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巨鹿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面对2017 年脱贫、2020 年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如何啃下3.55 万贫困群众脱贫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巨鹿县不局限于让贫困户赚租金、挣薪金、拿红金,而是大力发展“产业+扶贫”“手工业+扶贫”“岗位+扶贫”等扶贫模式,多渠道拉长增收链,为贫困户精准“造血”。
近年来,巨鹿县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思路,依托“三基、四新、五特”产业优势和各乡镇村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产业扶贫,确保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能享受到两项以上产业扶持措施,脱贫户至少享受一项以上产业项目扶持,实现多元化增收。
巨鹿县发挥金银花、枸杞等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把脱贫攻坚与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推进景区和周边贫困村的一体化发展。“我们正在积极谋划打造田园综合体,重点发展乡土气息与时尚品质兼具的高端民宿、观赏价值与经济效益并重的高效科技农业以及文化旅游康养产业。”河北顺德集团驻洪水口村第一书记高立勇说,旅游经济将成为村里新的经济增长点。
巨鹿县还加快发展农业孵化园、林下经济等业态。依托廊道绿化及生态片林,全县食用菌基地面积1 270 余亩,建设菌棚1 405 个,带动310 余户贫困群众增收。打造了6 个农业孵化园基地,形成生态观光示范园区,把更多的贫困群众吸附在高效农业链条上。
目前,全县培育设施果蔬种植专业村、宠物用具专业村、劳保服装加工专业村等各类专业村近50 个,全县10 个乡镇全部形成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为贫困群众高质量稳定脱贫提供了有力产业支撑。
近年来,巨鹿县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和贫困群众需求,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为目标,依托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打造“就业扶贫车间”,吸收贫困群众入企打工或居家加工,实现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目前,巨鹿县“就业扶贫车间”涉及服装、食品、手工艺品、种植等多个产业。
河北同创众成服饰公司采用“标准化服装加工基地+卫星工厂”的模式,可吸纳贫困群众就业300~500 人,并提供带薪培训,人均月工资2 500 元以上;德谦环保公司吸收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占全部员工的10%左右。
巨鹿县大麓古纺公司发展订单式生产,由贫困群众居家进行手织汉锦加工,再由公司统一回收,有16 个贫困村的851个农户参与手织汉锦产业发展,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5 户282 人,实现了贫困户和企业的“双赢”。
巨鹿县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开发公共服务岗位,设立就业“扶贫岗”兜底就业脱贫。目前,已设立公共服务岗位1 300 余个,吸纳800 余名贫困群众就业。
结合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工作,全县设立了保洁员、垃圾捡拾员岗位,在推进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的同时,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实现就业;按照每100 户配备一名保洁员、每公里省道干线单侧配备一名垃圾捡拾员的标准,招录保洁员、垃圾捡拾员969 人,其中贫困群众409 名。保洁员主要负责乡村环境卫生清扫,每月工资600 元,年增收7 200 元;垃圾捡拾员主要负责县域内公路两侧通道绿化林带垃圾捡拾,每周工作两天,每月工资160 元,年增收1 920 元。
为有效管护通道绿化等林业资源,巨鹿县按照每700 亩林地一名护林员的标准,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设立护林员岗位40 个,实行合同制,年均工资1 万元。合同到期后,对未脱贫且胜任工作的贫困户将继续聘用。为进一步拓宽就业扶贫专项就业岗位,结合城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巨鹿县为11 个乡镇、经济开发区的社保所设立村级协办员岗位309 个,按照2 000 人以下的村一名、2 000 人以上的村两名来设置,可享受每月300 元补贴,年增收3 600 元。
巨鹿县官亭镇在33 个村设立了防溺水巡逻员岗位,按照每1 000人口设一名的标准,从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选取58 人,给予每人每月300 元补贴,负责辖区内各村防溺水巡逻工作。如此一来,不仅有效降低了儿童溺水事件的发生,也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由58 名贫困群众组成的防溺水巡逻队伍共获得3.48 万元补贴。
为每一名贫困户量体裁衣,巨鹿县打造的“链条式”产业扶贫,做到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把每名贫困群众都切切实实地连接到了产业链中。
(王松茹)
大同市天镇县以发展产业和增加就业为着力点,千方百计增加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收入。
农业产业上品牌。该县依托优良生态环境和国家级出口小杂粮质量安全示范区品牌,瞄准功能农业、有机旱作农业,培育出口红芸豆、高效饲草两大种植基地各5 万亩,亩均收入2 000 元以上,在90个村规模发展,带动贫困户5 000 多户增收。 同时,在安家皂村发展400 亩高标准出口种植示范基地,博诚蔬菜完成7 000 亩圆白菜订单生产。 发展黄芪、甘草、连翘、枸杞等药材,面积上到3.39 万亩,带动3 500 户贫困户增收。 发展设施水蜜桃、冬枣、仁用杏等经济林。 发展“高标准农田+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4 000 亩糯玉米订单种植等特色产业,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畜牧产业招大商。重点引进实施了两个养殖项目,一个是投资1.38 亿元、饲养规模80 万只的金鸡产业扶贫项目,已签订合作协议,启动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 预计可解决200 人就业, 净收益和间接可带动4 000 多人长效脱贫。 另一个是投资1亿元、 饲养规模15 万头的大伟嘉生猪放养育肥项目, 建设5 000 头种猪场1 个, 1 000 头规模的生猪放养育肥场75 个, 预计带动3 000 多人年均增收4 000 元。
就业创业赚大钱。建立就业数据库,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将农村贫困劳动力纳入“全民技能提升工程”重点人群,累计培训88 期4 132 人,培训家政服务员9 期403 人,“山西护工”6 期300 人。畅通就业渠道,举办了“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就业服务活动6 场,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965 人,创业带动就业351 人。 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 设置乡村保洁员1 118 人,每人每年3 000 元。 “天镇保姆”成功升级,辐射京津、冲出国门,累计培训1.3 万多人、输出7 200 多人,人均年收入3.5 万元, 其中在美国、 加拿大就业的8 名人员月收入万元以上, 为全县带回劳务收入1 个亿, 带动9 763 名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去年11 月, 该县“党建+保姆” 案例入选中宣部、国扶办、 人民出版社《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选编》。
(据山西农科新闻网)
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山西科协驻方山郝家庄村第一书记闫保全科技扶贫事迹
1 月23 日,CCTV《新闻联播》节目以“老闫科技扶贫二三事” 为题播出省科协驻麻地会乡工作队队长、郝家庄村第一书记闫保全扶贫事迹。 驻村帮扶六年, 在省科协的指导下, 闫保全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用科学技术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的致富路, 让郝家庄村实现整村脱贫,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不足2 000 元增长到5 300 元。
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坚中之坚”。郝家庄村位于山西吕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六年前,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的闫保全被派驻到这里担任第一书记。 几年来,他扎根郝家庄,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用科学技术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的致富路。
这几天,郝家庄村第一书记闫保全正忙着统计村里养殖五黑绿壳种鸡的报名工作, 他想在春节前引进5 000 只种鸡,扩大养殖户的养殖规模。
六年前,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人均年收入还不到2 000 元。经过几个月的走访调查,闫保全定下了“科技扶贫”的发展思路。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一片好心的闫保全却吃了闭门羹。
村民的不信任让他的扶贫工作很难开展。 为了和乡亲们打成一片,城里来的闫保全和村民们一起下地干活,把村里的妇女组织起来成立“伞舞队”,逢年过节,闫保全还自己出钱和村民们办联欢会,一来二去,大伙儿的心慢慢聚到了一块。
闫保全事无巨细的工作作风让村民们渐渐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 看到村民们干劲越来越足,2016 年, 山西省科协给郝家庄村划拨了40 万元扶贫款, 闫保全从四川引进五黑绿壳鸡这个新品种,给养殖户们免费配送种鸡。 让老乡们没想到的是,通过四个月的科学养殖,这种绿壳鸡蛋一斤可以卖出20 多块钱的好价钱。
闫保全说, 虽然目前鸡蛋销量很火爆,但是必须要严把质量关。 有的村民为了让鸡多下些蛋, 在鸡食里搀了催生饲料, 他把收上来的鸡蛋逐个退了回去,因此,他还受到不少养殖户的误解。
驻村帮扶六年,闫保全先后引进脱毒马铃薯新品种、西门达尔种牛,架起了豆角示范基地、建起了垂钓养鱼塘,发展农家乐。 乡亲们从山上的窑洞搬到了现在的新居,原来沟沟坎坎的羊肠小道也变成了今天的柏油路。 如今的郝家庄村实现了整村脱贫, 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不足2 000元增长到5 300 元。
(据央视)
“种柴胡不仅让我看到了希望,而且我还带动了826 户村民一起跟着我种柴胡,奔小康!”近日,记者走进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拓石镇这座大山深处的博仁药业时,公司负责人王招社介绍,他们的柴胡品质纯正,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争先首选的好药材。
在宝鸡市陈仓区西部山区,远近闻名的能人王招社,从卖药材起家,一步一步发展壮大。到2010年,王招社建起了宝鸡市博仁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把周边的农户、贫困户、残疾人召集起来,无偿为他们提供柴胡种子。
“我们企业流转了山区的土地,吸纳了贫困户入企务工,同时,我们还发展拓石镇村民种植中药材,公司再以高于市场价2~4 元的价格收购,保证所种药材全部收购,这样一来,贫困户每年能增收8 000余元。”王招社说,正是与贫困户签订包销协议,做到了帮、传、带、销一体化,彻底激发了群众生产热情。截止2018 年末,陈仓区的柴胡种植面积已由合作社成立当初的2 000 余亩发展到7 万余亩。种植区域覆盖宝鸡西山地区8 镇90 多个村,直接扶持贫困户1 210 户。
(杜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