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生,致力于复兴中华博物学。汇聚五湖四海的科普达人,会集志愿者之力量,组织了国内首家专注于地学科普、自然教育的网络社区。
地质公园为什么吸引着我一次次踏上旅程?首先,它们都有极具专业度的地质景观,让人可以亲眼看一看那些印在教科书上的内容,真切感受地球的律动,那些壮丽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黑龙江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的火山有上千年历史,具有多期次喷发的特征,最近的一次喷发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如今火山表面铺满火山灰,就像一层厚厚的炉渣,可以想象到当时岩浆喷发的壮观景象;镜泊湖是一个被火山熔岩阻断的高山堰塞湖,附近早已沉寂的火山留下了7个不规则的深坑,形成茂密的地下森林,若非专业人员,很难找到它们的确切位置。
同时这些公园的资源也不仅限于地质遗迹,大都是综合性的保护区,包括生物多样性和人文环境,比如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既是世界地质公园,也是世界遗产地、世界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
刚开始接触不同类型的地质公园时,感触最深的是大自然的壮美,比如内蒙古阿拉善的大沙漠,广西乐业凤山的大天坑,贵州绥阳双河的大洞穴,新疆可可托海的大矿坑……此外,很多地质公园都有古生物化石保存下来,让我能在石块中切实触摸到地球磅礴的历史,感受到生命演化的震撼。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人类文化的遗迹产生了更大兴趣。在新疆天山的一次科考中,我遇到一个来自日本的博士,为了研究天山的石窟文化,他已经在这里待了3年。天山南麓有很多不同朝代的壁画石窟,他很好奇,为什么有些阶段的石窟壁画特别五彩斑斓,有的却相对暗淡。我想这和颜料有关。在我们地质人看来,石窟壁画的颜料就是各种各样的石头,比如,蓝色的是青金石,绿色的是绿松石,有些颜料来自域外,像阿富汗就产青金石,古代丝绸之路上常有战事,使商贸受到影响,若某个时期石窟壁画的颜料得不到补充,色彩就会显得暗淡。从地质变迁中感受人类几千年文明脉络的跳动,真是特别有意思,这种不经意间把昨天、今天和明天串联起来的新发现,激励着我探寻更多的地质景观。
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是我探访过的最古老的地质公园,它拥有世界著名的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近万米厚的地层,记录了地球距今18亿年前至8亿年前的地质演化史,贮存着大量自然信息,反映了当时的古地理、古生物、古气候、古构造、古地磁等,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
九华山地质公园是让我感觉最为神奇的地质公园,这里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多达36座,主峰+王峰海拔1344.4米,与周围海拔普遍在500米以下的丘陵区形成强烈反差,独特的“峰—丘—盆”的地貌结构还衍生出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九华山能成为佛教名山,与其地质地貌也不无关系。形成这样的地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九华山的主体岩石都是燕山期的侵入岩,分两期侵入,时代大致在距今2亿年前和距今1亿年前;距今大约1.3亿年前,九华大断裂形成,九华山开始向上隆升;距今约6500万年前,整个中国都处于间歇性的抬升之中,大自然的风霜雪雨不断对地表进行改造,直到今天,九华山还在不断变化。
广东丹霞山地质公园是让我感觉最为自豪的地质公园,首先,丹霞山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由中国地质地貌学家创建;其次,丹霞山是中国地质公园中科研科普的先行者;再者,丹霞山社区居民也积极参与了公园的建设,融合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野外考察时,我一方面观察特色地质遗迹,总结它的科学价值,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思考,如何将公园的特色以合适的方式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
地质公园最早是在欧洲兴起的,后来逐步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联系。作为发起地,西方国家在地质公园的管理、验收、全球网络组建、专业学者的联盟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推进得比较好,公园的品质在逐步升级。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由政府主导大规模建设地质公园的国家,从2000年加入世界地质公园体系开始,18年来,政府累计投入了上百亿资金。目前全球共有140个世界地质公园,其中中国有39个,近年来非洲也开始加入到地质公园建设的队伍中,使得地质公园这个网络越来越全球化,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好玩。
在国外考察地质公园时,有两个公园让我深有感触。其中一个是加拿大的布查特花园,它周围都是石灰岩矿,有些水泥厂就建在这里,石灰石开采殆尽后,地表留下许多深坑,植被也遭到很大破坏,不仅丑陋,还存在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当地人在深坑表面种植玫瑰花,后续又加入一些新设计新理念,最终将这片土地改造为以玫瑰花园为主、四季各具特色的美丽花园,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一个模板。而這一切都发生在1904年!另外一个是澳大利亚的一个金矿公园,在原来的资源枯竭之后,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华丽转型,成为一个工业旅游和科普旅游的圣地。原来那些淘金厂房的整套生产工具全部公开展览,成为全球很火的一个科普热点。
我的地质公园探访之旅已经持续了十多年,早期阶段基本处于一种海绵吸水的状态,做各种符样的地质公园项目,探访沙漠、溶洞、原始森林、大峡谷、天坑、海洋等各种地质区域,不停汲取新的信息、知识。近5年来,我开始更多从产业进步的角度思考,我们到底能为地质公园的发展做些什么,在这一领域中国和西方还存在哪些差距。
我觉得当前地质公园这个行业的短板在丁科普,地质公园应该更多将业内专家们耗费心血的研究成果转化成公众喜闻乐见的知识点,成为科研与旅游之间的一个桥梁,做好这件事,就能更好地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中国是目前世界级地质公园最多的国家,共计39个,此外还有200多个国家级地质公园和300多个省级地质公园,覆盖了几乎所有城市;从总体分布来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地质公园的数量较多,西部地区相对较少。但西部地区很有创建地质公园的潜力,比如,我在广西某地看到了广阔的喀斯特地貌,像是一片石头的海洋,当地土地贫瘠,经济条件不好,如果搞好地质公园的建设,就能切实改善村民的生活。
如今中国的地质公园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随着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成立,科研投入会更大,科普工作会受到更多重视,保护工作也会做得更完善,从而更好地向公众讲述“地球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史的契机。
考察地质公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首先是增加阅历,这些年我已经看过太多名山大川。第二是刺激求知欲,行万里路之后,我会想要了解更多地质地貌背后的故事,深挖之下,往往会重塑对世界的认知。此外,看着中国的地质公园一座接一座地建设起来,我也由衷地感到骄傲,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留给子孙的财富。
当前对地质公园有哪些误读?
其一:地质和我有什么关系?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的一切都和我们息息相关。怎能不去了解它,不关心未来会发生什么事?
其二:地质公园里只能看“石头”,太单调了。其实,除了地质景观,地质公园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景觀和灿烂丰富的人文景观。
其三:地质公园要严加保护。地质公园的开发与保护同样重要,何况,若非存心毁坏,坚硬的花岗岩景观是摸不破的,有些地质景观也需要近距离欣赏才能感受它的美。
去地质公园旅行需要注意些什么?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建议行前先搜索一些相关的网站和公众号,比如“地质公园之家”和“脚爬客”,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资讯,社群里有几万名志愿者,都可以成为你的导游和小伙伴,他们都是地学、生物、人文、天文等领域的达人。
旅行中,首先要关注的是安全。经验不足的旅行者可以分阶段展开旅行计划,先探访周边相对熟悉的地区,再逐步扩大范围到全省,全国乃至全球。
另外,建议大家把“去户外”变成一种习惯,周一到周五努力工作,周末不妨回归大自然放松一下。时间有限的话,也不用跑太远,城市附近的郊野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就可以。带上家里的老人、孩子,组团享受人生。
20世纪90年代,欧洲的两个年轻人佐罗斯祀马提尼注意到了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的需求,1996年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地质大会上,他们正式提出了建立地质公园的构想。现在他们是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主要负责人。
在中国,1985年,陈安泽教授提出了“旅游地学”的概念,2001年,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建立,共11家;2004年,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建立,共8家。戴至目前,中国共有39家世界地质公园,另有九华山和沂蒙山为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