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铭锋
“城乡牵手”活动是当前城乡教育优质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形式,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有效载体。但在实践操作中受到思想观念、教学任务、活动形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研活动形式,存在着组织管理不健全、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缺乏主题没有具体的研讨问题交流、教研活动的深度不够等问题,没有真正发挥“城乡牵手”的价值与功能。笔者结合参与“城乡牵手”共建相关活动的经历及参加活动的一些个人感悟与大家一起共勉。
一、“城乡牵手”活动一般现状分析
以往“城乡牵手”活动一般采用“上课+评课”模式,参与活动教师无需准备只要按时到场即可,上课展示教师准备一节课,从备课、试教到展示一般不超过一个星期,所以活动简单易组织。通过教研活动为体育教师搭建了一起学习交流的机会,参与活动的教师听课后进行分组评课、讨论,形成发言提纲,每组指派一位教师参与评课交流汇报发言,最后每位听课教师上交一份评课稿,使每位教师能够参与其中,都有能够发表个人意见的机会,也能够有效检验参与教师的听课及评课的能力,锻炼最基本的语言表达与组织能力。
但从“提升乡村学校、提高农村教师的教科研水平等”的“城乡牵手”活动初衷来分析,这样的活动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没有真正发挥“城乡牵手”活动的应有价值和功能。整个“城乡牵手”活动,只有简单的上课、看课、评课环节,内容单一,仅停留在相对常态的教学研讨模式,只是注重活动形式与过程,是为了呈现活动过程资料而举办的教研活动,对于活动的成效缺少关注,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开展一次教研活动而已。参与教师鲜有主动深入学习与探讨,基本上是被动研讨,没有真正起到对薄弱学校在教师科研、教师培养、常规教学及学科建设方面帮助和引领其发展的初衷,“城乡牵手”结对组织管理徒有虚名,开展共建的实际成效不明显。
二、学习共同体“城乡牵手”共建活动
笔者所在地区是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开展“城乡牵手”共建活动的,学习共同体是近年来在县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为促进县域教育质量优质均衡发展,构建“共建、共享、共创、共赢”的工作机制,成立学校学习共同体联盟。学习共同体由1所城区学校(长兴县第四小学)牵头,5所同一方向片区的农村小学(夹浦小学、水口小学、鼎甲桥小学、太湖小学、后洋小学)组成,其目的是促进共同体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同向成长和教师的共同进步(表1)。
现今多数的农村小学,一般一所学校只有1~2名体育专职教师,如果教师在自己学校中无法有效开展教研活动,就会极大地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学习共同体的建立破解了这一教研难题,根据长兴县第四小学学习共同体内现有县级教学名师2人、县级教坛新秀1人、骨干资深教师2人、青年教师9人的现状,通过学习共同体“城乡牵手”共建活动,每学期确定一个活动主题,力争在3年时间内培养县级教学新苗3人、教坛新秀1人、教学名师1人。通过线上线下的教研活动把城乡之手紧紧地牵了起来,从而达到了共建、共享、共成长的效果。
(一)组建城乡团队
成立“城乡牵手”共建活动领导小组,依托“城乡牵手”共建活动平台,凝聚一批积极向上有教育情怀与职业追求的青年体育教师,组建长兴县第四小学学习共同体青年体育教师成长营,制订3年成长培养方案,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团队,打造一个乐学善教、职业发展目标明确的学习组织(表2)。由学习共同体具体分管体育工作的校长担任青年体育教师成长营营长,体育教研员担当顾问,学习共同体内名优教师担任导师,和骨干教师一起承担主持、筹划与交流发言任务,青年教师负责活动记录、照相、对外宣传等活动,丰富各类教师参与形式,提升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根据学习共同体学校的体育教研组、体育教师优劣势情况,确定几位勤奋肯干有上进心的年轻教师,组织与学习共同体内的名优、骨干教师进行结对共建,有的放矢地开展精准牵手结对培养活动。
(二)制订发展规划
在前期“城乡牵手”共建活动中,针对学校、教师的发展需求调研,基于大家的共性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一年入门发展规划与三年入格发展规划,并逐步实施。
(三)搭建交流平台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展示交流的平台,基于教师实际工作情况与“城乡牵手”共建活动受工学矛盾的影响,特别是时间的限制,利用现代社交媒体组建学习交流微信群开展学习共同体“城乡牵手”线上研讨活动,群主和管理员由学习共同体具体分管领导与名优骨干教师担任,定期推荐布置读书清单及时发布学习业务提醒单、发布研讨主题,在规定时间按要求上传学习笔记或学习任务,方便快捷地开展线上交流研讨活动。
线下交流以每月1次固定时间(同一周同一天)集中开展主题研讨活动(表3),开始阶段主要以夯实教师理论业务知识为主,开展学校体育组建设、常规教学、课程改革等活动,每次明确一个研讨主题,如9月的备课主题研讨,根据线上布置自学要求,在活动当天进行课程标准、省编课程指导纲要知识测试,然后由团队导师(专家)就如何有效备课进行培训,引领教师夯实备课主题理论基础知识。
(四)建立长效机制
“城乡牵手”共建活动的实施效果与坚持长期有效的组织开展至关重要,可以通过考核、评价等形式的长效机制管理,使活动的效果达到最大、最优化。
1.建立考核機制
“城乡牵手”活动效果的成效与考核机制密不可分,只有在行政组织的领导下,建立客观公正的考核细则,才能保障各项活动有序推进。在参考县学校学习共同体研训工作考核细则的基础上,多方征求意见,初步建立“城乡牵手”共建及青年教师成长营工作考核细则(试行),并纳入学习共同体学校校本研训工作考核体系(表4)。
2.建立评价机制
通过实施“城乡牵手”活动的有序开展,如何来评价教师的专业成长尤为重要,采用积分制的形式来确定教师一年来的发展提升情况,是一项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方式,能够让教师在量化评价中知己知彼,找到自己的发展优势与不足,可以为将来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借鉴参考教师职称评审量化表,结合工作实际进行适度修改,建立教师发展的量化评价表(表5),对于成绩优秀的教师建议相关学校在教师评优评先方面给予优先考虑,考核成绩纳入教师个人年度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
3.建立交流机制
“城乡牵手”结对学校可以通过校长间的相互协调建立短期交流机制,组织青年教师与名优骨干教师开展短期交流、柔性交流(1~2个星期上派跟岗锻炼、下派引领指导),带着工作任务有目的性地到相关学校进行学习与指导,每次交流结束后,参与跟岗锻炼的教师进行交流工作汇报,采用课堂展示、专题讲座、策划学科组专题研训等活动形式展示汇报学习成果。通过交流活动给青年教师压担子,提供专业成长的平台,使他们在学校教师培养机制中逐渐成长脱颖而出,能够在当前实行的“县管校聘”工作机制中获得业务优势,找到更高的发展提升平台。
学习共同体“城乡牵手”共建活动是缩小城乡教师业务能力差距、帮助薄弱学校尽快提升学科建设以及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与笔者所在县域学习共同体建设有异曲同工之处,结合参与的活动及“城乡牵手”实施的方法与建立长效机制的不成熟探索与大家分享,期望通过“城乡牵手”共建活动能够逐步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使普通学校、师生享受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