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路径探究

2019-03-04 23:17褚照楠林希玲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褚照楠,林希玲

(青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当一个人找到自己的信仰时,才会产生人生的归宿感,才会拥有为理想目标不断奋斗的力量源泉。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重视大学生的信仰教育问题。“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问题,重视价值取向也就是强调信仰的重要作用。新时代条件下,大学生只有在正确的科学信仰的指引下,才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一、信仰的功能

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是孤立于社会这个大群体之外的,而这种鲁滨逊式的绝对孤立的个体只不过是一种假设,所有的人都有一个或大或小或确定或迷茫的信仰,不存在绝对没有信仰的人。信仰在人的一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信仰具有精神支柱的功能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信仰是人之为人所独有的精神活动,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能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动物,人不只是自在的活着,而是自为的生活着,不断地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斗着。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奋斗过程中,一个人的信仰就起到了很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信仰的确立,为人提供精神自主的权力,从而使人在这种精神自主的体验中肯定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2]一个人有了想法才会去行动,而一个人的信仰则影响着在遇到困难时,该行动是否能够得以坚持。信仰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寄托了人们的精神追求与终极性关怀,是人们心灵的栖息地。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坚定的信仰可以帮助我们勇于直面困难、战胜挫折,是我们精神上的抚慰与支撑。

(二)信仰具有导航功能

一个人有了信仰就意味着树立了最远大的价值理想和人生目标,明确了人生奋斗的方向。信仰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设定理想的生活目标,还可以帮助人最大限度的调动情感和意志去实现这一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诱惑,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则和信仰是否正确密切相关。正确的信仰会引导我们正确区分对与错、是与非,有利于我们做出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抉择。无论客观的条件如何变化,拥有信仰的人总是能坚持自己的追求,不忘初心。否则,在纷纷扰扰的社会大环境中则很难坚持下去,甚至会误入歧途。信仰不只对于个人具有导航作用,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信仰更是意义重大。如果把社会比作一只船,信仰则是船帆,使社会这个大船平稳运行并驶向正确的方向。如果没有正确的信仰,那么社会极易被其他消极思想所浸染,不利于我们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三)信仰具有激励功能

信仰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帮助我们实现人生的奋斗目标。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难免会遭受挫折,灰心丧气在所难免,当我们止步不前时,信仰就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信仰能够使我们在困难中仍然保持昂扬向上的勇气和信心,不轻言放弃。正如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时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3]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一直都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之本。所以说,信仰可以不断的激励我们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始终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四)信仰具有凝聚功能

是否拥有共同的信仰是社会成员彼此依存共生的纽带。群体成员间共同的信仰,意味着其有了一致的利益和共同的奋斗目标。当今世界竞争激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坚定共同的信仰,并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才能够在时代的浪潮中抓住机遇,战胜困难。一个没有凝聚力的民族,必然是一盘散沙,经不起任何风险。习近平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特别强调共同信仰的意义,“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4]革命先辈们正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信仰,才能团结在一起,凝聚成一股绳,共同战胜困难与挫折。

二、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意义

一个人的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信仰教育不同于一般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活动,它主要是对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某种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通过信仰教育,社会成员可以对世界、对社会、对自己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信仰教育并不只是某些特定内容、某一层面的教育,而是渗透在教育的全部内容、全部方面之中,所以,做好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意义重大。

(一)个人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的需要

人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必然会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根源。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人不断的发现自身存在的意义,信仰对一个人是否能够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作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的需要。处在社会这个大群体中的人必然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价值选择,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是经不起困难与挫折的,必然会精神空虚、生活混沌,从而渐渐地迷失自己的初心,失去前进的方向。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的信仰问题不仅关乎个人价值的实现,也关乎对社会、对国家的情感归属。现在社会环境日趋复杂,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准则,加之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就是在大学,所以重视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是高校的必然选择。

(二)实现和完善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信仰教育问题是高校教师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信仰,其它的任何教育都是徒劳,换句话说,一个信仰有问题的学生,专业技能越突出,越是会成为整个社会的危险源。当代大学生已经进入了“00”后的时代,思想的主流虽然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仍然存在信仰不坚定、享乐主义盛行等情况。这就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思想理论教育工作者在信仰教育问题上更是要挺身而出、当仁不让。简单来说,思想理论教育主要解决的是人的思想问题,特别是信仰问题,这关系着大学生是否能真正成为国家所需要的栋梁之才。就学校来说,必须要重视大学生的信仰教育问题,这不仅是实现和完善立德树人的要求,更是学校教育的本职工作。

(三)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个年头,各方面快速发展,但这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就业困难、贫富分化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必然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也会影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信心。另一方面,我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西方国家不断地向大学生们输送霸权主义等价值观,这也会使得大学生难以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所以,在这样复杂的形势面前,我们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加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5],只有真正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使学生真正地做到学马、爱马,大学生才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更加坚定,不轻易被其他思想所影响,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拥护者与执行者,增强对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的信心,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力量源泉。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路径

现在的大学生信仰教育不同于以往的信仰教育,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新时代的信仰教育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和人们思想的变化。

(一)发挥大学生在信仰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发挥大学生在信仰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首先学生要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主动地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化吸收。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要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真正的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意志,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品质,从而支配自己的行为。当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化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知识学习是密切相关的,大学生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知识,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和精髓,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大学生信仰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内化马克思主义信仰,还需要积极实践马克思主义信仰,真正实现理论和现实的统一。“实践出真知”,大学生要用所学的知识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成长。当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最重要的实践,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我们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发挥大学生在信仰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二)转变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

1.完善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

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信仰教育的内容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般而言,教学内容的载体就是教材,教师们根据教材的内容来安排课程,但是现在所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仍然存在内容缺少现实感、语言较抽象、与学生实际联系不密切等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过程中的枯燥,学生的兴趣并不大。

要想完善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内容,必须要处理好信仰教育内容的稳定性和变化性之间的关系。信仰教育的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其核心内容或者是基本内容是一以贯之的,但也有一定的变化性。所谓变化性是指信仰教育的内容要根据时代的特点,依据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的特点来有针对性的进行信仰教育。新时代条件下的信仰教育,必须把信仰教育的内容立足于现实,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信仰教育的有效性。

2.更新大学生信仰教育教学手段

教育内容的完善和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是密切相关的,教育内容要通过教育教学手段表现出来,但在我们以往的信仰教育过程中,对信仰教育内容的强调往往重于教育教学手段,忽视了教育教学手段对于教育内容的反作用。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精彩的课堂不仅依赖于丰富的教学内容,还依赖于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好的教育教学手段可以提升内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大学生信仰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大学生信仰教育。

一方面,信仰教育的教育教学手段不应该仅仅只局限于课堂讲授,还应拓展到课外,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校园网站、校园微信公众号、校报、校园广播站等的作用,使得信仰教育由课堂走到课外,走进学生心里。另一方面,信仰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离不开新媒体的应用。当代大学生是和手机、互联网的普及一起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手机和网络。所以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时候,要发挥多媒体给课堂带来的积极作用,了解新媒体的特点及对学生的影响力,充分运用多媒体,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宣传和教育的新阵地、新渠道、新手段。

(三)重视家庭环境,塑造优良家风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父母的性格、兴趣、价值观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地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一举一动。但在当今社会,不少父母都把对孩子的期望放在学习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造成了父母分外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家庭是教育最开始的地方,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教育对我们的影响往往是一生的,所以在学生的信仰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塑造优良的家风。家长要以身作则,不只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正确,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切实帮助孩子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信仰的栋梁之才。

(四)弘扬正能量,构建和谐社会

在信仰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大环境对其的影响不容忽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6]这些都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环境的重要作用,弘扬社会正能量,弘扬科学的价值观念,构建和谐社会。

第一,要营造积极向上的信仰教育氛围。我们始终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进行信仰教育,谁也摆脱不了社会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进行信仰教育,我们要大力宣传科学的信仰,弘扬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第二,要大力开展有利于信仰教育的实践活动。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置身于现实情境中,才更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一方面,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加了解科学信仰的精神实质。另一方面,信仰教育实践活动也可以强化参与者对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责任心,使大学生们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为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三,发挥大学生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要想使一种文化思想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不能只靠规定或戒律,还要依赖于它本身的引导、激励作用。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榜样的力量,使大学生们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奋斗目标,这样的信仰也会更加具体,更加有信服力。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铁的信仰
大学生之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