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福如 徐善勇
(江苏省如东县丰利中学,江苏 南通 226408)
细细品读2018年江苏高考物理卷,不难发现其一直延续江苏的命题特点:立足基础,陈题新出,突出能力,注重探究,关注素养。除部分试题直接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外,大部分试题考查学生对知识、方法的掌握,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去探究新问题的能力。本文对2018年江苏高考物理第9题加以分析,挖掘试题的内涵,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探讨江苏高考物理是如何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的,今后应该如何实施习题的探究教学。
图1
A. 刚进入磁场Ⅰ时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
B. 穿过磁场Ⅰ的时间大于在两磁场间的运动时间
C. 穿过两磁场产生的总热量为4mgd
(1) 试题的命制思路分析
此题的素材来源于教材中的导体切割磁感线时产生感应电动势,以金属杆在磁场中的导轨上由静止开始滑动这一常见模型为基础,对磁场的区域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造。从知识看,着重考查考生对电磁感应现象中关于动力学问题的掌握情况。本题从已知条件“进入磁场Ⅰ和Ⅱ时的速度相等”入手,对金属杆进行受力分析,可知它在两磁场间做匀加速运动,从而可判断出金属杆在磁场Ⅰ中做减速运动,即可判断选项A是否正确。B选项要求考生能知道金属杆在磁场Ⅰ中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需要结合位移相等才能判断,这对部分考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从进入磁场Ⅰ到进入磁场Ⅱ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可判断选项C是否正确。D选项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根据金属杆进入磁场Ⅰ时开始减速运动,计算出此时速度条件,进而计算出h应满足的条件,再加以判断。
(2) 考查目标分析
本题在较复杂的物理情境下,主要考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欧姆定律、安培力大小的计算、安培力方向的判断、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识,考查考生灵活运用图像这个数学工具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考查了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根据物理规律正确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图像分析的方法、物理规律选用的方法和能量守恒的思想等。
中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针对任务复杂新颖的情况,会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判断和选择,能探寻解决问题所运用的物理规律、过程和思想方法及数学工具,能挖掘其中的隐含条件,能正确、合理使用证据表达自己的观点,解题过程其实也是科学探究中的理论探究过程,是从已知条件不断提出问题、猜想结果、运算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
本题从题目所给的信息“从进入磁场Ⅰ到进入磁场Ⅱ的过程中速度相等”开始研究。
问题1:金属杆进入磁场Ⅰ和进入磁场Ⅱ速度相等说明了什么?
理论探究:金属杆在两磁场之间运动时仅受重力,所以做匀加速运动,从而可得金属杆出磁场Ⅰ时的速度小于进入磁场Ⅱ时的速度。
探究结果:金属杆在磁场Ⅰ中做向下的减速运动,加速度应该向上,可知A选项错误。
问题2:金属杆在磁场Ⅰ中做怎样的减速运动?
探究结果:金属杆在磁场Ⅰ中做加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
问题3:怎样将运动的时间长短与已知条件联系起来?
图2
理论探究:根据速度条件和金属杆在磁场Ⅰ中与两磁场间运动的位移相等,设进磁场Ⅰ时的速度为v0,出磁场时速度为v1,可画出v-t图像如图2所示,v-t图像下面的“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结果是B选项正确。
问题4:如何计算杆穿过磁场中产生的热量?
理论探究:考虑到电流是变化的,热量只能用功和能的关系处理。杆从进入磁场Ⅰ到进入磁场Ⅱ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有:2mgd-W安=0,此过程中克服安培力做功2mgd,即杆穿过磁场Ⅰ产生的热量为2mgd。由于杆穿过磁场Ⅱ的情况与穿过Ⅰ的情况相同,所以总热量为4mgd,C选项正确。
问题5:如何将杆距磁场Ⅰ上边界的下落高度h与已知条件挂上钩?
评析:本题利用学生熟悉的简单装置,编制出的新颖试题将知识的理解、思想方法的熟练掌握有机地揉合在一起,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等,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要求。如果考生能根据题目的条件提出问题,进行猜想、科学推理,通过探究能将新的陌生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用探究的方法去分析,用精炼的语言去表达,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在新课改初期,刚接受探究性学习的观点时,许多物理老师将科学探究狭义理解为实验探究,其实物理的科学探究应该包括新知识形成时的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还有巩固新知识、应用新知识、运用新方法时的习题探究,解题过程中的探究即为理论探究。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构建知识体系,深化知识内涵
学习者只有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才能理解特定任务情境,明确问题、形成假设、解决问题。《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物理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规律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并注意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充分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让学生探寻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深刻理解物理规律,领悟规律发现过程中所用巧妙的方法,感受科学家探究规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恒心与毅力;让学生亲历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能从实际问题出发,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选择物理规律、建立方程并求解讨论,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物理学中有丰富多彩的思想方法,只有掌握它们,才能清楚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联系,进而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如理想模型、理想实验、寻找守恒量等,教师应将这些方法渗透于平时的教学中,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方法。
(2) 鼓励自主探究,增强探究意识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把知识的根扎在学生自己的经验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题”让学生“审”,“路”让学生“走”,“话”让学生“说”,“疑”让学生“问”,“错”让学生“纠”,激发学生的灵感火花,对一些独到的解法应及时鼓励和表扬。引导学生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矛盾上审视问题,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让探究的种子找到沃土。
(3) 分析具体实例,提升探究能力
物理教学要关注学生内化物理观念,体验和感悟物理价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物理习题教学中,我们利用具体实例主要运用创设问题策略、设疑促思策略、主动探究策略、交往互动策略和反馈矫正策略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首先,注重设计问题。问题具有引发学生思维、引领探究活动的功能,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载体。问题可以把知识的逻辑结构与学生的思维过程联系起来,使知识的逻辑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能使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认识物理本质。在物理习题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探究素材,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注意问题的整体性、层次性和探究性,问题设计要体现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的特点,将大题化小,化难为易,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环环相扣,丝丝入微,再加上教师适时、适宜、适度的点拨,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归纳、形成经验,提高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
第二,加强探究方法指导,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说明了方法指导的重要性。学生刚开始接触探究方法时,可能会感到手足无措,原因还是欠缺物理思想方法和探究经验,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帮助不可忽视。一方面,教师要关注探究过程的整体走向,密切注意学生思维的脉络,适时加以引导,使探究活动不会天马行空,偏离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探究方法的学习,如在解题过程中,从已知和未知中找出解题途径是关键的一步,解题途径包括:从已知到未知的综合法、从未知到已知的分析法和从已知、未知两头向中间包抄的分析综合法。通过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有“路”可走。
第三,加强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杜威认为反思活动是“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状态,和一种为了发现解决这种怀疑,消除和清除这种困惑而进行的探索、搜集和探究的行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非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依据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做的主动建构。而这种主动建构必须要对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必须有一个比较、反思的过程。反思是对解题活动的深层次的再思考,它不仅仅是对物理解题学习的一般性回顾或重复,更是深究物理解题活动中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的性质,有助于拓宽解题思路,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中抓好习题的探究性教学,可以深化知识的内涵,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践行课程改革理念,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只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加强对典型的例题、习题的探究分析,形成习惯,定能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