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中国力量的方法论略

2019-03-04 23:17田晓丹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力量民族

田晓丹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邓小平同志曾说:“团结就是力量”[1]。团结,自古是我国的传统主流价值,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因子。习近平同志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2]。我们依靠团结,依靠中国力量,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中不畏艰难,成绩斐然;在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接力前行,实现美丽梦想。这种团结,有赖于中国人民在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达成共同理想;有赖于中华民族之间同呼吸、共命运,形成命运共同体;有赖于海峡两岸同胞、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拥护和支持,维护中华民族整体性利益。

一、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共享同祖国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3]可见,凝聚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必须选择。

(一)凝聚中国力量是实现国家富强的着力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础在于国家富强。中国的富强梦,源于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文化基因,共享发展成果的理念;源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共同奋斗来创造。这种富强梦是具有持续性、稳定性、发展性的和平发展之梦,与西方所倡导的“国富论”、“中心论”、“终结论”截然不同。历史上,西方追求经济上的“国富”,充满暴力与掠夺;文化上的“中心”,沾染着自我优越性和强制输出;意识形态上的“终结”,带有自大与敌视。这种方式的富强梦,不能模仿,只能超越。正是中国力量的凝聚,我们化压力为动力,化矛盾为和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国模式”响遍全球,“中国声音”掷地有声,我们不仅可以提供“中国方案”,而且也在成为世界的引领者、参与者和建设者。

(二)凝聚中国力量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关键点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是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正是各民族不畏艰险、前仆后继,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输送力量;正是各民族共同奋斗、锐意进取,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提供动力;正是各民族同心、同向、同目标,中华民族才会发展、繁荣、幸福。当今,面对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思潮多元化、人民需求多层次化,更需要各民族达成共识、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凝聚起民族之间的新合力,构建起民族振兴的新起点。

(三)凝聚中国力量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根本点

马克思在《宣言》里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称之为“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可见,对人生存价值的美好追求成为其理论本质指向。我们当代中国的世界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享共赢,也正是对人类生存价值的蓝图设计。从“中国梦”的内涵看,有学者认为:“中国梦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大梦(集体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小梦(个体梦)——人民幸福。缺少哪一个,都不能称之为中国梦。”[4]不管是大梦,还是小梦,都需要人民力量的凝聚。“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每个人团结一致,形成整体力量,大梦才能成真,小梦才有保障。

二、科学方法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时代遵循

历史合力论阐释的是: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产生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和不自主地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5]可见,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内涵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历史发展的方向性。立足与此,凝聚中国力量需要: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科学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科学预测了人类社会的美好前景,正确回答了“历史之谜”。虽然马克思理论有着科学的普遍性和方法上的指导性,表征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所说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6]同样,列宁也这样也告诫共产主义者:“任务就是这些,无论在哪一部共产主义书本里都是找不到的,……你们应当提出这种任务,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解决这种任务。”[7]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就走上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理论上,先后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摆脱了近代以来遭受外国压迫和掠夺,走上民族独立。改革开放前30年的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本政治前提和客观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30年是中国走向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建设的腾飞期,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历史性跨越。正如美国《纽约时报》所评论的那样:“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上,中国过去的落后面貌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8]

新的历史时期,机遇与风险并存,成就与问题交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锐意改革、降低风险、化解矛盾。这就需要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实践新的结合方式。“中国梦”的提出就恰逢其时。因为,整体上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的逻辑体现,是实践发展的客观反映与理论总结;价值上看,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为人类解放的学说,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统筹个人与集体价值发展目标,这与“中国梦”的价值相契合。从实现方式上看,“中国梦”以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与中国道路为主要路径,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依靠群众主体,竖立高贵信仰与坚守实践的理论情操。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

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最大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永恒主题。从党的目标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人民谋利益。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为最高标准。”[9]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作为党的最根本的追求。从党的历史来看,中国近代史,浸透着血泪与屈辱,充满着奋斗与探索;烙下“落后就要挨打”的沉重教训,写满救亡图存、复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正是因为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缺少科学世界观的指导,造成中华民族各阶层的实践探索遭遇到失败,呈现困顿与迷茫。但是,“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10]这里的新就是“新在中国共产党明确了社会主义有目标方向。”[11]实践上,中国共产党团结、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向了民族复兴。从党的品质来看,列宁经常引用,“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12]。中国共产党虽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符合自己发展的模式。比如,在革命年代,我们避开城市中心论而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改革开放后,我们摆脱了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而探索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新时期,我们党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正是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正是这种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才使党永远站在时代前列,担当着时代的弄潮儿和舵手。而且,中国共产党有着敢于承认错误,勇于反思的博大胸襟。批判和自我批判是党的优良传统。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查找问题,深究问题根源,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自我反省和自我提高,及时地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保持执政活力和规避执政惰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毛泽东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13]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存在民众之中。坚守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形成战无不胜的磅礴之势。这就需要秉承:

第一,坚持顶层设计与人民利益有效对接,把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与谋求人民福祉统一起来。人民群众能够对自身利益具有可感性和可知性,理解到中国梦与个人梦是通融的、一致的。第二,坚持人民民主的理念与完善民主形式统一起来。人民群众对公共事务具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彰显人民民主的为民本质;完善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和机制,借助协商民主、网络民主,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切实感受到中国梦与自己的利益是一个“共同体”,切实感到只有为民族复兴贡献才智,才能彰显自己人生价值,以此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民族事业的不断前进。第三,加强依法治国,保障人民利益。努力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设法制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2013年2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14]这样才能够切实地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外无权,切实保障人民权利,让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第四,加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能够有效规避“四风”,让党员干部真正认识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限;能够增进群众感情,拉近群众距离,打通党群的“最后一公里”。

(三) 坚持经济发展和核心价值培养相统一

凝聚中国力量,需要物质基础做支撑。物质基础是人们得以创造历史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曾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它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物质生活本身。”[15]158另外,个人是什么样的,取决于当时生产地位物质条件,也就是“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15]147邓小平同志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把经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当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核心任务仍然不会动摇。只有物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才能实现人的生产方式、交往活动的巨大变革。撇开物质基础,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是一种空想,同样,离开物质基础抽象地谈论凝聚中国力量更是难以企及。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物质基础的充盈,不仅体现在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也促进了凝聚方式的创新,凝聚手段的变革。

从社会主义发展的中西实践来看,社会主义不仅要彰显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要关注理想价值的主体生成。社会主义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因此,凝聚中国力量,价值观的引导不可或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浅入深,由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的认识也逐渐明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明确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6]

不难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诠释了时代发展的精神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能够让人民群众感受时代气息,认清时代发展,承担时代责任;能够使人们群众感知中国精神,增加社会认同,产生社会共鸣;能够使人们群众体知美、倡导美、践行美,培养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从而为建设和谐中国、美丽中国提供内在支撑。

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核心价值滋养内在灵魂。凝聚中国力量,既要物质基础之“体”,也要核心价值之“魂”。

(四) 坚持榜样示范和整体推进相统一

时代,榜样引领。恰如列宁所言:“每一个觉悟的社会主义者都说,不能强迫农民接受社会主义,而只能靠榜样的力量,靠农民群众对日常实际生活的认识。”[17]新时代,我们要以榜样为镜,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知难而进,敢啃硬骨头,甘做“燃灯者”。

平凡成就伟大,点滴铸成卓越。正是在日常实际生活中,中国出现了难以数计的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科技创新模范、法治人物,等等。这些成为了国家栋梁、民族骄傲、人民楷模,他们舍身而忘已、信诺而忠义、朴素而高贵,善良而坚强。正是他们的大爱、无私、纯粹,彰显了当代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真切地践行着中国特色社会核心价值观,显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希望。正是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脚踏实地,胸怀大局,把个人梦融入到民族梦、国家梦之中,实现人生崇高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善于发现榜样,开通榜样宣传平台,做榜样的真正践行者。只要亿万人民都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才能汇聚其坚不可摧的力量。

在榜样示范效应下,全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需要发挥各自聪明才智、勤奋工作、勇于探索,发挥社会主义现代化主力军作用;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克己奉公、务实清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事;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全体官兵要听党指挥,作风优良,提高使命能力和责任能力,捍卫国家主权和人民财产安全。一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新社会阶层人士,要发扬创业精神、奉献精神,回馈社会,造福人民;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色彩。俗话说的好,众人拾柴火焰高,榜样像是一盏灯塔,是社会进步的标杆,既是体现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遵循,又彰显对主流价值观的践行。

可见,只有社会各阶层,各团体及个人以榜样为标杆,恪尽职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社会整体的和谐推进,才能凸显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的整体优势,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尽的动力支撑。

(五)坚持中国力量和中国道路、中国精神相统一

中国道路是一条由中国共产党在前人多方探索,不断试错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引领民族独立与振兴、国家解放与富强、人民富裕与幸福的复兴之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8]这条路,遵循渐进性与跨域性,尊重规律性与选择性,以偶然中前进,以必然性展开,在可能性中选择,以现实性中前进。这条路,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成为崛起之基、兴国之要、强国之魂,始终是凝聚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最深层支撑,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19]40这条路,是各个阶层奋力进取,是各个民族同心同德,是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一起争取的结果。

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和中国精神是三位一体,三者之间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凝聚中国力量,需要中国精神激励与支撑,需要中国道路当代践行;走中国道路,需要中国力量动力推进,需要中国精神引导;[19]39-40弘扬中国精神,需要在中国道路上展现,需要在中国力量中迸发。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和中国精神,最终交相辉映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诚如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对中国未来的期望:“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20]中国梦,指向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着眼于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立足于国家好、民族好,大家好,激励未来中国思想迸发的伟力,实践的动力。

三、结语

“中国梦”承担着中华民族百年的历史夙愿。对当代中国人而言,这是一份厚重的历史责任,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未来的开篇之作。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19]39-40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表明,离则散,和则兴。“分久必和,和久必分”常成为一些人谈论中国历史的方法论,中国共产党是否能够突破“历史周期律”。显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在奋斗、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已经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正是在党的领导下,秉承群众观,倡导统一战线,我们克服了艰难险阻,实现了中国的和平崛起。新的历史时期,困难犹存,挑战犹在,更需要我们在国内改革与国际交往两个重要场域有效化解难题,这在本源上需要依靠人民,凝聚起强大的中国力量。因此,在方法上,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在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中寻找经验启示。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力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多元民族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