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性语文”是一种真性语文,一种灵性语文,一种理性语文,一种智慧语文。“智性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是引领学生探寻语言意义、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审美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智性语文”既关注学生“术”的提高,又关注学生“道”的提升;既注重感性体验,又注重理性智慧。
关键词:智性语文;价值追求;情智共生;文道共长
“智性语文”这一概念是由江苏省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鞠九兵院长提出的语文教学主张。“智性语文”的内核是“智”,从“智”的词义变迁来看,可以理解为智慧、理智、智趣。“智”为一种道德规范、道德品质,与“礼”“义”“仁”“信”并称儒家“五常”,又与“仁”“勇”并举,古人言“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这一概念逐渐走入课堂教学的视野。“核心素养”是“学科素养”的核心部分,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语文核心素养”具体化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可以说,“智性语文”的价值追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向不谋而合。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智性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
一、归真
“智性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价值追求是“真”,不虚假、不造作。如今的语文教学“百花齐放”,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复杂,形式多、花样多。很多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语文课堂越来越花哨,“导游词”“短剧本”“微视频”“小组合作”异彩纷呈、情趣盎然。但冷静下来咀嚼,却又感觉平淡,缺少内涵和品位。学生在教师导演的活动中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语文能力提升,语文教学陷入一种虚、空、大、奇的境地。笔者以为,形式大于内容、标新立异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语文课堂的归真要求语文教师俯下身去,带领学生涵泳文字、感知语言、品味细节,并提供给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正如鞠九兵院长所说“给学生一套方法,探究未知领域”。而如今的语文课堂,以牺牲其“工具性”为代价来张扬其所谓的“人文性”,出现了各种泛语文现象,语文教师用大量的时间去探究思想内容,这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二、缘情
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是一种美的存在,语文的课堂教学活动归根到底是一种审美。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参与度。语文教学活动现场是一种情境,是师生感知美、欣赏美、体验美的场景。笔者认为,这一互动过程成功的关键是“有我之境”,即我在场,就是缘情。笔者在教学赵嘏的《长安晚秋》时,用的是“五读教学法”,即译读、吟读、画读、替入式阅读、比读。通过五种诵读形式,让学生获得阅读体验。尤其是“替入式阅读”,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赵嘏,一个羁旅者,一个失意者。仅仅这样还不够,还需要教师营造一种氛围,这样学生方能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获得一种原初体验。
此外,课堂教学活动的呈现方式是对话,包括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无论何种形式的对话,都必须注重感悟和体验,而且是注重“我”的感悟和体验。语文课堂的缘情说肯定个性表达和情意抒写,否定“人云亦云”“假大空”和“贴标签”。推而广之,由文本阅读到“课前三分钟演讲”,再到随笔和写作,强调“有我之境”和“缘情”,追求“不平则鸣”和“言志咏言”,杜绝出现“上帝视角”和“无病呻吟”。
三、思理
“思理”,就是思辨能力。《晋书·戴若思传》云:“思理足以研幽,才鉴足以辩物。”这就充分肯定了思理在文本研读方面的价值。“智者,从日从知,知亦声,会意兼形声,知的后起字”;“智者,无所不知也,考虑问题周到严密”。综合以上二说,从词源角度可见“智”与理性密不可分。这一点可以从孟子和荀子的观点中得到印证,《孟子》云:“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荀子·正名篇》说:“知而有所合,谓之智。”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重感性思维培养、轻理性思维培养的现象,而“智性语文”课堂教学非常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并引导学生将思维品质运用于现实生活。因此,“智性语文”课堂教学呈现一种逻辑之美、思维之美,提升學生的思维意识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着力点。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能力提升已经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之一。
思理,即推崇基于思维方式生成课堂活动。如归纳与演绎、发散与聚合、抽象与概括、拓展与比较等。笔者在执教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时,设计了两个思考题,其一“为本文添加一个副标题”,就体现了关注“归纳与演绎”这一思维方式的命题思路;在讲解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揾英雄泪”时,我让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文学史上还有哪些有关流泪的诗词?这些‘泪有何异同?”
相反思维、相关思维、相似思维、因果思维,这四种思维方式是笔者在议论文教学中非常推崇的思维展开方式,也是在课堂提问环节使用最多的思维方式。当然,“语文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是回到现实,即解决现实问题。正如上文所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存在“重情感、轻理性”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学的“思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分析与比较”“求异思维”“质疑思维”“批判思维”等在现实中运用广泛。校本课程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有一个版块是“点击时事”就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最佳平台。
四、承文
承文之“文”,可以理解为文字、文学、文化,那么“承文”就有三种理解:承续文字、承继文学、传承文化。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按照“主题”进行编写,存在“重人文、轻知识”的问题。而语文的基础知识为文字和语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是一种语言符号,通过“形”来记录语言中的“音”和“义”。因此,笔者所说的承文,其中的一个含义就是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即“语文核心素养”之一。笔者针对语言建构也做了大量尝试,如在执教《滕王阁序》时,让学生仿写第一段;在执教《雨巷》时,让学生用词的形式呈现雨巷的情境;在执教《山居秋暝》时,让学生以“夏”为对象创作一首五言律诗;在执教《远和近》时,让学生仿照其创作一首现代诗。
实际上,学生创作古体诗词和现代诗,不仅是承续文字、承继文学,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家之“恕”、道家之“无为”、墨家之“兼爱”、法家之“法治”,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智性语文”课堂教学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开展活动,以当代眼光关照和审视传统文化,以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智性语文”作为一种语文教学主张,坚持按照教育规律开展教学,既关注学生“术”的提高,又关注学生“道”的提升;既注重感性体验,又注重理性智慧。“智性语文”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旨归,把情智共生、文道共长作为课堂教学的价值皈依和审美追求。
参考文献:
[1]鞠九兵.智性语文课堂:内涵、特征及形态[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4,(11).
作者简介:王飞 (1982—),男,江苏省海门市证大中学高级教师 ,主研方向为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