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书院:应用型大学组织发展的中国模式
——肇庆学院书院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2019-03-04 19:05:18苏文兰朱为鸿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书院应用型学院

苏文兰,朱为鸿

(1.肇庆学院 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2.西南民族大学 高教研究中心,成都 680225)

文化属性是大学最重要的组织特征,是大学承担组织使命的根基。无论大学的职能和组织形式如何演变,文化属性始终是大学的立身之本,大学文化对学生的人格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影响。然而,随着科学主义和专业主义倾向加剧,大学对接社会、行业、产业和人才市场,大学的教学主要集中在专业和技能方面,直接关注学生的就业和职业薪酬,而忽视大学生的博雅教育和健康人格养成,导致大学人文精神弱化、大学文化式微,大学组织特征趋向行政化和科层制。特别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即将进入普及化发展的过渡阶段,专业教育制度已经面临着严峻挑战,须引起高校高度重视。肇庆学院立足中国大地并传承古代书院教育传统,结合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和特色,探索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 “双院”模式,构建起“学院+书院”的中国特色的应用型大学组织结构。

1 书院制的内在逻辑

书院作为中国教育传统的重要成就,既是中国文化的基因,也是中国特色大学建设的文化资源,亟待我们深入挖掘和发扬光大。在中国特色大学的建设过程中,书院制改革在实践层面已经取得丰硕成果,比如西安交通大学的书院制、汕头大学的书院建设、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书院制改革等等,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和特色,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肇庆学院书院制改革于2009年实施,作为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经过近10年的实践,由试点到示范推广,构建起地方院校独特的组织发展特征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1.1 书院制改革的缘起

书院制改革的直接原因是解决大学生宿舍管理乱象及存在的教育盲区问题,深层原因是破解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人文教育弱化困境,通过书院文化建设赋予大学生宿舍教育文化功能,将大学生生活社区纳入整个教育教学系统中,拓展学校有限的教育文化资源。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大学是一个教育生态系统,学生在校园中会接受各种影响,专业教育只是大学教育的一个方面而非全部。大学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对学生的影响更为广泛而长远,正如涂又光先生提出的“泡菜理论”所揭示的,大学如同做泡菜的坛子,学生如同做泡菜的食材,其成长取决于坛子中泡菜水的味道。可见,大学文化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影响之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肇庆学院在建设好学科专业学院的同时,以现有学生生活社区为基础打造书院,将学生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有机融合,打造文化平台,拓展学生发展空间,解决学生成长过程文化资源不足和空间狭窄等问题。进而提出“学科专业学院制,生活社区书院制”的组织框架,书院成为新的教育组织形式。

书院制改革的深层原因是破解学校转型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转型已经是地方院校必经的路径和选择,但向哪里转?如何转?地方院校面临着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明确的困惑,还处于探索阶段。一种观点认为,地方院校要转向职业类院校,补齐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实现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地方院校转型主要是转变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构建与学术型人才不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与研究型大学差异化发展。目前,培养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地方院校的共识,但如何才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如何处理好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的关系?是地方院校办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高校转型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并行不悖。允许和鼓励转型发展的高校在如何转型发展方面的实验和探索,只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就不会偏离教育的长远目标。”[1]地方院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应具备多元文化素养、社会适应性和健全的人格。基于这样的认识,肇庆学院大力推行书院制改革,其主要目的是补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文化素质教育短板,实现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个性拓展,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解决地方院校重视专业技能而轻视学生综合素养和个性化发展的问题,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文化交往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1.2 书院的功能

人才培养是大学首要的基本职能,地方高校更是如此。然而,人才培养仅靠课堂教学很难达成其目标,尤其是思想品德、人格品质与社会适应性的培养,需要实践和体验活动,通过学生在各种空间参加实践活动进行培养。书院充分利用大学生的活动空间,通过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的途径,将生活空间赋予文化内涵,促进大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健康人格发展。

1.2.1 书院提升大学生活社区的文化影响力

学生宿舍是学生独处和组织活动的主要场所,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宿舍的时间最长,宿舍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不亚于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场所。由于宿舍是一个集体组织,同学之间在宿舍相互学习、交流、沟通,在交往中积累社会经验,实现共同成长。因此,大学应把宿舍区作为公共社区来建设,发挥其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和自我教育作用。有鉴于此,肇庆学院把宿舍区打造成具有文化社区功能的书院,通过发挥其教育影响力,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书院作为大学生生活、交往和学习的物理空间,还发挥着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非形式化教育的隐形、素质拓展的第二课堂等作用,学生在其中学会生活,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成熟度,通过参与书院文化活动增长见识,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和精神生活,满足其心理发展需要,增强大学生活的归属感、亲和力、凝聚力。可见,书院不仅是学生生活社区,还是文化社区和学生的精神之家。

1.2.2 书院通过协同育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书院作为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主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围绕大学生自主发展目标,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落实“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书院文化活动拓展教育空间和教育方式,实现书院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党建育才、实践育人和社团活动等教育方式的协同,共同打造服务学生发展的文化平台和教育环境,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书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教育平台和经典文化活动,拓展通识教育课程和社团活动,不断传承和发展书院的教育文化资源,以丰富的书院文化内涵满足大学生多样化需求,为大学生“诗意栖居”和自主发展提供服务。大学生对书院生活产生认同感和组织文化归属感,增强了书院的文化吸引力和教育影响力。院长是书院的文化标志,按照发展目标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自主设计标识系统和文化特征,将书院打造为人员构成多样化、空间环境人文化、教育方式非形式化的教育文化社区,让学生按照自我发展需求自主参与,在朋辈交往和共同协作中实现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1.3 书院的运行

大学教育主要包括专业教育和做人教育两个部分,分别由专业学院和学生组织或群团来实施。专业学院是基于学科专业的学术组织,主要通过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等方式进行,其教育教学构成人才培养的主体。然而,学生的全面发展还需要专业之外的教育影响,特别是道德养成、人格修炼、素质提升等需要大学文化氛围、自我教育管理和社会实践等非形式化教育。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树立全面发展思想,可以按照“书院+”的模式实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还要让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德才兼备、具有家国情且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在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进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重专业技能、轻人格情商的弊端,书院教育模式有助于克服专业教育的不足,有效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全面自主发展水平。

书院鼓励不同文化背景学生之间的协作和沟通,提倡朋辈间分享体验和平等交流,“用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作为与专业学院功能互补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与学院协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地方大学成为规模庞大的复杂组织,内部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党政机构、教学单位和学术机构,党政管理和教学单位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服务和工作对象主要是干部和教师,学术组织负责教学和学术事务的运行和管理。但为学生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的组织只有学生服务中心、团委、学生会等群众团体,所拥有的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发展要求。书院制改革将“以生为本”理念落到实处,拓展了学生发展空间,是大学组织创新的中国化实践成果。

在“学院+书院”的组织框架下,肇庆学院不断完善相关制度,界定书院和学院的功能边界,理顺学院和书院的协作关系,进一步提出“学院管智商,书院管情商”“学院是骨骼,书院是血肉”“学院是钟馗,书院是菩萨”[2]的建设思路,并通过规范书院和学院的活动范围和相互关系,构建起书院与其他非形式化教育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书院以大学生为教育活动主体,强化文化活动和文化内涵建设,拓展非形式化教育方式,通过学生参与和自我管理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肇庆学院的书院制改革表明,“学院+书院”是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创新,书院和学院能够实现功能互补,有效服务学生自主发展的目标。

2 书院的组织特征

2.1 书院的办院理念

书院以建构心灵为旨归,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秉持多元文化教育价值观,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使命。

2.1.1 以生为本

学生是大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发展目标,好的大学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提供更多平等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尽可能好的教育资源和文化生活环境。书院制改革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满足学生学习自由和个性发展作为终极目标,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情商培养和实践动手能力训练,给予学生个体自由发展的空间。书院克服了地方院校行政权力控制为主导的教育管理弊端,为学生参与管理提供了制度性安排,为大学生自主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让学生发挥非形式化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个性成长。

2.1.2 多元文化融合

“学院+书院”的双院制模式构建了立体的育人方式,使专业、学科、大学文化实现多元共存,会大大提升教育效果。特别是书院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其它非形式教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来选择书院,对专业人才培养是有效的补充。书院打破了学院制学生同质化“聚居”的局限,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同处一室,构建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生活和交往环境,拓展了专业知识、文化信息交流的幅度,有利于开拓大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和文化交往能力。书院确立学生自主发展导向,倡导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活动,通过素质拓展与专业学习结合,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且个性鲜明的各类人才。

2.2 书院的组织定位

书院不是新事物,中国古代书院和西方大学的生活学院可视为书院的两种形态。现代大学书院不仅是一种教育形式,涉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具有制度意义和文化意识,关涉现代大学制度创新和组织变革。就组织定位而言,“书院是我国大学内部的一种组织设计,是由大学开办的学生生活与文化活动组织。”[3]

2.2.1 书院是支持大学生发展的自组织

近年来,我国各类型的大学都有书院制改革的尝试,先后成立了不同类型的“书院”,如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审计大学、肇庆学院、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等,各高校的书院虽然有差异,但基本的办院理念有共同之处,主要借鉴国外大学生活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书院的理念,强化大学通识教育和大学生人文素养,以弥补专业教育弱化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不足。对地方院校而言,大学生人文素质弱化的倾向更为明显,同时存在学生发展的文化空间和公共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书院制改革拓展了学生自我教育的文化空间,是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组织文化创新,承担起地方高校振兴文化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基于此,书院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地方文化和文化素质教育等为主要形式,通过社团活动、第二课堂、多元文化交流等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书院改进了大学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方式,引领校园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2.2 书院是基于文化活动的大学生社团组织

书院不同于学科专业学院,也不同于团委和学生会等组织,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体育等文化活动,形成以学生社团为依托的文化组织。书院是非实体的组织形式,强调文化影响力和情感支持,是对学术组织和学生组织的辅助和补充。书院关注学生的道德、社会、精神性发展,主要通过社团生活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达成教育目标。可见,书院是基于文化的教育组织,重在教育理念的推行,借助学生生活和文化空间,将大学理念植入活动场所和社团活动,赋予生活社区文化教育影响力,使大学生活场所和社团活动有了新的文化教育意义。

2.3 书院的组织结构

现代大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科专业和课程成为大学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学院成为大学的基本组织结构。大学教育的“四个回归”要求我们必须“以本为本”,回归育人的初心,回归大学的文化本分,立足中国文化的土壤,从民族文化中寻求超越和新的突破。书院制设定了“学科专业学院制,生活社区书院制”的组织架构,对学院和书院的组织地位与关系进行了厘定,并就书院的内部组织机构和运行进行了系统设计,并通过制度创新,协调书院与学院、学生管理部门在学生培养和管理方面的职能,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组织结构。

书院和学院的功能既存在差异,又相互协同,终极目标是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学院的使命在于培养崇尚科学、求实创新的人才,学院按照教学计划展开教育教学,构建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书院则采取非形式化教育,以非智力因素培养为导向,围绕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文化建设等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儒雅的人格风范。书院将通识教育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并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品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书院制的改进

3.1 书院健康发展的瓶颈

书院制改革力图创新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书院+”的组织架构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书院倡导将大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突出书院文化内涵建设,强化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改变传统的大学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实现了教育教学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强化学生视角的管理和教育,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使大学人才培养回归全面发展的目标,造就高素质的人格健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面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追求质量的新趋势,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中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中国文化的书院制改革无疑是一个积极有益的尝试,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制度化。所以,如何处理好书院制与导师制、完全学分制等大学制度的关系,将成为书院规范运行和合法化的重要课题。

3.1.1 书院的组织设置

书院制改革的关键在于通过制度设计使学生的生活空间同时具备文化功能,进而实现与学院协同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制度化的现代教育架构下传承传统书院精神,必须结合现代大学办学规律和书院制的人才培养规律,对传统书院精神进行创造性转换。”[4]肇庆学院将书院制改革上升为学校层面的重大改革,保证了书院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通过制度建设让书院获得合法性,并为书院运行建立了规范和制度保证。每个书院都有内部机构、人员编制和年度预算,并实行院长负责制,设专职常务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学院成为发挥教育文化功能的实体化组织。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已经显示出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从长远来看,合法性仍然是书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在国家教育政策和大学制度中并没有对书院作出明确规定,自主设立书院还处于改革试点阶段,需要在实践基础上对其合法性进一步加以确认。

3.1.2 书院的合理性

书院以学生公寓为物理空间,通过绿化美化书院生活环境,改善和丰富书院文化设施和教育资源,打造文化共享、人际互动、学生社团和实践活动平台,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教育组织,构建“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文化活动平台是书院内涵建设的重要部分,书院院训、院徽和院旗彰显书院的文化气息,在书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凝练文化特色,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书院文化。但书院作为一种组织创新还没有纳入高校的内部机构设置方案中,有待进一步明确书院的组织性质和功能,所以必须“解决书院存在的合理性问题。合理性是指书院内部的运行模式,从理念到运行的规则、工作方式以及所开展的各种活动是否能在学理上、教育目的上连续起来,是不是教育所必须的?书院是不是具有不可替代性?”[3]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书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3.2 书院制的持续改进

现代大学书院是办中国特色大学的积极实践,还处于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阶段。尽管如此,它已经在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大学育人功能的实现增添了新的渠道,为大学教育充实新的内涵。这也正是书院为越来越多的大学所认同和接受,呈现出积极发展态势的主要原因。”书院制持续改进需要深入扎根中国文化,坚守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解决书院制深化改革中的突出问题。

3.2.1 立足中国文化彰显书院特色

书院是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宝贵遗产,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事件和精神财富,在唐代以降的中国文化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书院具有优秀的教育传统,其内在精神和文化追求比较契合现代大学精神,书院的人文教育和学术研究方式独具特色和价值,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胡适曾感叹:“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5]。如何将书院精神与西方大学制度有机结合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中国大学书院建设的主要文化依托。特别是在立足中国大地建设特色大学的进程中,“研究书院制度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现代意义,能够起到古为今用的作用,对于我们今天传播中华文明、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具有重要的价值。”[6]地方应用型大学应基于中国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传承传统书院的教育制度,让书院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教育价值在大学组织创新中得以发展。

3.2.2 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

在“学院+书院”大学中,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既在一个专业学院,又隶属一所书院。按照专业教育的要求,大学生在某一个专业学院学习,专业身份具有确定性,一般情况下不会改变。书院为学生提供了第二个选择机会,书院提供文化平台、导师和课程资源,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意愿、兴趣和特长等选择书院,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拓展空间。学院按照教学计划展开教育教学,构建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书院则“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发展,采取非形式化教育,以非智力因素培养为导向,通过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为学生发展服务。书院与学院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应建立协调发展、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学院和书院密切配合,实现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猜你喜欢
书院应用型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朵云书院黄岩店
现代装饰(2021年5期)2021-12-02 02:18:48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白鹿洞书院记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34
学院掠影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3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河南科技(2014年16期)2014-02-27 14:13:45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