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思想的几点思考
——基于《论十大关系》的再解读

2019-03-04 10:21曾星星
延边党校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区域经济

曾星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实现了一个伟大的飞跃。然而,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真正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必须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这集中反映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初步探索。如今再次研读这一文,深入研究毛泽东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思想,对我们当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毛泽东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因果联系,毛泽东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思想的形成是建立在丰富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理论渊源上看,毛泽东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思想论述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马克思、恩格斯都高度看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比如,当他们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时,就提出了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布局的原则。如在《共产党宣言》这篇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之间的对立逐步消灭”[2]。之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强调了关于平衡布局的思想。他强调“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生产力资源和经济资源来进行全面的国民经济建设……最终消除区域差距。”[3]

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我国欠缺实践经验,我们便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理论依据。但是,由于受到社会普遍认同社会主义就是要搞平均思想,我们则片面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平衡配置的论述,过分夸大资本主义生产力布局不平衡的弊端。于是,“全国平均配置生产”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布局主要原则被机械地引入,平衡配置资源被抬到了第一优先的地位。毛泽东便是在这一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把“公平原则”放在首位,提出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思想。

(二)前苏联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影响

十月革命成功后,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上,列宁、斯大林在领导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建立了“均衡布局论”为核心的苏联社会主义生产力布局理论体系。

首先,在生产力布局理论方面,列宁就在《科学技术工作计划草稿》这一文中,强调“应当立即委托科学院成立一系列由专家组成的委员会,以便尽快制订俄国的工业改造和经济发展计划”[4],他强调通过对工业布局的指导,来合理布局生产力。苏共二十四大以后把生产力布局问题提高到经济战略的高度。

其次,针对以生产力平衡布局促进全国经济普遍高涨,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的政治报告》中,斯大林强调要增强地方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就必须合理布局生产力。

最后,在区域发展的民族方面,列宁强调民族统一性。他指出,“强调要充分考虑居民民族成分和经济生活条件,尽可能保证经济区内民族区界的完整性。”[5]斯大林在联共(布)十二大的报告中也强调,应当“采取一切办法,在各边疆,在文化上落后的各共和国内建立起工业中心。”在以上理论的指导下,前苏联的区域经济取得了较好效果。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缺乏经验,毛泽东充分借鉴了前苏联区域经济理论并付诸于实践当中使其开花结果,形成了毛泽东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思想。

二、毛泽东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阐述的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布局问题,在当今看来就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属于生产力的布局问题。一定的生产力布局,影响着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鉴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工业结构分布并不合理,内地工业远远落后于沿海工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鉴于中国工业布局的不合理,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6]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际形势依然严峻,中国考虑到国家安全的需要以及合理布局工业的需要,严格控制沿海地区的新基础设施,把大部分新项目都放在内陆。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沿海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沿海工业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而我们却没有正确发挥好沿海工业的作用。对此,毛泽东从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指出:“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7]。这句话就是劝诫我们一方面要好好利用沿海工业基地的位置优势;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内地新的工业基地,建立新的工业产业,形成沿海和内陆工业基本平衡和竞争发展的局面。在这样思想指导下,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共同发展,相互支持,使工业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毛泽东工业布局的探讨对于我们做好经济建设,合理规划区域或经济布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关于正确处理全国经济整体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阐述对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其中也有关于全国经济整体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关系的阐述。充分调动二者之间的积极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满足加速发展重工业、国防工业的需要,加之鉴于高饶反党联盟的事件,中央开始不断地加强中央集权。但是,当集权过多时,地方在经济建设方面的灵活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苏联在当时已经开始暴露出中央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认识到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独立性的必要性。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8]这说明了毛泽东已经看到了我们自己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但是,一旦权力下放过大,又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例如地方主义、地方保护等。因此,毛泽东强调了对地方的放权是有一个底线的,它不能威胁到中央的权威。由于地方经济是全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各个地方的政府不严格执行中央下发的命令及指示,那么我国不可能协调好全国经济整体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就更谈不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总之,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既须发挥中央各经济部门的积极性,又须发挥地方的积极性。”[9]

除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论十大关系》中也提到地方和地方之间的关系,“中央要注意发挥省、市积极性,省、市也要注意发挥地、县、区、乡的积极性,都不能框得太死。”[10]在毛泽东看来,地方应有相对的独立性。而它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以经济促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努力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三)关于正确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自古以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广大少数民族多聚集在广大内地的边远地区,这就使得中国的民族问题历来与区域问题纠结在一起。因此,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中国的区域发展问题之一。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阐述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就涉及到如何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初,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实现民族的共同繁荣,就成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毛泽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例如,他指出“中国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我们国民经济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11]所以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如果汉人搞大汉族主义,歧视少数民族,那就很不好。”[12]从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要发展国民经济,就应该注重平等对待少数民族,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推动经济建设。

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差距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而毛泽东深刻认识到正确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关系到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防安全。他强调各民族之间应当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强调“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13]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不仅强调要求帮助少数民族,而且要求有一个良好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帮助少数民族。毛泽东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理论的实践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且协调好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毛泽东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思想的现实启示

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严重影响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而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蕴含着丰富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思想。因此,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对于今天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仍然有很多重要的启示。

(一)坚定遵循实事求是的经济指导思想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经济指导思想。从《论十大关系》发表前的准备工作到《论十大关系》的内容无不体现出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比如,在《论十大关系》这篇文章写作过程中,毛泽东为了得到第一手的资料,亲自去听取各种汇报,采取多种方式详细了解实际情况,最终作出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而坚持这种思想路线,正是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在协调发展过程中所急缺的。

现阶段,我国区域发展规划遍地开花,存在不结合各地区区情现象。

首先,“遍地开花”区域规划基本覆盖了全国各地区,形成了区域规划的各个层次以及类型的类似发展方向,区域特征的弱化,严重冲击了我国整体区域政策体系。

其次,区域开发无序竞争。一些地方政府未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各个地区都在竞相建立开发区,开发区不仅数量多,而且面积也很大。于是,“征而不开”和“开而不发”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大量耕地闲置。

最后,重复建设问题凸显。各行政区域具有强烈的地方意识,不坚持实事求是,盲目发展具有标志性的项目,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没有从大局的角度规划区域范围内的一些基础设施。不合理的竞争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导致了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一方面,它抑制了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区域分工的损失和规模经济的好处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和每个区域的特殊功能,让区域通过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区域经济。只有让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路线,才能促使我们的区域经济更加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坚定树立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全篇的中心思想。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详细叙述了区域经济方面均衡发展问题,包括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要同时兼顾、中央和地方统筹协调发展问题,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统筹协调发展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各方面的相互协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首先,要统筹城乡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各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人均所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资源差距较大。在公共服务资源方面,城乡、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分布有很大的差距: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流动人口享有的公共服务比户籍人口的低;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区。因此,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下,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将不同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作为工作重心,进一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民生问题政策的关注与具体政策的制订。

其次,要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建设同时兼顾。近些年,由于干预区域经济的行政权力不断深化,许多地方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行政区域的经济增长等同起来。在一些地区,为了单方面追求GDP增长,根本就不考虑自身的资源环境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能否承载,进行盲目过度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近年来,从东部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中,一些耗能高、污染大的加工业不同程度地存在无序转移问题,导致中西部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压力不断加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是统筹兼顾地推进。因此,我们要把生态问题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轨道,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

总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就必须要继承和发展《论十大关系》中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抓好各方面的统筹关系,发展更加协调的区域经济。

(三)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在《论十大关系》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已经认识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14]。这一段话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是区域协调发展。从《论十大关系》到十九大报告,对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视可以说是与日俱增。可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

首先,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大。近些年,中国经济总体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我国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但是,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仍然很大。以人均GDP差距为例,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均CDP的绝对差距很大。北上广深人均收入最高,呈上升趋势,甘肃、云南、贵州等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相对于东部地区就较低,并且前后对比相差数倍。在四大板块中,中西部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区域间的实际差距依然存在。

其次,地区之间的经济结构差距很大。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东部地区的第二、三产业相当发达。但是,中西部地区的农业比重仍然很高。从需求结构来看,东部地区的消费水平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有投资更多的资金。就消费而言,东部人均消费水平是中西部地区的几倍,东部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较小。就投资而言,上海以及北京的总资本形成极小。相反,中西部省份的投资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从城乡结构来看,东部城镇化率普遍高于西部地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结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将不利于我国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做到区域整体平衡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积极支持和鼓励东部地区走在发展的前列,不断增强东部地区的竞争力,促进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大力实施贯彻我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策略。

(四)坚定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

《论十大关系》中没有关于“一带一路”建设方面论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很低,主要着手抓经济建设,不可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问题。但是,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均衡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局面。因此,我们要坚定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力在推进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尤其是东部沿海区域和西部内陆区域。当今,虽然有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但是同东部沿海相比,西部的改革开放还是相对比较晚的,要想实现各个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就必须加快西部改革开放的节奏,促进西部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为西北边疆地区打开了一扇窗户,增强了西北经济的增长活力,必将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效解决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此外,“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推动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近年来,东部地区由于土地、劳动力、环境等方面的成本和压力急剧增大,其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这就迫切需要其产业向外转移,但是由于其他地区的投资环境与投资吸引力的缺乏,使得国内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进程缓慢。“一带一路”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其他资源,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双赢,缩小发展差距。

“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避免我国区域经济两极分化的局面,保证国内各区域、各地方、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总之,63年过去了,《论十大关系》对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一文中,毛泽东关于合理调整沿海和内地工业结构布局,关于正确处理全国经济整体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以及关于正确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等,就是为了使区域经济达到均衡发展。毛泽东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对于新时代协调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分割区域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区域发展篇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区域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