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才华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 ”[1](65)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者,是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者。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挑战。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2]190。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既是国家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者,又是带领、引导群众发挥首创精神,促进共同富裕的践行者,是扶贫路上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关键还在于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者,担负着打通扶贫工作“最后一公里”的职责,一个工作效率高、执行力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第一时间根据自己的情况召开工作会议,研究下达的扶贫政策,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在村中实施,以“钉钉子”的精神,步步夯实,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打好扶贫攻坚战,依靠国家的强制“输血”不足以完全解决农村贫困群众的问题,还需要“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3](90)。良好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引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领头羊”,可以破除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方面的思维定式,突破思想藩篱,解放贫困群众思想;可以积极地将群众组织起来,采取多种形式,激发群众的脱贫智慧,创新经营致富的方式方法,提高群众的自身发展动力,形成脱贫致富的最大合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既是扶贫工作的组织者和落实者,也是多方联动、助力扶贫的联系点。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善于发挥桥梁作用,强化担当意识,推动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确保贫困群众获得政策带来的实惠。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良好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会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政策解释与宣传活动,提高群众对于扶贫工作的了解程度,增加群众对于扶贫工作的认可度与自身的获得感,激发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帮扶困难群众的积极性。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还可以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扶贫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信息的有效反馈,以供上级部门做参考,修正政策中出现的错误,提高扶贫政策的科学性。在扶贫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农村基层党组织会积极汇报给上级部门,将能够解决共性问题的做法进行推广,加快各地脱贫步伐。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和各项帮扶惠民政策的出台,大量扶贫资金注入农村基层,如何分配管理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的收益就成了关键性的问题,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既要做精准扶贫政策的坚决落实者,又要强化自我监督。纪律严明、监督得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对贫困群众的精准识别方面会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步骤执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做到不漏掉一个贫困群众,也不给任何人趁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机会。在对贫困群众的精准帮扶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切实起到监督作用,监督包户负责人履行帮扶责任,“精准滴灌”,避免形式扶贫,保证扶贫资金起到应有的效用。在对贫困群众的精准管理方面,良好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落实一户一档的政策要求,提高扶贫效率,降低扶贫行政成本,节省扶贫资金开支。
良好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既能管理好扶贫资金的分配,还能够做到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有效监督,在资金出账、扶贫项目分红等方面进行精确审计,避免出现扶贫资金私自挪用、占用的违法乱纪行为,维护公平正义,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更好地凝聚人心,打好扶贫攻坚战。
(1)党内生活不严肃。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我党植根基层的治理单位,是整个国家政权的基石。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内生活的正常与否关系到政权的稳固,也关系到精准扶贫工作的真实效用。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着党内生活不严肃的问题。在党内决策方面,有些农村基层党组织没有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制这一优良传统,党内民主受到抑制,组织一把手往往存在“一言堂”的作风。在扶贫工作中,在遇到需要共同商议决策的问题,例如处理贫困群众的利益诉求、生活困难时,不同党员们商量,擅自做主。“三会一课”制度在某些农村基层党组织流于形式,甚至成为文件摆设。民主生活会旨在改进工作作风,助力精准扶贫工作进一步推进,却在某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开成了“好人会”,或是纯粹的“精准扶贫工作会议”,失去了原有的积极意义。
(2)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缺乏责任意识。农村治理工作具有琐碎而复杂的特点,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长期从事农村治理工作,逐渐形成了职业倦怠,丧失了责任意识,这对于精准扶贫工作是具有极大危害的。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缺乏干事热情,没有较高的工作追求;在具体的工作中,流于表面,除了完成党组织和上级部门交代的扶贫工作,缺乏积极作为的意识,不愿意动脑筋、动身体、想办法、想对策,加快贫困群众的致富速度;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着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逃避扶贫责任,甚至以自己的资历优势,强迫年轻的党员干部代行相关的扶贫工作。这些不良行为如得不到及时制止,就会像传染病一般蔓延,污染农村基层的政治生态,影响到扶贫攻坚战的速度与质量。
(1)年龄较大的党员干部占多数。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开展扶贫工作的大多是年龄偏大的老党员。老党员虽然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与群众联系较为密切,但身体机能不足以承受精准扶贫工作的强度;许多老党员思想观念较为陈旧,在扶贫工作中拿不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决策;有些老党员还抱着过去惯用的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思维来开展扶贫工作,采取“大水漫灌”之法,造成群众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的误解与抵触。
(2)青年党员干部较少。由于农村工作条件艰苦、上升渠道狭小等原因,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人才队伍得不到“新鲜血液”的及时补充,导致青年党员干部较少。仅有的青年党员干部也往往只把基层作为历练晋升的跳板,并不想扎根基层,长久服务于农村。这就导致青年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作风浮躁,不能很好地密切联系群众,了解贫困群众真正的贫困原因,从而也做不出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长远决策,造成扶贫资源浪费,产生不必要的干群矛盾。
(1)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知识理论素养不足。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一践行者,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知识理论水平是极为重要的,这牵涉到党员干部们对国家扶贫政策的理解和在理解把握扶贫政策基础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现阶段,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普遍存在着知识理论素养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在扶贫工作中,他们的知识理论素养不足,无法准确地理解把握国家的扶贫政策,在落实和宣传扶贫政策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走形的危险,制造扶贫障碍。另一方面,知识理论素养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思维和眼界格局,导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缺乏战略思维与创新能力,无法为扶贫项目找到优良的市场渠道,为贫困群众制定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致富方案,不能真正做到“精准滴灌”式的扶贫。
(2)集体经济薄弱,服务能力下降。第一,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的农村集体经济在改革后变为由多种经济成分组成,而农村集体经济恰恰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主要的物质支撑,这一变化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调配的物质资源十分稀少。精准扶贫工作量大,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的工作开支较以往更多,农村基层党组织从薄弱集体经济中所调配的物质资源就显得捉襟见肘,不能很好地服务于脱贫工作。第二,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以来,上级部门在物质资源方面很少补贴农村基层党组织,主要还是靠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谋生计”。在土地承包制改革后,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也仅仅拥有少部分集体用地,这给需要一定土地规模的扶贫项目的上马造成了困难,实质上还是导致贫困群众的利益受到了损失。第三,农村债务严重,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沉重的债务压力下鲜有能力进行填沟修路、兴修水利等扶贫工程。在长期积累的债务面前,部分党员干部丧失工作成就感,缺乏工作动力,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在扶贫攻坚中的领导作用,是贯串精准扶贫工作始终的重中之重。因此,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应该从加强党风建设、优化人才结构、提高治理能力等方面来加以解决。
(1)加强思想教育。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 ”[4](1094)在精准扶贫深入推进的今天,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对艰巨异常且复杂多变的扶贫任务,党员干部的精神更加不能“缺钙”。“欲事立,须是心立”[3]180,只有加强思想教育,发扬我们党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才能强化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做到扶贫工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首先,良好的思想教育必须以良好的制度形式为载体,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严格“三会一课”制度的落实,“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1]26,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严格会议纪律,严肃会议内容,严把会议效果,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的优良传统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扶贫决策该民主决策的绝不“一言堂”,形成民主决策的良性氛围,真正做到“三会一课”制度不走形,民主生活会不变质。其次,上级部门应积极邀请理论专家,组成宣讲团体,在广大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优良传统教育,可以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定期召开的党课相结合,增强他们的理论水平,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最后,要重视榜样模范的作用,要选择一批扶贫工作中敢于担当、克难攻坚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作为先进模范,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榜样的宣传力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分批分期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观摩学习团进行实地学习,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有更多的工作成就感与获得感,激发他们干好扶贫工作的积极性。
(2)加强监督考核力度。思想教育是激发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扶贫热情的内生动力,加强监督考核力度则是筑起制度藩篱,保证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始终处于正轨的外部保障。首先,上级部门应加大对于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督力度,着重加大对于农村“一把手”的监督,对于贫困户的识别入选、精准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等关键部分建立工作登记台账制度,确保每一次的决策、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有明确记录,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拒腐防变。其次,要将农村基层干部的提拔升迁与扶贫成效有机结合起来,使扶贫成果成为他们晋升的一项重要考核标准,形成倒逼机制,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推进扶贫工作获得实效。最后,要注重新媒体在监督方面的重要作用,打造精准扶贫线上监督与问题反馈平台,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精准扶贫的工作监督中来,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压力,促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在扶贫工作中提高对自己的工作要求,注重工作实效。
(1)培养、引进青年人才。富有活力,精明强干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精准扶贫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动力。新干部“对于新鲜事物有锐敏的感觉,因而有高度的热情和积极性,而在这一点上,有些老干部则正是缺乏的”[4](824),所以,面对农村基层党组织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的现实状况,首要的就是培养和引进青年人才。首先,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培养扎根本地的优秀青年人才。在扶贫工作中,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留心本地热心群众工作、在脱贫致富方面有较强能力的青年人,加强对这些青年人的思想指导,争取将一批有干劲、有能力的青年人充实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队伍之中,通过扶贫工作的实践洗礼加速他们的成长,锤炼他们的党性,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力量。其次,上级部门在选派扶贫“第一书记”时,要严把选拔关。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依靠,第一书记的融入关系到扶贫工作的成效。党要将真正愿意为农村基层群众服务,并有融入农村基层党组织意愿的青年党员干部选派下来,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能够将较为先进的党建经验带入农村基层党组织,助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进一步建设,实现农村基层党建与扶贫工作的深度融合。最后,要选拔有责任心、能力强、作风硬的青年干部做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一把手”,配备好领导班子,着力“解决软弱涣散基层班子的问题,发挥好农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3]91-92。
(2)拓宽晋升渠道,增强物质与精神激励。培养、引进青年人才,能够解决农村党员干部队伍“量”的问题,但怎样使青年人才扎根农村,充分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精准扶贫工作能否具有持续强劲动力的一个重要问题。拓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晋升渠道,增强物质与精神激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路径。首先,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晋升渠道过窄,还处于“一眼可以望到天花板”的境况,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积极性。面对精准扶贫这样时间长、问题多的浩大工程,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工作更加流于形式,作风浮躁。因此,应制定切实合理的基层党员干部晋升机制,“要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锻炼干部、选拔干部的重要平台”[3](92),给予在扶贫工作中贡献突出、扶贫成绩显著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晋升进步的空间与机会。其次,在拓宽晋升渠道的同时,应同时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物质待遇,保证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合理的生活需求和一定的生活标准,不能让他们“既流汗又流泪”,对那些在扶贫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党员干部,要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增强他们的工作成就感。最后,要采取新媒体传播、事迹讲座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扶贫工作事迹的宣传力度,树立优秀典型人物,增强精神激励,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认同感。这样综合施策,多向发力,才能使农村留得住人才,人才想留在农村。
(1)开展有效的短期培训。学习培训是快速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知识理论素养的较好的方式,但扶贫工作存在较多的细节性工作,耗时耗力,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长期跟进支持,大规模的、较长时间的学习培训活动,是不符合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的,考虑到精准扶贫工作的特点,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开展有效的短时培训,更加切合当前的扶贫实际,更有利于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知识理论素养的提高。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共同合力来完成,更需要农村“一把手”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有效的短时培训工作要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把手”这一“关键少数”,在有限的培训时间里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学习知识理论的正确方法,回到农村中便可发挥领导带头作用,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形成良好的学风,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整体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2)鼓励调查研究。贫困群众真实的致贫原因,精准化扶贫方案的制定等多项工作都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正如毛泽东所言:“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5](110)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为贫困群众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致富方案,就必须深入到贫困群众中去,在田间地头,与他们开展最简朴的“座谈会”,获取贫困群众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他们最迫切的脱贫需求,想贫困群众之所想,急贫困群众之所急,最后形成系统的贫困户调研报告,并在后续的扶贫工作中及时调整报告内容,从时间线性的角度观测贫困群众的脱贫过程,形成对扶贫工作强大的数据支撑。
(3)壮大集体经济,夯实物质基础。集体经济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市场经济改革以来,集体经济在全国各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弱化,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手中无粮”,面对农村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了发展集体经济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同时,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大量扶贫资金的注入,扶贫项目的上马,又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壮大集体经济的战略机遇,必须紧紧抓住。第一,壮大集体经济,要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1](20)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离开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就会偏离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出现不可预料的风险。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成立专门的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负责集体经济的发展事务,寻求上级党委政府的人力物力支持,采取聘请专家分析考证、村民建言献策等方式,集思广益,创新发展思维,制定符合发展要求,突出共同富裕性质的科学发展规划。第二,在制定科学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注重凝聚多方合力,建立典型示范的集体经济企业,提高社会认同度。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拓宽工作思路,将扶贫项目从单纯的“输血”供给转变为可以持续“造血”的集体经济企业。在扶贫工作中更多地发挥公共服务、社会兜底等民生功能,做好典型示范,达到党组织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充实、群众受益、社会评价高的“共赢”目的。第三,建立严格的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与汇报制度,落实财务管理责任制,坚持“四议两公开”制度,对集体经济的账目开销定时定点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定期在村民大会上对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服务情况进行汇报,使群众对集体经济的综合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增加工作透明度,增强群众坚持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