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学祥 邱六根 袁子鸿(永丰县农业农村局)
永丰县的蔬菜生产,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和名气,永丰县也被评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据统计,全县瓜菜果(果蔗)亩均收入3000-5000 元,高于粮食收入(1200 元左右),而设施栽培的效益就更加明显。同时,蔬菜生产直接带动了运输、集散、加工、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蔬菜应当成为促进该县脱贫攻坚、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由于永丰县蔬菜产业是在自给自足、就地供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总体素质还不高。一是大而不强。产业带窄、线短、片小,基础设施薄弱;二是多而不专。专业化不强,优势品牌仍不突出;三是粗而不精。产品质量有待提升,加工、出口创汇弱,产业链条不长。
如何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永丰县需要找准突破口,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即突出抓好保护地栽培、食用菌和争取出口创汇三个重点,在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科技化上实现新的突破。
依靠永丰县现有的蔬菜产业特点和自身优势条件,进一步优化布局,整合资源,面向本地、国内、国际三个市场,适当缩小低效蔬菜种植,扩大高质、高效蔬菜种植面积,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县域蔬菜产业”。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设施栽培基地建设。以“完善生产设施、改善生产条件、优化品种结构、配套生产技术”为主攻方向,最大限度地提高设施栽培的综合生产能力,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质量优、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现代化蔬菜园区。二是加快创汇蔬菜基地建设。根据该县的农业生产实际,进一步做大做强“三辣”(北部乡镇的早春辣椒、中部乡镇的大蒜、南部山区乡镇的秋延辣椒),稳定提升“三特”(北部乡镇的淮山、中部乡镇的碟子萝卜、南部山区乡镇的白莲),加快“名新”(如双孢菇、大球盖草菇)品种的基地建设,形成各具特色、品种齐全的基地产业带,并引导出口创汇。三是加快食用菌基地的发展。围绕引进新品种、确定主导产品、改造生产设施、周年生产供应四个重点,在食用菌基地建设上实现重点突破。
深度加工已成为蔬菜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实施“品牌战略”,是从根本上提高蔬菜产品质量的必由之路,没有属于自己的品牌,产业做大做强就是一句空话。
现永丰县有近十家小型的食品加工企业,象永叔府、桂香婆等,主要以豆制品和薯粉加工为主,消耗的原材料以小宗的农产品为主,目前还没有一家消耗大量农产品的农业加工企业。为此,要围绕“适度规模经营、合理市场定位、明显的品牌效应”的原则,以“大品牌”观念整合现在小而杂的品牌和无品牌现象,努力把一个县域品牌做成一个省优、国优品牌。
当前,永丰县蔬菜产品安全质量还不容乐观,提高蔬菜产品安全质量任重道远。如早春辣椒用催红素催熟而影响品质造成不良影响,农药、激素滥用造成品质下降,辣椒品种单一且品质差,蔬菜种植品种和上市季节单一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强化源头控制,突出关键环节,明确目标责任,强化措施落实,不断提高蔬菜基地的标准化建设和管理水平。抓好示范带动和质量提升,使标准化示范小区逐步成为基础设施建设、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标准实施、标准化管理的示范和样板,带动整个蔬菜基地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扩大触杀灯和遮荫防虫网应用面积,同时规范"蔬菜安全档案管理手册"在重点基地的应用,通过新技术、新设施应用,创出永丰特色;继续加大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力度,通过认证做硬永丰蔬菜品牌。
加快引进和扶持一批大的蔬菜龙头企业,增强加工能力和带动能力。充分利用省、市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资金,以龙头企业加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合同种植,拓展出口品种和出口渠道,努力提高其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加快产地蔬菜批发市场建设的步伐,注重市场培养,增加外销,搞好社会化服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扶持各类产销合作组织、农民运销队伍,在技术、生产销售、品牌注册等方面实现一条龙服务。发展专业配送和现代物流业,鼓励在各大中城市设立连锁销售网点、配送中心、各大超市设立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拓展销售渠道,实现产业化经营。
目前,已有沿陂的“永丰鸿发食用菌生产专业合作社”、坑田的“兴农蔬菜专业合作社”、佐龙的“裕丰果蔬专业合作社”经工商注册登记,但需引导一批真正的形成一定规模的蔬菜方面的专业社成立,以带动永丰县蔬菜业的发展。
以精准农业为目标,抓住蔬菜生产中优良种苗这一关键环节,加快新品种的引进、推广步伐。加大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和效益。抓住设施栽培规模扩张、冬暖棚蔬菜换茬的有利时机,加大宣传引导和扶持力度,把生物秸秆反应堆、微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嫁接到冬暖棚蔬菜生产中。结合“科技入户”工程,积极推广县乡蔬菜技术科技人员到蔬菜生产第一线搞技术承包、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加强指导和培训,切实为蔬菜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