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第一前磨牙根面凹陷对老年牙周炎患者牙槽骨吸收的影响

2019-03-04 12:28李冰王金竹解涓刘成龙夏丽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牙骨质根面牙槽骨

李冰 王金竹 解涓 刘成龙 夏丽

牙周炎是老年人口腔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上颌前磨牙牙根呈扁平状,有研究报道,大部分第一前磨牙根的近中面有根面凹陷[2]。根面凹陷处不易清洁,容易形成菌斑堆积,可能会造成牙周局部附着丧失,牙槽骨吸收增加。本研究通过CBCT观察分析上颌第一前磨牙根面凹陷和老年牙周炎患者局部牙槽骨吸收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随机原则,选取2015~2017 年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并确诊为牙周炎的患者19 例, 其中,男性10 例, 女性9 例, 年龄61~82 岁。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符合轻、中、重度牙周炎诊断标准[3];②上颌同侧第一、二前磨牙均存留,且牙体完整无损伤;③CBCT显示上颌第一前磨牙近中根面存在凹陷,且凹陷始于牙槽骨冠方,而同侧上颌第二前磨牙则无根面凹陷; ④1年内未进行过牙周治疗; ⑤上颌前磨牙未进行过牙体及修复治疗;⑥知情同意。最终纳入第一、二前磨牙各31 个,其中,男性32 个,女性30 个。

1.2 方法

1.2.1 图像重建 采用Galileos CBCT成像系统(Sirona,德国)对上颌第一、二前磨牙进行扫描,扫描时患者采用直立位,咬合面与地面平行,正中矢状面与地面垂直。扫描参数为电压85 kV,电流42 mAs,扫描视野15 cm×15 cm×15 cm,空间分辨率0.3 mm。用Mimics10.01软件(Materialise,比利时)重建CBCT图像。

1.2.2 数据测量 用Mimics10.01软件对第一、二前磨牙进行水平面、矢状面观察,测量分析牙槽骨吸收程度及类型。每个前磨牙在釉牙骨质界冠方的同一水平面选取近颊(MB),近中(M),近腭(MP),远颊(DB),远中(D),远腭(DP)6 个位点[4],每组共186 个位点。 测量釉牙骨质界与牙槽嵴顶的距离,并判断牙槽骨缺损类型。同一患者的上颌第一前磨牙为观察组,第二前磨牙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牙相同位点的牙槽骨缺损类型。

具体测量方法:每个前磨牙在釉牙骨质界冠方的同一水平面选取6 个位点标记。选取平行于牙体近远中径的矢状截面,在穿过标记点的截面上黄色虚线示进行测量(图 1A)。

数据由2 位经过培训并通过标准一致性检验(κ值=0.89)的牙周专业医生完成,每位医生重复测量2次,取用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

1.2.3 诊断标准 牙槽骨缺损类型分为水平型骨缺损和斜形牙槽骨缺损[5],水平型骨缺损:牙槽间隔、唇颊侧或舌侧的嵴顶边缘呈水平骨缺损;斜形牙槽骨缺损(垂直型骨缺损):牙槽骨发生垂直方向或斜行的骨缺损,与牙根面之间形成一定角度的骨缺损(图 1)。

A: 上颌第二前磨牙示意各测量位点(箭头)(水平面); B: 牙槽骨水平吸收,箭头示缺损处的牙槽间隔呈水平状(矢状面); C: 牙槽骨斜型吸收, 箭头示牙槽骨发生垂直方向或斜行的骨缺损(矢状面)图 1 牙槽缺损测量(CBCT)A: Root grooves (arrow) and measurement sites(horizontal plane); B: Horizontal absorption of alveolar bone (arrow); C: Oblique absorption of alveolar bone (arrow)(sagittal plane)Fig 1 Measurements of alveolar bone defect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牙槽骨缺损类型采用χ2检验;牙槽骨吸收程度进行配对t检验(每位患者同侧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的相同位点配对)。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上颌第一、二前磨牙牙槽骨吸收类型比较

上颌第一前磨牙与第二前磨牙相同位点牙槽骨吸收类型相比,水平型吸收间、斜型吸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中,水平型吸收均多于斜型吸收(P<0.05)。总位点的斜型吸收,第一前磨牙多于第二前磨牙(P<0.05);总位点的水平型吸收,第一前磨牙与第二前磨牙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

2.2 上颌第一、 二前磨牙牙槽骨吸收水平比较

上颌第一、二前磨牙牙槽骨吸收水平各位点间比较结果显示, M点第一前磨牙吸收水平高于第二前磨牙(P<0.05); DB、 D点第一前磨牙吸收水平低于第二前磨牙(P<0.05);其余位点的牙槽骨吸收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表1 上颌前磨牙牙槽骨吸收类型比较(n)Tab 1 Alveolar bone resorption pattern of the maxillary premolars (n)

3 讨 论

牙槽骨吸收类型通常分为水平型和斜型。老年人由于牙周炎患病率高,大部分都有全口牙位的水平型牙槽骨吸收。本结果显示, 19 例上颌第一前磨牙有根面凹陷的患者中,M点的牙槽骨斜型吸收第一前磨牙(8 例),多于第二前磨牙(4 例);牙槽骨斜型吸收第一前磨牙(36 个)多于第二前磨牙(21 个)(P<0.05);其原因与上颌第一前磨牙根面存在凹陷的解剖结构有一定关系。斜型牙槽骨吸收在诊断时容易漏诊,且疗效较水平型牙槽骨吸收差。本结果提示,对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牙周炎进行诊断及治疗时,应注意根面凹陷造成的牙槽骨斜型吸收。

表2 上颌前磨牙牙槽(mm)比较Tab 2 Comparison of alveolar bone resorption(mm) between groups

有研究依据根面凹陷处的位置,将其分为5 组进行记录[4], 1组:根面无明显凹陷; 2组:根面凹陷起始于釉质; 3组:根面凹陷起始于釉牙骨质界; 4组:根面凹陷起始于釉牙骨质界下方,根颈1/3; 5组:根面凹陷起始于根中下1/3。本研究中的样本根面凹陷属于1组~4组。上颌第一前磨牙基本形态为扁根,有研究显示,有96%的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根近中面存在根面凹陷, 37%的牙根中下部出现根分叉,双根牙约60.6%,单根牙约37.57%, 3根牙约1.81%,根柱多大于根长1/2[2]。上颌第二前磨牙多为单根管[6-7],根面凹陷发生率低。上颌第一、二前磨牙的位置相近,牙体形状和功能类似,在相同位点上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中发现,上颌第一前磨牙根面凹陷处的牙槽骨缺损程度大于上颌第二前磨牙的相同位点。有文献报道,在根面凹陷造成牙周膜附着丧失的实验中,上颌第一前磨牙根面凹陷结构的附着丧失发生率为81%,显著高于非凹陷表面[8-9],这一结论与本结果一致。本结果还发现,DB、D点第二前磨牙的牙槽骨吸收多于第一前磨牙,其原因为样本中有10例存在第一磨牙缺失、残根、残冠和牙髓牙周联合病变,造成第二前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降低。

影像学检查在牙周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CBCT可以在三维空间上更全面的展示牙体结构和对应的牙槽骨形态,并能从各层面进行细微结构的观察和测量,比传统X线片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10-13]。

本结果提示, 19 例牙周炎患者中,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根近中根面凹陷的牙槽骨斜型吸收多于上颌第二前磨牙,说明上颌前磨牙根面凹陷会促进老年牙周炎患者局部牙槽骨吸收,在牙周炎诊断和治疗中应予以重视。

猜你喜欢
牙骨质根面牙槽骨
根面平整在牙骨质撕裂治疗中的临床分析
口腔正畸中牙槽骨高度的研究进展
牙周膜干细胞BMP-2-PSH复合膜修复新西兰兔牙槽骨缺损
间断性PTHrP对成牙骨质细胞凋亡及矿化的影响
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牙周膜干细胞成牙骨质分化能力的研究
牙齿松动,越拖越难治
磨牙根柱对牙周炎患者牙槽骨吸收的影响
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牛牙齿根面龋的再矿化作用
局部用氟在老年人根面龋预防中的应用进展
老年根面龋诊疗指南(讨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