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霞 张雷 邴玉艳 郭亚春 张国民
承德医学院,承德,067000
承担自然科学类课程的高校教师大多认为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传授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应由团委、辅导员或者年级办公室老师来负责。然而,2016 年 12 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育才和育人是辩证统一于整个教育工作之中[1],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基于该理念,河北省某医学院将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传染病学和部分相关的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内容整合为感染性疾病整合课程,设计多种教学模式,如讲授式、实验教学、临床见习、PBL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以及社会实践等,在各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渗透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理念,要求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树立远大目标,为达成目标而奋斗。
与60年代左右出生人群的生活阅历和学习经历不同,当代大学生在国家各种民生政策支持、家庭成员的极力呵护下,物质生活基本能够满足需求,但受我国中、小学阶段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家庭或社会活动极少参加,与社会几乎没有接触。因此,填报高考志愿时,大多数学生会盲从父母或服从老师,职业规划不明晰,缺乏人生目标。进入大学之后,缺乏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仅仅依靠年级辅导员常规的教育和帮助。因此,需要专业课程授课教师从未来社会职业需求的角度,辅助学生们建立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感染性疾病整合课程在首次授课时,介绍本课程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实践教学、临床实践和PBL小组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学生们需要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正确诊断和治疗常见感染性疾病,实现本课程教学的短期目标;还需要借助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推动后续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临床疑难杂症的诊疗思路的形成,拿到大学毕业证,通过执业医师考试,获得行医资质,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实现医学教育的中期目标;更要在此基础上,树立医学生的远期目标,成为医学界专家和学者,服务更多人群,为未来的医学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2]。
传染病医院住院病人一定存在传染性问题。因此低年级医学生需体会医生职业本身具有的高风险性,做好自身防护,避免自己被传染,保障社会其他人群的人身安全。此外,必须有奉献精神,能够认真完成传染病诊疗的工作,即使未来不从事传染科临床工作,依然存在接触和处理传染性性疾病的可能,如2003年我国流行的急性非典型肺炎和近两年在非洲流行的埃博拉病毒感染,其他科室医务人员感染率和死亡率均很高[3-4]。另外,被隔离在远离市区偏僻空间的传染病患者,存在孤独感、危机感,在询问病史和体格查体时,须关爱、尊重和理解病人,使病人愿意主动配合低年级实习学生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培养低年级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使学生遵守各项操作规程行为准则,比如,规范洗手、各种穿刺技术的无菌操作、穿脱隔离衣,做好个人防护等。
感染性疾病整合课程安排实验教学环节,以综合性实验和跨学科选修实验课程为主,配合部分验证性实验。每5个同学为一组,每次实验每个同学分别完成一个实验项目的不同实验内容,且本次实验的结果将作为下一次实验的实验材料[5]。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有责任感和担当,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和指导。由于实验过程中的实验材料涉及到感染性问题,需要学生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严禁与实验无关物品带入实验室,实验结束后,要求所有物品归位,进行卫生清理,并对实验室进行消毒处理,体会“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实验教学各环节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大局观念以及安全隐患排查等方面作用显著。
感染性疾病整合课程中安排PBL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共12学时。包括资料阅读和信息提炼,提出问题,分配任务,查询资料,对获得的信息资源进行提炼、整合和甄别,小组内分享。在整个学习和分享阶段,小组内同学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主动分享的意愿。因此,学生在奉献和付出的同时,也在索取和收获,体现出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渗透和应用[6]。
感染性疾病整合课程总论和疾病各论中的大部分内容需要通过讲授式完成。课程内容涉及病毒学总论、细菌学总论以及常见20余种传染病。在讲授过程中,为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每一章节选择性结合经典案例,帮助学生掌握感染性疾病整合课程的知识模块,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民族团结意识,获得科技兴国、药物研发、兴办实业的动力。如,国外抗癌药物和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进口药品价格虚高、国内仿制药品质量无法保障等现象。通过拓展式的讲授,树立医学生的远大理想,使学生对病人真心呵护,尊重生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不同职业在疾病传播过程中的带来的风险不同,与职业相关的传染病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性不容小觑。从事幼教、食品等行业的工作人员,必须进行体检,排除带菌状态。在讲授伤寒这一章节时,会结合伤寒玛丽事件进行分析。玛丽·梅伦(Mary Mallon,1869-1938 年)是美国的一位厨师,她是沙门氏菌带菌者。在她的职业生涯中,由她直接或间接传染的患者达1500人,且有7人死亡,最终她获得终身监禁[7]。由此案例,能够提出相关的知识点和问题。整合课程授课环节,通过典型案例,讲授如何避免医源性传播和其他职业相关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特别是耐药菌的医源性传播,对未来医生的职业素养形成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首先大学生对我国近代战争史非常了解。在讲到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炭疽等章节时,借助日本侵华战争过程中所使用的生物武器,以及日本731部队的活体人体实验,激发学生学习这些章节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和平社会来之不易。其次,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医学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控方面,先后涌现出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细菌学奠基人科赫、发现青霉素的弗莱明、“以身试菌”的马歇尔和被称为“衣原体之父”的我国微生物学家汤飞凡等一系列科学家,为感染性疾病防控做出巨大贡献,使世界人均寿命延长到70岁以上,并使现阶段疾病谱发生重大变革[8]。然而,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近三十年来,发现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BV(乙型肝炎病毒)、HCV(丙型肝炎病毒)、埃博拉病毒、非洲猪瘟等病毒,需要当代大学生,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努力,在感染性疾病防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在抗病原体感染的章节,包括抗病毒药物、抗细菌的药物2大类。医生药物种类、时机选择不当,用药间隔、用药剂量和疗程不规范,造成病原体耐药性形成,是目前临床工作者非常棘手的问题。因此,通过提供典型案例、细菌药物敏感实验以及近几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公布的近三十个“三级甲等”医院耐药菌感染变迁的报表,培养学生未来职业操守,牢记耐药菌一旦形成,特别是多重耐药,无药可医,一旦蔓延,受害人不仅仅是病人,还包括其他人。再次体会“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教师的言谈举止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完成感染性疾病整合课程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师包括见习教师、实验课教师、PBL课程的教师以及理论课授课教师。所有教师用“匠心精神”上好每一堂课,设计教学内容,制作课件,认真组织语言,不随意调课,对学生作业和实验报告以及小组讨论内容认真批改或网上回复,实验授课和见习教师自己做到关爱病人,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用严谨的教风和强烈的责任心感染学生[9]。
感染性疾病整合课程涵盖的传染病学内容相对简单,覆盖面较全,包括呼吸、消化、神经等八大系统疾病,在授课教师团队的筛选、授课内容设计和授课模式精心安排下,学生的理论与基础、临床与实践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体会到医学课程与防病治病的关系,为后期课程学习培养学习兴趣等课程改革的实现做好铺垫[10]。此外,间接实现了现阶段习主席提出的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育人先育己的大学教育目标,值得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