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需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应付考试的学习模式,通过创新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景教学法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主要方法和策略。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情景教学法的运用。
语文是语言类学科,涉及到景色、景物、人物等的描写,也不乏抒情、议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字、把握主题不是容易的事情,毕竟高中生的理解力、感悟力以及学习力都有限,教师的讲解和灌输,又不乏枯燥之嫌,学生也是囫囵吞枣、不知其味。如果教师能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势,为学生展示生动的画面,可以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融于情景中,真实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内涵,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学习效果。
如现代抒情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教学,教师首先应把握这篇散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即让学生了解和感知荷塘月色之美,也要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朱自清对现实的不满、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不论是美丽的景物描写的感知和把握,还是这种思想感情的流露,对于学生而言,如果缺少情景的铺垫,仅仅从字里行间去感悟、去思考,实现这些目标,难度之大不言而喻。而如果课前录制一个荷塘夜晚的景色,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学生可以亲眼目睹荷塘之美,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夜晚荷塘的静谧,再辅以美妙的轻音乐,学生边听着音乐、边欣赏了荷塘的美景,尤其是荷塘中田田的荷叶、含苞待放的荷花、荷叶和荷花的自然的清新和自然之美,给学生深深的感触。学生不仅欣赏到音乐、观赏荷塘的美色,也陶醉在大自然的美中,放松心情,心绪更加宁静,全身心陶醉在此情此景中。教师再用多媒体呈现出作者写作的背景,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心情的“不静”“求静”“得静”“出静”的思绪的变化,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走进文本,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倡导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动教学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以角色表演为主要形式。教师应综合考虑文本的特点,设计一定的角色表演活动,让学生通过表演走近文本中的人物,与文本中的人物“亲密对话”,从而真正理解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的性格、体会人物的形象。同时,角色表演活动的开展,也能促使学生改变被动接受知识、机械记笔记、单一背答案的仓储式学习方法,而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调动其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乐趣,让课堂因学生“活”起来,因学生的主动参与而高效。
如《雷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对于戏剧的三要素——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做简单介绍,帮助学生了解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了解戏剧的特点是表演性。因此,教师可以改变“阅读”为主的教学方式,以“演”为形式,达到“表演”促阅读的目的。表演的过程,也是学生品味戏剧语言的丰富内涵的过程。如扮演周朴园,需要揣摩周朴园的富于动作性的语言,如周朴园的几次问话,“请问,您贵姓?”“你姓什么?”“你是谁?”以及“哦,你,你,你是——”更需要揣摩每一次问话的声音、姿态、表情等的不同,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的层次变化。表演,实质上就是强化学生对整个文本内容的理解,并创造性地再现出来,这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也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排演《雷雨》,在学校演出,对于《威尼斯商人》等文本的阅读,也可以如此。既能激活语文课堂,也能促使学生互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观,新课标也倡导创设利于学生体验的生活情景。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新知识应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这个连接点,就是生活情景。在这样的情景中,引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经验,通过学生生活经验的利用,让生活元素为语文课堂增值。
生活化教学的运用,可以营建和谐的氛围,也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兴趣。如《我有一个梦想》教学,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融入自主交流活动,设计问题:“你有梦想吗?你有没有特别执著的梦想?”这样的问题可以立刻引起学生的响应,课堂气氛立刻高涨起来。在学生畅谈自己的梦想之后,教师巧妙导入:“每个人的梦想不同,今天我们来了解课文的主人公的梦想是什么,看看他的目标和你们的是否相同。”这样,教师以“问”激活课堂,以“问”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
总之,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情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从而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