需要的获得和满足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真正地乐学,还有利于学生审美观的培养。因此,教师应用有意识的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让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以满足学生审美的需要。音乐、体育、美术课程中蕴含的美是学科的自有之义;人文社科类课程内容中的美也易发现和解读,像语文中的文字美、结构美、故事情节美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全可以沉浸在美的享受和快乐的情绪之中。这种做法不只局限于文科类教学中的应用,理科类教材中同样可以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关键是教师的洞悉和发掘。以数学为例,著名哲学家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的看待它,不仅拥有真理,而且也拥有至高的美。”[7]数学中存在符号美、公式美、解题技巧美、逻辑美等。如数学《轴对称图形中》的教学,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纸张。上课时,教师示范剪一些对称图形,像蝴蝶、星星等,在学生感知美的过程中,告诉他们这就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发现其特点,再让学生剪自己喜爱的轴对称图形。教师将学生剪出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欣赏。最后可以布置一道题,让学生用轴对称图形粘贴一幅山水画。这样的教学既能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又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8]理科类的教学内容更多是逻辑之美,教师可以从公式之间去发掘它们。教师洞悉教材内容之美,可融真、善、美于一体,可诱发学生热爱该门学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验和践行情感要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教师等多种因素。在达成情感目标的教学方法中,每种方法的效能不同,教师可以针对性地选择利于情感目标实现的教学方法。从实践教学看,利于情感目标达成的教学方式方法如下:
1. 采用情境教学法,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有目的创设带有特定情绪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生动性的、具体的场景,可诱发学生产生特定的态度体验,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促使思维的转换和创新。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现生活、生态情境,把学生带入社会、大自然之中;通过选取生活中的典型场景来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配以语言的描绘把静态的场景以鲜活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利用实物演示情境,增强特定情境的逼真性。以实物演示情境时,通过配以相应的背景激起学生广泛、自由的联想。[9]从简捷性、方便性考虑,图画展示是最佳手段之一;用图画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教材中的插图、教师特意绘制的挂图和制作的剪贴画、临时做出的简笔画等都可反映出教学内容情境。另外,可利用音乐渲染情境。音乐的语言是微妙且又强烈的,音乐的旋律、节奏是带有特殊意境的。音乐以丰富的美感使人心驰神往。教学活动中可采用播放歌曲、乐曲,教师弹奏、轻唱或学生演唱、哼唱等方式来渲染情境。使用中注意所选取的曲目与教学内容在意境、基调、情境上的对应和协调,就如演员表演需要各种布景、灯光、音响、道具来创设一定的场景,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为配合教学内容的推进节奏,也需创设特定情境来使学生更好、更深刻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2. 采用角色扮演法,直接体验人物感情
现行课程内容中有很多课时都可以以场景表演的形式来进行互动,让学生模仿里面的角色,按教学内容以剧情形式表演下来。由于学生自己扮演相应角色,教学内容中的角色不再是课本中过去时的、陌生的事物,而是自己周边的同学、熟悉的事物。这样,学生对教学内容中角色的熟悉感油然而生,在观看、欣赏表演、回顾既往中加深了体验。如《集体力量大》这一课,有关蚂蚁王国的坛子报告消息后的一段情节,可采用小品形式,由学生各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进行亲身体验,并通过互换角色来多重体验。学生体验中就宛如身临其境,充分体会集体力量之大,意识到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办好事情,取得胜利。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中理解了集体主义思想,接受了集体主义教育,在自我教育中又教育了别人。[10]这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增强课堂间的互动,使整个课堂轻松活跃起来。由于学科性质的不同,角色扮演法多被人文社科类课程采用;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可视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选用。
3.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利于情感目标实现的情境
现代化的课堂教学摆脱了单纯依靠黑板和粉笔的处境,多媒体技术已普遍应用于教学活动中。这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也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供了便利。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将抽象化的内容形象化。把多媒体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教材特点,运用幻灯、挂图、摄影、录音、录像等教学媒体,制作图文并茂、声色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教学内容,更易将学生带入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感情氛围中,课堂的情境氛围会更具模拟性、逼真性。如学习《爱护花草树木》内容时,先让学生看只有亭子、桥的光秃秃的公园,然后教师运用技术手段为公园种上花、草、树,这样整个公园就有生气了。以景激情,让学生懂得爱护花草树木、美化环境的道理。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内容时,可安排学生先看书,带着课后问题看录像《林则徐》片段,学生从心底油然升起对林则徐这位杰出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的无限崇敬之情。到了高年级,事理型的教学内容增多,可用摄影、录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来辨明事理。如学习《祖国山河多壮丽》,就可以用幻灯片展示黄山、喜马拉雅山、长江、黄河、大兴安岭等,让学生领会大河名山之秀、景色之奇,引发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为保护名山、建设风景区、为创建碧水蓝天的宜居家园而做贡献的情感。[11]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适恰的气氛中听其声、观其形、动其情、悟其理,从而强化了感知理解,丰富了形象思维和情感。
4. 运用评价手段增强情感目标实现的动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普遍的增力和减力的效能,影响到人的行为活动的积极性。评价手段具有实现情感动力功能的效果。合理的评价增强了情感目标实现的动力;反之,则成为一种阻力。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获得的快乐的情绪体验是在自我的经历和外在的评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能获得教师的肯定、赞扬时,就会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运用评价手段以发挥情感的增力作用,可以直接促进情感目标的实现。
首先,使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考试是教育评价体系中一种最常用、最为学校和社会认可的对学校教学质量、教育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的手段。但是情感目标的达成状况更多要通过行为变化的状态进行评价。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情况并依据课外的具体表现来做出评价。其次,批评和激励要客观。情感目标并非孤立的存在。教学目标本身是知、情、意、行各方面要求的统一体。教师在对学生情感发展状况做出批评或激励的评价时,应避免就情感而情感做出的偏颇性评价,应该尽量从知、情、意、行的整体性方面对学生情感目标的达成状况做出客观性的评价。再次,注意具体的评价方式方法的使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人来对待;在评价学生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用耻笑、讽刺或不理不睬的态度对待学生,要让学生觉得老师是真正关心他、爱护他。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尊重、爱护,就会心情舒畅,在行为上表现得积极向上。只有尊重、相信学生,才能培养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些方法本身就是显性的、时效性的评价手段。它们代表教师对努力学习的学生的肯定和赞扬,会在学生群体中起到替代性的强化作用。
教学活动不仅要关注知识教育,还要关注情感体验。情感目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指标不可被忽视。在教学活动中,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提高情感目标的达成,广大教师应持续关注并予以策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