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北城小学 徐 萍
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教师的补位作用不可或缺。如何在新课堂上让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师不懈努力的目标。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教学活动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展开,在先学和助学之间架起桥梁。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也相应改变,学生先学,教师助学,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同时,教师的补位作用不可或缺,与陶行知先生倡导“新教育”异曲同工。以《因数与倍数》为例,这个内容是“数与代数”部分重要的知识之一,是在非零自然数范畴内对“乘数、乘数、积”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种新的描述方法,内容抽象,一节课的容量大,既要掌握概念,又要学会有序列举,还要探索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特点。课堂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活动,在让学与补位过程中,始终让儿童站在课堂正中央,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数学中的一个单元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教师在充分估计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找到“因数与倍数”的“源头”——乘法。新课开始的操作自学:12 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先摆一摆,再让学生说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乘法中三个数之间关系的新的描述方式,这里教师找准本课知识点在学生思维中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踊跃展示自我的平台。“摆”不是“摆设”,多种感官的参与、全班同学的交流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
“因数与倍数”这两个概念是数学家人为规定的概念,但如果让教师直接讲解告知,显得刻板,故安排学生自学,学生稍微跳跳就能触手可及的。在这次“先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循序渐进式推进:从4×3=12的首次独立自学尝试,到6×2=12的简单重复模仿,再到12×1=12的比较理解内化,最后的学生独立举例创新,学生的认知经历了懵懂到清晰的过程,事实证明五年级学生完全具备对于这个概念的“先学”能力。
能有序列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学生虽有过有序列举的经验,但本课难点在于一个数因数的书写顺序,既要一对一对列举,又要保证书写结果有序,存在一个认知冲突。促思(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能(提高学习能力)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策略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先尝试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再助学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地找,从“1”开始有序地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的整体认同,那就是“首尾对应”地写。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做到既关注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如果说一堂课学生的表现占70%,那么教师的那30%运用到位,也是一堂课的亮点,教师既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又让自己这个配角在适当的时间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教师利用脑筋急转弯“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去逛街,最少有几个人?”渗透母女这对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既缓和了学生课前的紧张情绪,又有意识地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自然又贴切,点睛之语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能根据大量的乘法算式准确找出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之后,教师“别有用心”地出示除法算式。让学生在除法算式中找到乘法的本质,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借助除法算式也是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的。但是不是所有的除法算式都能找到“倍数和因数”呢?现在教材调整,没有提到“整除”这个概念,要让学生感知到只有在没有余数的除法中才可以研究“因数与倍数”,所以这时候教师的“补位”助学尤其重要,在24÷4=6 之后抛出“25÷4=6……1”让学生讨论,激发认知冲突,从而为因数倍数的概念夯实基础。
在教学例题“找出36的因数”时,如果教师一开始就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用乘法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上,对于数字较小的数,用乘法来求因数还是比较容易,但是超出口诀表范围的数用除法则更能显示出它的优势。为了拓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也为了进一步巩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提问有没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正是因为他们之前已经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在这里想到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解决问题。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知道要有序列举和成对书写,但书写出来就是1,36,2,18,3,12 等等,适时助学,不回避这个书写问题,学生一起讨论,从而达成书写共识一对找,首尾写。在细节中突破教学难点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的。做到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先学的课堂需要有好学的氛围并提供可学的工具,同时辅以教师助学的督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展开学习活动,相信能让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共鸣,享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这样的新课堂相信必是学生和教师都喜欢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