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上 把鄱阳大米做大做强

2019-03-05 12:57刘义华刘迁发鄱阳县农业农村局
江西农业 2019年20期
关键词:鄱阳优质水稻

文|刘义华 刘迁发(鄱阳县农业农村局)

为把鄱阳大米产业做大做强,鄱阳县政府抢先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发展机遇,主动作为、乘势而上,立足鄱阳的县情、发挥鄱阳的优势、打造鄱阳的特色、创新鄱阳的品牌,千方百计提升鄱阳大米产业,将优质、生态、安全、健康的鄱阳大米推向粤港澳大湾区大市场。

继续宣传宏扬鄱阳曾经辉煌的稻米文化

鄱阳的稻米文化源远流长,据资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鄱阳滨湖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人们生活依仗的主要粮食是稻米。“饭稻羹鱼、火耕水耨”充分体现鄱阳滨湖地区经济特点和人们生活特点。

秦汉时期鄱阳就是鄱阳湖滨湖地区水稻生产区,随着铁器工具,牛耕技术的推广,在安全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下,水稻种植面积得以逐渐扩大,产量日益增长。据载,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九月朝庭调杨州、豫章等五郡的租米赈给中原地区的东郡、洛阳、陈留、梁国、下邳、山阳等郡,此系为豫章郡粮食外调首次记载,鄱阳时辖豫章郡之范畴。

隋大业三年(607)鄱阳开始兴建水利,建堤防洪涝灾害,县城东湖堤为首建堤。隋唐时期,鄱阳官府督建了不少水利工程,水稻 栽技术也陆续得到推广。唐诗人姚合《送饶州张使君》日:“鄱阳胜事闻难比,千里连连是稻畦。”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鄱阳水稻种植面积辽阔和产区水稻生产的盛况。唐开元元年(713)饶州向朝庭贡一种香味很浓的粳米。唐代饶州是商贾辐辏、百货云集的名城,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商业的繁荣,当时鄱阳已出现了“牙商”,进行居间交易,丰富的粮食等农产品通过水路、陆路交流于各地。

明代农田水利建设得到空前的发展,是农业发展抵御自然灾害的重要创新,崇祯末年(1644)鄱阳共建大小圩堤24 座,圩田的增加,标志着水稻产量的增加。当时江西大米总量约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其中饶州府的大米占很大比重。徽州府志载:安徽的江南山区,特别是徽州府属诸县粮食大部分由饶州供应。当地人汪伟在向朝庭奏疏中写道,安徽介万山之中,粮食仰赖饶州的鄱阳、浮梁,“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饥色,三日不至有饿莩,五日不至有昼夺。”明代粮食丰盛各种储仓增多,粮食借贷形式出现。

清顺治至康熙初年,朝庭曾多次发布招垦,令民开垦荒地,并以开垦面积的多少作为各级官员升降的标准,同治(1862-1874)年间,鄱阳新筑圩堤51 条,再围造水田114285 亩,全县圩田面积增加到260368亩,成为江西重要的大米生产基地。宣统二年(1910)江西省举办物产总会,鄱阳、余干等县均选有各种农副产品参展,据记载,鄱阳白米称之为“独占江西优势”。所谓白米是通过精致加工的一种优质籼米,大米品种有籼粳糯之分,色泽有白红黑之别,季节区分有早米、晚米不同。鄱阳选送参展的白米,其实是一种通过精致加工的优质晚籼米,据晚清、民国县志记载,该大米品种栽培以昌江上游的鱼山、义阳、凰岗等乡产者为最佳,大米粒长、质软、富粘性,普通称为柳须米,也称北河柳。

稳量提质 从源头抓好质量提升

稳定水稻种植面积 保障粮食安全

为确保粮食安全,鄱阳县紧紧抓住“稳产能、调结构、转方式”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农业“稳粮、优供、增效为目标,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好水稻生产,确保年产粮食110 万吨以上,稳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的地位,在生产能力上再挖新的潜力,确保种植面积。其主要措施一是依据法规严守耕地红线,并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做为一项基本国策;二是确保土地“三权”落实,推行土 地集约流转,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三是严禁良田耕地葬坟、改造废弃宅基地、新增耕地面积;四是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激发青壮年重视种粮积极性,解决种田劳动者断层问题;五是减少基本良田长年荒废现象;六是防止随意改变良田利用性质等。

以提质为核心 抓好水稻生产源头

为提升大米质量,应切实抓好水稻生产源头相关环节,如农田标准化建设与改造,化肥农药控制使用防污染等,提质源头在基地,关键在人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产量提增是显性数字,质量优劣是隐性效益。所以水稻生产必须以消费为导向,转变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由过去主要靠化肥农药猛攻的发展方式增产转向更加注重质量的发展模式,夯实粮食生产绿色、生态、安全的根基。万物土中生,为提高大米品质必须要深入开展对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对水稻种植基地的水源、土壤、空气环境要进行跟踪检测,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有机、绿色食品技术标准,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施用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采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使用无害化的水源灌溉,营造绿色、有机水稻的生产环境。

在基地的水土源头环境得到改善、优化和提升的基础上,选用和推广对路的优质或特优品种是生产源头的重要一环,科技兴农、良种先行。因为种子是决定产量多少、品质优劣的内因,实践证明,同一区域、同季、同一管理方法和水平,其品种因优劣而产量、质量、效益会有明显不同,良种+良法+良态(环境)肯定产量会更高,质量更优,效益更好。上世纪70 年代中期,鄱阳优质大米“双竹粘”外销港粤澳地区乃至东南亚的新加坡等地的数量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现今要把鄱阳大米产业做大做强,鄱阳稻作区的人们必须要十分注重优良品种的选择,县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和县域内各相关水稻种业,要积极加强水稻优质高产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进一步加强种子市场管理、严防、杜绝伪劣假冒种子入市,以免影响鄱阳大米质量,坑害农民和损害鄱阳声誉和形象,同时抓好地方优质传统品种的提纯复壮,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模式栽培示范基地,扩大订单生产规模和范围,诚心服务、取信于民,提高收储、加工质量,提升鄱阳大米质级。

大力实施品牌行动 提升鄱阳大米的市场竞争力

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谁重视品牌,谁的资源价值潜力就能得到充分释放,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就能有效提高。消费者选择商品时,同一品种看价值,同一价格看质量,同价同质看品牌,充分说明品牌是产品质量、价值和声誉的载体,是一个产业、一个企业、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体现。

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政府主导建设的农产品品牌。江西唱响“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是鄱阳大米提升发展创新品牌的良好契机,“鄱阳湖大米”品牌是鄱阳县域内健康引领,绿色消费的大众品牌,是江西省大米产业的优质知名品牌,也是鄱阳县稻米产业集群发展的公用品牌。如:江西鄱阳湖米业有限公司(新和源)生产的鄱阳湖大米荣获2017 年江西“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广东)展销会参展农产品金奖,该公司生产的“新和源富硒米”为北京开国元勋文化促进会指定用米。

为此,鄱阳县要借江西省促推国家“大湾区”发展战略之东风,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快推进绿色生态标准化建设,积极支持和扶持水稻生产者以消费为导向,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推动水稻绿色化发展,县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应积极开展公益性或经营性农技推广服务,不断创新增强服务能力,以创建全国水稻绿色生产优质高效示范基地为平台,以水稻种植大户为主体,以鄱阳湖米业等为龙头,开展“订单生产”,巩固全县16 个绿色优质增效生产示范区建设,实施订单生产面积21 万亩,以提升优良品种的品质,为全力打造“鄱阳湖大米”品牌多品种的优质大米提供优质的生态资源,并以优质的知名品牌生产,带动和促推其它品牌的质量提升,进一步提高鄱阳渔米之乡、江南粮仓美誉,凸显鄱阳的地方特色和优势,将更多更优的鄱阳大米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猜你喜欢
鄱阳优质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省音协赴鄱阳、南丰参加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我等你在鄱阳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一季水稻
水稻花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