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彦
(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综合信息站,河南安阳 455000)
在底墒不足或者抢墒播种的田地,冬小麦大片大片发黄常常是由干旱造成的。大田表现为局部麦田发黄,发黄的速度基本一致,小麦生长较为缓慢或着停滞,而且出现分蘖推迟、根小而细、新叶短小的情况。
防治方法是要尽快适时适当灌溉。冬季气温低,容易结冰,要选择连续2 d以上温度在3 ℃左右时进行冬灌。春季及时浇灌返清水[1]。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秸秆禁烧工作得到不断推进。河南省安阳市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其秸秆95%以上都被有效利用,作为底肥深埋于地下还田。但是,秸秆深埋的深度大部分都不足20 cm。这样的深耕深度不够深,致使小麦苗的根扎在了蓬松的秸秆上,这样一来,土壤中的养分就不能很好地被小麦苗吸收,从而导致长出的麦苗泛黄。所以,秋耕的深度应大于25 cm,并且至少每3 a深耕一次。
小麦麦苗生长过程中需要的大量元素的缺乏,如氮肥或者磷肥不足,都可能导致小麦麦苗发黄。小麦麦苗缺少氮元素而发黄,是由于播种时间过早、底肥施用量不足或者是底肥中氮元素含量低导致的。具体表现为小麦幼苗叶子发黄,麦苗植株矮小且细,分叶少且细。出现这种情况,人们应适当在返青浇水期每667 m2施用尿素5 kg左右,拔节期每667 m2施用尿素 12 ~ 15 kg。
小麦底肥中含磷元素的化肥施用量不足或者土壤中缺少磷元素,同样会使麦田大片大片发黄。当麦田土壤中缺少磷元素时,可以每667 m2施用硫酸二铵10 kg左右或者施用过磷酸钙 45 ~ 50 kg[2]。
麦种播种量过大,会使麦苗植株密度过大,田间小麦群落过大,日光不能充分照射到麦苗,影响麦苗正常的光合作用,导致麦苗自供的养分不足,致使叶片发黄。可见,麦苗受低温冻害也可能出现叶子发黄现象。
全蚀病、纹枯病和根腐病这3种病害是使冬小麦麦苗发黄的主要病害。这3种病害都是由真菌感染引发的病害,病害发生初期小麦叶片大都呈现为黄叶,且小麦黄叶病斑的形状和病斑发生的部位各不相同。
5.1 小麦全蚀病 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一二节。为有效防控小麦全蚀病,需在小麦播种后25 d左右,施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20 g,对水6 L。第2年返青期再喷洒一次,可有效预防全蚀病的发生,同时可预防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生。播种前拌种时,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 mL或50%辛硫磷乳油100 mL,加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60 mL后,对水3 kg,拌匀小麦麦种50 kg,拌后堆闷3 h,然后播种,这样做可有效预防小麦全蚀病。
5.2 小麦纹枯病 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的茎秆和叶鞘上。小麦拔节过后,发病症状逐渐明显。发病初期,地表或者接近地表的低层叶鞘上会产生黄褐色梭形或者椭圆形病斑。之后,发病部位逐渐扩大,颜色逐渐变深,并向内侧发展为害茎部,重病植株基部一二节变成黑色甚至腐烂,时常导致小麦植株早期死亡。小麦生长中期至后期,叶鞘上的病斑呈云纹状花纹。病斑无规则,严重时包围全叶鞘,使叶鞘及叶片早枯。
为有效防治小麦纹枯病,于小麦拔节期,667 m2施用井冈霉素10 g,或井冈·蜡芽菌(蜡质芽孢杆菌16亿个/g、井冈霉素4%)26 g,或烯唑醇7.5 g,或苯甲·丙环唑6~9 g,或丙环唑10 g。选择上午有露水时施药,适当增加用水量,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重病区首次施药后10 d左右再防治一次。
5.3 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是由于小麦根部腐烂,所以麦苗吸收水分和营养成分的功能逐步退化,最后导致全苗死亡。一般多发生在3月底至4月初,5月进入小麦根腐病高发期,严重影响小麦幼苗正常生长。壮苗期也可能发生此病。
为有效防治小麦根腐病,在小麦播种时先进行土壤消毒,可使用甲霜恶霉灵、多菌灵等,按照说明书进行土壤消毒,同时可以有效预防猝倒病、立枯病。未发生根腐病时,可使用铜制剂或甲霜恶霉灵进行药物预防;发生根腐病时,可使用铜制剂或甲霜恶霉灵灌根,进行根部治疗。
上茬作物除草剂的药害,如上茬作物是大豆、花生、玉米,若施用的除草剂药量太大,也会导致麦苗生长期出现大面积发黄现象。施用除草剂的解毒剂可以减轻或部分抵消大豆、玉米、花生等除草剂对麦苗等农作物的二次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