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与法治教育探究

2019-03-03 14:09韩莉
求知导刊 2019年45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渗透小学语文

摘 要: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氛围下,道德与法治教育成为学生当下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与法治教育,为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公民奠定扎实的基础。学生要对法律规定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并可以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因此,教师可以从小学阶段的学生着手,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让学生学会懂法、用法。本文将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道德与法治教育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道德与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5-0045-02

引 言

近几年来,我们经常会在日常生活中或通过互联网,看到一些学生与犯罪相关的视频或者对学生行为进行批评教育报道的视频。针对此种现象的出现,教育工作者应当找寻根源所在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因此,教师可以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进行初步了解,再将道德、法治教育与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语文新知内容,还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一、在语言教学中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学生在学习新知过程中,总会遇到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事件或场景。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可选用适合现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1]。

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时,教师主要让学生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并让学生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的意义。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播放关于保卫祖国、勇敢献身的视频故事,让学生通过最直观的方式了解全部过程,并在学生观看时逐步引导其说出观看感受。通过《小英雄雨来》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将学生违反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想法及事件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再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学生进行观点阐述时,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观点引导,让学生的思想更加成熟、更加符合实际。这样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道德素质教育的印象,从而为安定、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二、深入了解教材内容,与道德与法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现阶段学生学习的语文教材,涉及内容广泛,其知识点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也较为紧密[1]。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新知讲解时要选择合适的教材,使教材内容与道德法治相融合,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例如,在学习“为人民服务”这一内容时,文章的主要意义是让学生感受革命的人生观,并树立起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含义并体会感受。在新课开始前,教师向学生呈现各行各业的人在辛苦地劳作着,让学生感受那些在背后为我们默默付出的人,并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明白是他们的辛苦付出,才使我们拥有如此幸福的生活环境。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及背景进行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体会教材的真正含义。教师在将思想道德教育与教材内容进行结合时,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位置,应当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确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学习到底有多重要。以《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为例,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毛主席事事为了老百姓着想,以及与乡亲们同甘共苦、齐心协力的崇高思想品格,充分掌握“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内涵。在新课开始前,首先,教师可以讲授伟大毛主席的故事进行课前引导。其次,讲述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的故事。最后,教师可将道德教育引入中心环节,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为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学习伟大革命前辈的奉献精神,并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方向迈进。

三、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用道德与法治教育

作文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难攻破的一关。学生在作文学习中不仅可以展现自己的语文知识积累,还可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在创作中进行生活实践经验的联想。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地开展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引入法治教育的讲解,让学生在创作中明确法律的意义,并在法治教育学习中再创佳绩,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妈妈睡了》这篇课文为例,文章主要是想让学生深切感悟父母对我们的爱,并让学生懂得孝顺父母。首先,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受拘束,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新知。其次,教师引入学习的主题妈妈睡着以后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学生说:“弯弯的睫毛、红红的脸”。还有的学生说:“妈妈总是教育我、批评我,导致我不敢靠近她”等。教师应对学生畏惧家长的情况引起高度关注。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分析解释,并举某些不听话的事件,引导学生对父母的重新认识。最后,在课后,教师还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寻找学生畏惧的原因是什么,并引导家长对教育方式与方法进行及时的更新。教师还可以用这篇课文的意义作为作文创作主题,让学生进行创作。

在学生创作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想生活经历,寻找与作文主题相符合的类似事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并通过作文的方式呈现出来,如不听妈妈的话、打架、辱骂他人等事件, 对此,教师应当引起重视,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知识方面的讲解,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避免学生酿成大错。如果遇到情况特殊的学生,教师应及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导与实际案例的分析,对学生的法律常识进行及时的补充。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保证从根源上杜绝错误意识的出现,帮助学生向合格公民的方向前进。

四、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进行拓展延伸

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不能仅出现在课堂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日记的方式,记录生活中一天所发生的事,并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这样的方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如有些学生并不擅长以说话的方式进行表达,而擅长用文字记录的方式表达想法,可以让学生通过记日记的方式,进行内心想法的倾诉。

例如,在教学“写日记”这一内容时,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日记的格式、内容以及明确日记的意义,将一天的所见所闻真实、明确、清晰地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爱观察、善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其次,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日记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寻找学生的问题所在。最后,在解决时,教师应针对每位学生进行法治及心理健康的辅导,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在今后发展道路上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并让学生在健康、愉快的环境中成长。

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学生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素养的培养,还需要从小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为一名守法、懂法的人,与此同时,让学生清楚了解合格公民的义务与责任,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学生可以运用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权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法治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长大以后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周玲.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J].亚太教育,2016(01):39.

作者簡介:韩莉(1977.10—),女,江苏东台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长期从事小学语文与道德法治的教学。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渗透小学语文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