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运动学习视角对中小学平衡类动作教学的思考

2019-03-03 13:22徐仲书李石萍
中国学校体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体操动作身体

徐仲书 李石萍

人的运动基本是在维持身体平衡状态下进行的,尤其是大肌肉的活动,更需要有较好的平衡能力才能胜任。如,在足球、篮球等对抗性运动项目中,学生经常出现身体失去平衡而丧失球权的情况;在操控器械的运动项目中(如,自行车、滑冰、轮滑竞速)也经常出现身体失去平衡而摔倒的现象。中小学作为打基础的运动学习阶段,掌握丰富的平衡类动作,获得较好的平衡能力是学生进入运动项目学习的重要保障之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在身体练习中学习动作,在运动中学习运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运动体验,是当下教学应该关注的重要方式之一。平衡动作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平衡能力的重要内容,需要理解平衡在运动项目及学习的价值,发现平衡动作教学的内在逻辑,并有系统的层次设计与方法教学,结合运动学习的主要手段,进行科学的学习指导,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一、平衡类动作学习的逻辑

(一)内容一体化设置的追求

《课标》作为指导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其水平目标在运动技能方面从水平一到水平四以“基本动作”“有难度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术”“较大难度的基本身体活动方法和组合技术”“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进行安排,呈现出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内容标准。

一般情况下动作学习是在原有动作基础上结合新条件、形成新的动作技能。由此,在平衡动作学习的内容安排中也应该以此为主线。同时,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设计水平一平衡基本动作的内容时,就应考虑到水平四的运动技术和战术能力中所需要的平衡内容有哪些,这样一体化的思维,有助于系统地教学以及帮助学生进行深度的运动学习。

(二)从动作学习到动作运用的类认知与链接思维

1.平衡类动作教学的类认知

人类的动作一般分为有意、反应和反射3类[1]。平衡动作基本包括了3类情况,如,静态平衡动作基本是有意下的动作控制,在体操、武术套路的动作中多有体现;动态平衡在复杂的条件下(如,2名学生争顶头球、有人拦截的投篮)就呈现出了空间位置、时间节点、对抗力量等客观条件下的反射平衡;在运动中即将失去重心时迅速调整身体的动作,就属于应急反应类平衡动作。基于以上认知,平衡动作可以以类特征系统地设计内容和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项目中的平衡动作时,产生合理的迁移。以体操与武术套路中平衡动作为例进行分析与思考(表1)。

结合表1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武术在支撑点这一要素上以单脚支撑的平衡为主,体操包含了单一的支撑点,也有多部位的支撑;在身体姿势上,武术和体操有类似之处,如,燕式平衡、仰身平衡、侧身平衡等。将它们作为一类平衡动作进行分析时,可得出单脚支撑的稳定性,身体平倒、侧倒下的平衡能力是学习基础。

由于在學习新动作时,学习者都会从原有运动经验中遴选出类似的动作经验,因此为了学生更好地进入体操和武术的学习,在水平一、水平二阶段要强化单脚支撑下的平衡动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呈现出层次的递进,如,在地面上完成单腿支撑后,可以减少接触面(小面积的木块)、轮胎或者在一定高度的体操凳上完成动作,使身体能在不稳定的条件下,克服不稳定因素,调节身体重心,维持身体的平衡,不断地强化形成平衡能力。在躯干体位上要逐步让学生体验到前、后、侧倒等不同方位的平衡感知。

2.平衡类动作教学的链接思维

平衡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体验、感知、掌握平衡动作的多少,运动体验越多,平衡动作掌握得就越多,运动项目的学习基础也就越扎实。由此,教师在设计平衡类动作时,要有链接思维,要关注到该动作进入运动项目中的价值。即便是水平一的单个动作学习,也不能仅仅围绕一个动作进行教学,而是提供多样的内容,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平衡体验。接下来,以动态平衡的“跳起落地”动作在中小学生所学习的田径、体操、球类、武术中的内容为例进行分析(表2)。

从表2中可以发现“稳定”是单个平衡动作或运动项目中的共性内容。如,在学习投篮(跳投)时,再让学生学习单(双)脚向上起跳并保持身体的稳定性这一内容时,明显不能满足投篮学习中动作结构和节奏学习的基础需要。事实中诸多学生投篮起跳后前冲这一错误的身体姿势,说明了在小学基础阶段对“跳起落地”这一平衡动作的学习缺乏。以动作学习与运用的链接思维在小学阶段安排该内容的教学时,应该出现不同起跳方式(单双脚、原地或助跑)的起跳学习,包括起跳后头部(手指、手掌)尽量触高物、保持身体平衡的要求等动作学习,上述练习方式对于学生学习跳高、足球中原地(移动)起跳争抢头球或跃起接高空球的守门技术,也有一定的价值。有的教师在教学生扣球时,安排学生在排球网前练习,以不触网为要求之一,以条件限制的练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向上并且保持起跳中和落地后的平衡。这样的练习,为学生后续学习排球扣球、拦网建立了初步的平衡体验与概念认知。由此可见,动作学习和动作运用的链接思维,让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客观性和一体性。所以,针对平衡类动作教学应该以链接运动项目学习的思维,自水平一开始给学生丰富的运动体验,逐步形成项目学习所需要的平衡能力,为学生在后续进入运动项目单元学习的有限时间内,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提供基础保障。

(三)在运动中学习运动的认知

众所周知,动作是运动的基本要素并通过运动实现。由此可见,动作与运动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复合体。所有的运动都是在特定环境或具体条件下进行的,如,“立正”也有具体的条件要求。在日常教学中均用语言构建一个教学情境,而非实际的、学生身体可感知的运动学习场景,造成学生学了动作却不能在运动中运用的现象,这是在学习初期就未建立运动环境的体验感所造成的。在运动中学习运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学习方式,身体在可感知的运动环境下学习。如,“原地跳起双手摸高—落地平稳”这一平衡动作的学习中,组织学生在一定高度的绳(线或其他标志物)两边进行摸高练习,这样一个具体的运动场景,不仅能够给学生明确的高度目标,而且待学生到了高年级进入排球扣球或拦网学习时,他们就会唤起“在一定高度的绳两边摸高”的运动经验,从而较快地理解身体所需要保持的平衡性。所有运动都不会是孤立存在的,由此,教师在进行平衡类动作学习中,要充分地设计出合理的运动场景,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习运动,并为后期学习提供丰富的运动经验。

(四)动作学习与方法学习的结构化

以运动学习视角进行平衡动作的教学,不仅指向运动学习场景建构,更是系统、整体、全面思考所学的平衡动作,有助于运动项目学习的一种教学设计思维方式,是从基础动作到运动技术的学习与运用的整体思考。动作并不是简单机械的组合,而是复杂程度不同的完整和有目的的运动系统,涉及中枢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筋膜和关节等的协调活动。即便是单个平衡动作,如,蹲立、金鸡独立等也是全身参与的协调活动,从而需要教师具有结构化教学思维,不仅仅是动作轨迹的教授,更要指导学生掌握诸如调节呼吸、注意力要专注到动作学习、动作节奏控制等完成平衡动作的方法,以教方法促进动作学习的质量。

二、平衡类动作教学的建议

平衡类动作教学伴随着学生运动学习经验的增长而增加难度,运动学习基本都是从已有运动学习经验为基础实施教学,平衡类动作也不例外。由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原有基础,再设计目标与内容,这样才有较高的达成度。进入体操或其他专项运动的学习中时,平衡类动作的学习与运用应以“泛化、分化、自动化”的动作形成基本规律设计单元课时的目标与内容。其次,在水平二进入组合动作或专项运动学习之后,教师在教学之前自己应该反复体验动作,要能够分清哪些是上一步动作,哪些是衔接动作、后续动作,合理运用分解动作进行教学,这样才更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感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要注意强化单个动作学习反复练习和链接动作的动作轨迹与方法的指导,如,水中平衡(游泳)的单个动作、衔接动作以及呼吸方法的协同教学就是上述要求的典型案例。最后,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到学生的不同身体条件以及运动经验的差异实施教学,如,体重较大、力量相对较差的学生,在支撑点少或倒立状态下的平衡练习中,就要注意适当降低要求(持续时间、动作次数等),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并要从练习态度上积极鼓励,激发他们自己跟自己挑战的欲望。反之,针对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就要提高练习要求,确保每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展.人体动作模式和运动链的理念在运动损伤防护和康复中的应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6):1-11.

猜你喜欢
体操动作身体
下一个动作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思维体操
我de身体
思维体操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头脑体操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头脑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