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致富
——“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铸就“时代楷模”

2019-03-04 19:23:11陈向国
节能与环保 2019年8期
关键词:古浪县三代人治沙

文 本刊记者 陈向国

国家主席习近平7月27日给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举办的“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所致贺信中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家园。荒漠化防治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习近平强调,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除了库布齐,塞罕坝,我们还有治沙“愚公”。7月初,生态环境部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举行“时代楷模”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事迹报告会,号召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以“时代楷模”为榜样,弘扬他们的防沙治沙精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38年来,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接续加入治沙行列,让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了绿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六老汉”三代治沙人经历了什么?为何能三代人一代接一代锲而不舍地治沙?治沙取得了怎样的成果?本刊根据《中国环境报》的报道予以编辑,还原“六老汉”治沙真实感人的历程与故事。

初心:担当作为,鏖战八步沙

7月5日上午,生态环境部举办“时代楷模”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事迹报告会。“过去,一夜大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如今,风沙变风景,黄沙变黄金。”台上,郭万刚动情讲述着八步沙的巨变;台下,生态环境部领导、部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在京派出机构、直属单位领导班子齐聚一堂,聆听时代楷模的动人故事。5名报告团成员娓娓道来三代人治沙的始末,与会人员细细品味初心和使命的力量。“老黄毛风刮起来的时候,天都是黑的,什么都看不见。”第二代治沙人、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这样描述家乡的沙尘暴。

这里需要交代以下隶属甘肃省武威市的古浪县地理概况。该县地处河西走廊,生态环境脆弱,千里山,万亩沙。132公里长的风沙线,犹如一条移动的巨蟒,吞噬着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庄稼地。这里干旱缺水、沙多林少,要播撒绿色,何其困难。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38年前,古浪县八步沙的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六人勇挑重任,带头打响了治理荒漠、守护家园的攻坚战。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样的担当精神从哪里来?张润元道出了答案:“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和村干部。”治沙合同上的6个红指印,就是他们的初心。6双手,6把铁锹,7.5万亩流沙,战天斗地、顽强抗争的岁月开始了。“这一干,就再也没有回头。”郭万刚说。

为了共同的承诺,六老汉不畏艰难、实干苦干,把家搬进八步沙。没有房子,他们就在沙地里找一块相对坚固的土层,挖出成年人身材大小的地坑,架上草木,铺上被子,和衣而睡。六老汉用“一铁锨沙、一棵树”的土办法,起早贪黑,第一年种树造林一万亩。然而,期待中的绿色并没有如期而至。“几场大风刮过,近一半的树苗子就被沙子埋掉了。”郭万刚眉头紧锁,“几经摸索,六老汉才总结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方法。”黄沙不负有心人。转眼到了第四个年头,雨水多,墒情好,大部分树苗得以成活。郭万刚说:“吃的苦总算有了回报。”

传承:接续奋斗,一张蓝图绘到底

治沙,是人和沙漠的对峙,更是人和岁月的较量。当年,六老汉立下约定,每家必须有一个治沙继承人。“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六老汉”就是当代的愚公!

庄重誓言融入传世家风,第二代、第三代治沙人初心不改,矢志坚守,接过铁锹走进八步沙。“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天越来越旱,我们决定打井。”贺发林的儿子贺中强说起毕生难忘的惊魂一刻,“我在井底摸索着剪断了铁丝,用劲将吊钩撬了下来。突然,吊钩跃出水面,向井口飞窜而上,钢绳缠住了绑在我身上的安全绳,拉着我窜升了二三十米后,又拖着我向井底跌去!”“在头晕目眩的震荡中,我绝望了。心想,老爹爹留给我的事还没做完……”贺中强有些哽咽。后来,死里逃生的贺中强,跪在父亲遗相前,大哭了一场,发誓豁出性命也要斗赢黄沙。

“这几年,我曾迷茫过,也犹豫过。”郭朝明的孙子郭玺坦言:“我也羡慕在大城市上学、打工的同学,有时候我会刻意回避他们,怕他们看见我灰头土脸的样子,怕他们讲外面的精彩世界。可是,想起在爷爷病榻前做出的承诺,我便不再动摇。”第三代治沙人信念坚定。

38年来,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

对于三代治沙人来说,如果一生只做一件事,那这件事就是治沙。如果一生只挂念一件事,那这件事就是护林。“这个季节,沙漠里的花次第盛放,十分美丽。我爱人说,结婚纪念日不要别的,采一把花送她就行。”第三代治沙人、八步沙林场技术员陈树君摆着手说,“沙漠里开花多不容易,我哪舍得采。”

改变:牢记使命,治沙为的是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当初治沙,就是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陈树君这样看待治沙人的使命。

治沙的生态效益十分显著,但经济效益还不尽如人意。破解致富难题,是新时代赋予新一代治沙人的使命。如何治沙又致富呢?“首先得科学治沙,管护好林木。”陈树君说。2016年夏天,林区内发生虫害,花棒大面积死亡。通过虫情监测仪,陈树君很快找到罪魁祸首,迅速扑灭虫害。

随着治沙规模扩大、标准提高,治沙方式也在从人力向机械转变。“我学会了驾驶装载机、挖掘机、抱草机等大型车辆。”郭玺羞涩地笑着说。

沙治住了,致富的难题摆在了治沙人的眼前。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树君了解到,有着“沙漠人参”美誉的肉苁蓉是一种经济价值不错的中药材,可以寄生在梭梭树根部。于是,他们引进设备、学习技术,还流转了黄花滩移民区沙化严重的土地,大力发展肉苁蓉产业。如今,当地3000多农户不仅有土地流转收入,还有在肉苁蓉种植基地务工的稳定收入。林下经济是又一个突破口。林场与农户合作成立林下经济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八步沙溜达鸡”商标,养殖沙漠土鸡。“去年腊月,五千多只鸡销售一空。”陈树君难掩自豪。

需要强调的是,八步沙治沙人并不是只局限于八步沙的时空——他们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积极探索“互联网+治沙”模式,对接公益组织和志愿者,争取公益治沙资金和志愿队伍,治沙力量日渐壮大。

会上,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说,“当前,我们正处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时期,要以他们为榜样,大力弘扬他们身上蕴含的担当精神、拼搏精神、进取精神、愚公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断推动我们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的确,我们正处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部8日发布的全国空气质量状况显示,今年1月至6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0.1%,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142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同比增加20个。成绩有目共睹,但问题依然严峻。如,从蓝天保卫战三大主战场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空气质量有所反弹。1月至6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47.5%,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上升4.8%。汾渭平原11个城市1至6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4.4%,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上升4.8%。

如何打赢以蓝天保卫战为首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六老汉”治沙三代人给出了答案。

猜你喜欢
古浪县三代人治沙
古浪县南部山区森林防火工作重要性及方法研究
古浪县水果型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三利黄花:三代人专注59年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06-05 07:12:00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三代人的回家路
意林(2022年5期)2022-03-24 22:37:47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绿色中国(2019年14期)2019-11-26 07:11:36
治沙专家郭普
甘肃林业(2019年4期)2019-10-08 07:19:48
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
甘肃林业(2019年4期)2019-10-08 07:19:46
三代人的高考
华人时刊(2017年13期)2017-11-09 05:38:54
古浪县祁连山北坡退耕还林现状生态效益探讨及可持续经营对策
农业与技术(2017年5期)2017-04-11 07: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