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雷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不断强化,有的地方旅游业甚至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行业。2018年,中国城镇居民周末、节假日的户外休闲比重逐渐增加,休闲空间不断扩大、休闲活动日趋丰富,假日旅游休闲在生活中所占比重持续稳定增长。在过去的一年中,春节、清明、“五一”、端午期间,国内旅游总人数分别同比增长12.1%、8.3%、9.3%、7.9%。经文化和旅游部综合测算,2019年“五一”假日期间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1.9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增长13.7%;实现旅游收入1176.7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6.1%,旅游业的发展生气勃勃。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如何应对宝贵的发展机遇,乘势而上?笔者以为,应根据实际,实事求是,抓住时机,努力快速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发展为核心,积极布局,大胆创新,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1.师资力量薄弱。一部分高职院校是“不搭台子先唱戏”,也就是在师资力量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先将专业审批下来。这些学校在师资队伍上存在以下三点不足:一是人数不足。不能按照相关规定配备专业老师。二是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在笔者对于全省7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师资情况调研的基础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仅占23.6%,具有本科学历的占62.3%。三是实践能力不够。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来源是“校门对校门”式的对接。普遍缺乏旅游行业实习和从业经验,对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较高的指导能力。
2.专业建设滞后。相对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起步比较晚,在专业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缺乏特性。一部分高职院校直接参照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模板,未能与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相匹配。二是缺乏前瞻性。面对旅游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未能有效衔接市场,对于市场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专业建设上严重与时代脱节。三是缺乏国际化视野。旅游业是一个全球性产业。虽然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的旅游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存在着不容小视的差距。作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而言,闭门造车和固步自封的现象层出不穷,在专业建设方面缺乏国际视野。
3.就业层次偏低。依托人才需求旺盛的旅游业,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一直比较高。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就业门槛低。很多高职院校都满足于“100%”的就业率,却不知道这个行业“入门”比较容易。以“三驾马车”中的旅游酒店和旅行社为例。旅游酒店的员工86.33%都是从社会上招聘而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入职后,短时间内无法体现出学历教育的优越感。二是就业品质低。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看来,只要学生就业了,甚至收入也比较高,似乎就能说明办学质量高。其不然,如果告知院校培养的学生只在一些快捷酒店和四星级以下酒店就业,就无法充分发挥所受专业教育的优势。三是就业眼界窄。大多数高职院校只将学生就业目标区域锁定所在地区或者全国范围,忽略了国际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市场需求。
4.管理队伍不强。缘于旅游管理专业是个新兴专业,全国范围来看,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历史最早的也不过三十年左右。在管理管理专业建设中,管理队伍建设一直是被忽略的问题。一是专业性不强。高职院校在配备管理干部时,不能着重考虑干部的专业背景,往往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不正常现象。二是用人机制不够灵活。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市场化比较成熟的专业,其发展与旅游业发展极为紧密。在干部管理中,专职在岗干部的比例过高,会严重挫伤专职教师或“专家”的工作积极性。
1.搞好市场调研。市场如战场。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搞好旅游管理专业,就必须对旅游人才需求市场有比较精准的认知。一是下好“先手棋”。精准对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的目标,深入所在城市酒店、旅行社开展访谈、问卷调查和座谈,搞清楚所在城市年接待游客数量、年旅游收入结构、酒店行业发展规模、从业人员数量等相关数据。搞清楚目标市场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搞清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职业发展空间。二是做好“一笔账”。通过开展调研,要弄清楚旅游管理专业“出口”有多旺,缺口有多大。三是装上“显微镜”。在搞好本地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同时也想尽办法了解和掌握全国甚至全球旅游就业市场的情况。
2.强化师资队伍。一是健全激励机制。在旅游管理人才需求持续向好的形势下,普通高校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选择在高职院校任教的比例非常低。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将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考核和薪酬区别对待。要有“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栖”的理念,用活用好相关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二是拓展师资渠道。“软性人才引进”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正所谓“不为所有、但可使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突破编制的约束,将在高层次酒店和旅行社任职的行业“工匠”引进到学校任教,最大限度地缩短学校和行业之间的距离。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多渠道开展师资培训工作。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的办法,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在“请进来”方面,不定期邀请在职的酒店管理人员、酒店“金钥匙”服务人员、景区讲解员、旅行社优秀导游到学校做报告。在“送出去”方面,要“送到更远的地方”。充分利用各种培训机会和行业年会,让高职院校的教师充分了解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四是编写校本教材。组织人力编写适应高职院校的《“西餐厅运转实务”实践课程的开发》等服务技能培训教材,将全国旅游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西餐宴会服务比赛项目的相关视频、操作流程、赛制流程等,进行深入整理和挖掘,完成《西餐厅运转实务》系列微课拍摄。
3.提升管理水平。一是优化干部队伍。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职工中,有意识地培养有专业背景的干部,让“双肩挑”成为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干部队伍的主流。二是强化干部培训。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组织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干部进行管理能力提升和专业理论培训。不断提升干部的管理艺术。三是提高“六种能力”。一个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干部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综合协调能力、规划与统整能力、决策与执行能力、培训能力、统驭能力。
4.优化实训条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硬件条件。一要具有战略思维。实训室决不能是拼图式的简单拼凑,更不能理解成静态的展示模型。实训室的建立要立足于正常的市场运营。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条件,将企业的运营模式搬入校园,创办深受学生欢迎的主题餐厅、咖啡苑等营业性餐饮企业或者旅游社。将创新创业思维引入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室建设中,鼓励引入社会资金或者学生自筹资金创立品牌餐饮企业。二要用标准化思维统领实训室建设。要着眼于“建什么像什么”,在不具备运营条件的情况下,按照1:1的比例建立标准化配置的实训室。不论是调酒的盎司杯还是餐巾折花用的餐巾,不论是标准间的床还是餐厅用的餐桌,都应该是标准化配备。
5.品质就业驱动。品质就业指的是高层次的就业方向。一是要有自信心。高职院校不是低人一等,是“剑走偏锋”。未来的就业市场才是“华山论剑”的平台。高职院校面对就业市场较好的旅游业时,在招聘单位提出人才需求时,容易不加甄别地对学生进行推介。往往出现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实习期结束后各奔东西。当初的就业单位短期内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学生也仅仅是增加了行业认知度。所以,作为高职院校,要有必胜的自信心。在抓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要抱着对学生终身幸福负责态度来对待就业工作。二是拓展就业渠道。随着旅游业的高度发展,新兴旅游目的地对人才的需求表现出更加强烈的愿望。为此,我们必须在巩固现有良好就业合作单位的同时,努力开拓高品质的就业市场。积极利用新媒体手段,扩大影响力和传播力,让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市场更多机会去认知和了解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三是宣传就业明星。要充分挖掘历届优秀毕业生的行业工作经历,搜集整理相关先进事迹材料。要加大典型宣传力度,尤其是在国际品牌酒店和旅行社就业的学生。利用报告会、快手、抖音等形式扩大宣传“就业明星”力度。
6.国际视野办学。《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促进国家资历标准的国际互认与对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职业技能人才的跨国流动、就业创造条件。根据以上论述,高职院校应该借势发力,打好“国际牌”。一是参照国际专业建设标准。2017年全年,国际旅游收入123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其中,外国人在华花费695亿美元,增长4.1%;香港同胞在内地花费301亿美元,下降1.5%;澳门同胞在内地花费83亿美元,增长8.0%;台湾同胞在大陆花费156亿美元,增长4.0%。从以上数据可知,境外游客已成为国内旅游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就必须对标国际标准,充分借鉴和利用发达国家成熟的专业建设标准。将目标定位在国际最前沿的专业发展目标,打造既具有国际视野,又符合国情的专业建设体系。二是国际合作方式要灵活。要以学历互认为突破口,打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国际就业的立交桥。或可进行深度国际合作,采用“2+2”或者“1+2”等形式,即学生在国内就读1到2年,出国就读1到2年,学生毕业后可取得中外互相承认的学历。三是学生实习区域国际化。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实习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来讲,高职院校碍于组织学生赴国外实习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钟情于安排学生在国内相关行业实习。但是,在全球旅游业日益繁荣的今天,让学生走出国门进行专业实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旅游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为将来进入国外相关行业就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