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510430;2.榆林市子洲县电大,陕西 榆林 719000)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由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四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其主要指导思想是综合考虑研究对象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从而制定发展策略。
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制为基础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学习者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以修满规定学分为获得毕业资格的基本条件,强调尊重学习者个性差异,主张因材施教,从而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越来越多不同学习经历、学习目的及就业意愿的学习者进入高职院校,给高职院校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给教学管理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实施学分制已经成为高职教育适应生源多样化的必然选择。
1.学年学分制的实施为学分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从人才培养方案上看,学年学分制的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公共选修课三大类,通过多年课程建设,在高职院校内部已经积累了一批专业限选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等课程资源,为学分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2.信息化管理手段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保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常规手工进行排课、选课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等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管理的需要。近年来,高职院校纷纷加大资金投入,引进现代化的教学管理系统来替代常规手工管理,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教学管理的时效性,方便即时、动态的掌握学生选课、排课、任课教师上课等信息,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内部逐渐培养了一只具有现代化管理理念并且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化管理系统的教学管理队伍,这些教学管理人员能熟练操作教学管理系统,对学生的学籍管理、成绩管理、选课管理等按照要求做相应的变动,与时俱进地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为学分制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1.教学资源匮乏。(1)课程资源不足。实施学分制必须要有大量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做基础,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选课需求。高职院校虽然在学年学分制的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课程资源,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没有满足学分制学生选课的需要。(2)硬件资源不足。高职院校现有的硬件教学资源大多是以满足学年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教学科目和教学要求而建设的。以广东省为例,2018年全省教学及行政办公面积平均数为15㎡/生,其中有6个学校低于平均数,全省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平均数为8815元,其中有39个学校低于平均值,占全省总学校数的45.3%。可见,全省的硬件资源比较匮乏。实施学分制后,选修课的数量大大增加,每个学期重复开设班级的数量增多,对教学场地的需求量增大。跨专业选课的学生人数增加,对教学仪器和设备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原有的硬件教学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
2.师资力量薄弱。学分制的实施,要求高职院校开设课程的数量、范围和种类大大增加,这对师资队伍的数量和师资队伍本身的教学素养基础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广东省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现状来看,2018年专任教师总人数为55572人,校均人数为631.5,生师比为15.58,全省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为59.19,有31个学校双师素质专任教师低于50%,占全省总学校数的36%。可见,全省的师资队伍力量比较薄弱。由于教师数量不足,高职院校内部普遍存在一个任课教师同时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或者一门课程只有一个任课教师授课的情况,从客观上剥夺了学生选择教师的权利。另外,由于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单一,再加上教学任务重,不具备开设新课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开设的数量,限制了学生选课的权利。
1.国家层面政策支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随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紧接着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改革学制、学籍和学分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各种灵活学习方式的学校职业教育”。“以学分制和模块化课程为基础,通过质量认证体系、学分银行和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对非学历职业教育进行学历、学位认证。”2019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教职成[2019]12号)明确要求各高职院校采取弹性学制,有序开展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可见,在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已经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
2.有大量可借鉴的先进经验。学分制的基础是选课制。选课制最早产生在德国,进而在美国得到发展和改进。20世纪初,美国大部分高等学校都实施了学分制;到20世纪上半叶,北美和日本等高等学校相继实施了学分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开始实施学分制。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在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高职百万扩招的需要。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2019年5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教职成[2019]12号),“鼓励更多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告,”明确高职院校即将扩招100万。高职大扩招以后,社会成员生源比例上升,学情复杂,非传统应届毕业生的教育背景、学习能力、文化基础、技能水平等与应届高中毕业生有很大区别,将使教学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面向传统应届毕业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需向针对多样性社会生源的教学模式转变,因而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管理模式也要发生变革。通过实施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探索开展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以实现高质量的完成百万扩招任务。
1.缺乏上级管理部门配套管理制度。学分制管理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后提前毕业,也允许学生因创业、就业等原因中途休学延长毕业年限,学生只要在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内修满学分就可以获得毕业证书。但是,现行的部分上级管理部门的学籍管理制度仍然是按照学年制的管理模式,每学年在规定时间内,各高职院校上传学生基本信息,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注册审批。学生即使提前修满规定学分也无法提前获得毕业证书,而延长毕业年限的学生只能处理为休学或者留级。这种上级配套管理制度的缺失,制约了学分制的实施。
2.校际之间学分互认难以实施。学分互认是学分制的重要内容,更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全面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各学校之间需要开展交流和合作,优势互补。校际学分互认的大前提是各学校之间对学分互认有共同的认知和高度的认同,并且基于以上共识达成合作意向,校际间学分互认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主体功能的发挥程度。但是,就目前的形式来看,不少学校在类型、规模、能级、层次等方面差异很大,表现出“各自为政”的“校本位”意识,各高职院校之间在资源共享方面多持观望态度。同时,专业及办学层次、重点上的差异给校际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带来了难度。
1.开发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的,对课程资源的要求具体表现为:第一,开设的课程总量必须要满足学生选课的要求。课程总量与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给与学生选课的自由度有直接关系。高职院校要以办学规模和学生选课需求为依据进行开设课程总量的测算。第二,开设的课程质量必须要有保证,每门课程的具体要求可能千差万别,但是课程的质量必须要让学生满意。高职院校可通过建立动态的课程库,进行课程的优胜劣汰,保证课程质量。第三,开设的课程要冲破学院、专业的壁垒,兼顾普适性和专业性,面向所有学生开放,供其选择和学习。
2.拓展充足的硬件资源。学分制的实施,要求有足够的教学场地、实训条件、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按照现在的办学实际来看,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室、实训室、教学工位数和仪器设备不足的问题。因此,学校可通过增加办学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硬件教学资源。再者,可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和课堂组织形式,采用“互联网+”的方式,将互联网技术充分运用于教学组织中,将传统课堂教学延伸到企业课堂、社区课堂、网络课堂,以解决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第三,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加强产教融合,建设一批集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与企业资源的共建共享,拓展办学空间。
1.强化专任教师师资力量。实施学分制后,对专任教师数量和师资队伍本身的教学素养基础有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可通过培训内部已有专任教师和引进外部优秀教师的方式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通过专任教师定期下企业服务的方式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聘请企业的专家能人进校的方式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2.建立优质的导师队伍。实施学分制后,学生选课的自主权增大。但由于学生自身缺乏经验,知识的复杂性超出了学生的可控范围,导致学生在选课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偏差。这就需要学校层面提供指导和支持。通过建设专兼职的学业导师队伍,指导学生正确的选课。一方面,通过聘请接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导师,形成专业的专职学生学业导师团队;另一方面,聘请专业任课教师兼职担任导师,指导学生进行选课,解决学业发展方面的问题。
实施学分制后,现有的学籍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学分制的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应改革现有的学年制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合学分制的弹性学籍管理模式,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在规定的学制年限内,学生只要修满学分就可获得毕业证书,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者是延长毕业年限。
学分互认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校际间的学分互认有利于促进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政策支持,规范和引导高职院校积极推进校际间的学分互认,可以从同城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开始,通过建立学分认定的标准,编制学分互认的流程等探索校际间学分互认的策略,逐步向同省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推进,最终实现向全国学校之间乃至全球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