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卫生健康教育发展历程与全民健康素养*

2019-03-03 21:18孙晓北魏晓瑶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全民卫生素养

孙晓北 殷 环 秦 奕 魏晓瑶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北京100020)

1 引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当前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已优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已由建国初期的35岁增长至2018年的77岁;孕产妇、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大幅下降;传染病防控方面,成功消灭天花、脊髓灰质炎、白喉等传染病,甲、乙类传染病总体发病趋势显著下降。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得益于正确的卫生政策引导、医学科技的进步等,同时与全民健康素养的逐步提升、科学防病治病意识观念的逐年增强息息相关。

2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1 概述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新中国成立后的卫生健康宣教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紧密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卫生工作特点及重点,围绕时代和社会所需,及时、全面且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经历20世纪50-70年代的卫生宣传教育与爱国卫生运动时期、80年代的健康教育学科建立与网络初步形成时期、90年代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时期,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长足发展。进入21世纪,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步入科学、规范、高效的发展期,健康教育与卫生新闻宣传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70年来卫生宣传教育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加强,健康教育手段和形式日渐丰富,宣传教育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有力促进各项卫生工作的开展以及健康事业的进步。

2.2 我国健康宣教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健康宣教工作,发动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开展人民卫生工作。1950年召开的第1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1]。20世纪50年代初期原卫生部设立卫生宣传处、《健康报》社、卫生宣教器材制造所等机构,负责编写健康宣传材料以及制作宣传器材。20世纪50年代中期,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各级卫生防疫站设立卫生宣传科室,各医院在“扩大预防,以医院为中心指导地方和工矿的卫生预防工作”方针指导下,全面开展病房、门诊和巡诊教育,使卫生工作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同时普及卫生知识,为医学科学的普及奠定基础,达到当时卫生宣教的目的。

为更好地实施健康宣教,1979年、1981年原卫生部两次召开全国卫生宣传工作座谈会,1981年召开卫生科普报刊座谈会,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探讨进一步加强卫生宣传工作的办法。1982年原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召开农村卫生科普工作座谈会,切实推进卫生宣传工作在农村地区更好地开展,同年7月中华医学会召开全国医学科普创作评论会,上述会议和措施大大推动当时卫生宣传工作的发展和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明确提出“两个文明”建设,1981年中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了战略部署,全国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并将清洁卫生作为“五讲四美”的重点和突破口。改革开放初期,卫生知识宣传主要围绕3个方面:一是围绕讲文明讲卫生宣传各种知识;二是在爱国卫生运动、卫生防疫、消灭疾病、医疗保健、优生优育等卫生工作实践中进行卫生知识和有关措施的宣传;三是根据不同人群日常生活的需要和对医学科学的求知欲进行医学科学现代化的知识普及。宣传形式主要以图书报刊及广播电视为主,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讲卫生》节目、中央电视台《卫生与健康》节目,经过省市电台、电视台的转播,成为及时、灵活、有针对性、覆盖面广的卫生健康知识宣传平台,在当时发挥了重大作用。

1989年原卫生部发布《关于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2],针对健康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意见》决定由全国爱卫会办公室负责统筹领导和归口管理健康教育工作,拟定全国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方针、政策和有关法规以及专业人才培训规划,组织开展全国性健康教育活动和控制吸烟工作,对专业机构、专业队伍、宣传品以及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国际交往实行宏观管理。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卫生工作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十分重视健康教育”。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原卫生部根据《决定》精神,制定《中国健康教育2000年工作目标和2010年远景规划》,在工作规划以及保障措施中,结合初级卫生保健的实施,认真落实“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结合《学校卫生条例》的实施,抓好中小学健康教育,结合创建卫生城市活动的开展,做好城镇居民健康教育,结合卫生防病的中心工作,抓好疾病控制教育,以及结合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广和实施,增强社会成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2010年5月原卫生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任务,组织制定《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全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由各级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网络,提供优质健康教育服务,促进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3],明确3方面共15个专项行动,内容涉及健康知识普及、全民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完善健康中国建设推进协调机制,保障健康中国行动有效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其指出建立健全组织架构,依托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从国家层面对未来10余年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

2.3 专业健康宣教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部分省、市、县就陆续设立专门开展卫生宣传教育的机构并开展相关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卫生宣传教育机构逐步恢复并得到完善与发展。当时卫生宣传教育机构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省级大中城市设立的卫生宣传教育所、馆,二是县以上各级卫生防疫站设立的卫生宣教科、室,主要负责组织开展各类宣教活动,对基层进行卫生宣传的组织指导,开展调查研究,编印制作宣传材料并培训宣传骨干。到1988年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健康教育所,有130多个市、县建立专业机构,健康教育覆盖面达80%以上,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指导网络。历史实践证明卫生宣传教育所、馆在向人民群众宣传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普及卫生科学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84年9月中国卫生宣传教育协会成立[4]并在1990年更名为中国健康教育协会,2009年再度更名为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协会团结全国各界健康教育工作者,发展健康教育事业,为提高全民族卫生科学知识水平,建立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增强健康素质而努力。1986年4月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成立,2009年更名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是开展健康教育科学研究、业务指导、人才培养的专业平台和基地。协会和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进入一个新阶段。

2.4 专业学术期刊及科普出版物不断丰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科技图书报刊的出版工作,医药卫生书刊出版事业得到蓬勃发展,不断丰富的医药卫生读物在普及卫生科学知识、传播医学科学理论、培养卫生专业人才、推广医药领域新成果与新技术、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1931年创刊于中央苏区的《健康报》,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原卫生部机关报,在卫生法令及管理办法、卫生工作方针政策、会议精神宣传,医学科学技术、卫生健康知识普及,卫生工作成绩和经验推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且十分重要的作用。1953年6月组建成立的人民卫生出版社为全国医学图书出版量最大的专业出版社,创社近70年来出版发行了众多反映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发展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医学专业书籍,同时也包括一批普及医学常识、引导人民群众健康生活方式的科普读物,为健康宣教工作的推广提供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专业期刊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健康教育学术研究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新阶段,为促进健康教育经验交流、提升专业水平、加快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3.1 对健康素养的认知

健康素养是公众健康重要的决定因素,健康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命以及生活质量,从而影响社会生产力水平与经济的发展。健康素养概念在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丰富、完善。20世纪70年代,健康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健康教育和社会政策”一文中,该文章讨论了健康教育作为政策问题对卫生保健系统、教育系统、大众传播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为学生制定健康素养的最低标准[5]。美国医学会曾将健康素养定义为在医疗环境下的基本阅读和计数等相互影响的一系列能力,主要针对医学用药知识[6],这一定义具有一定局限性,此后在1995年美国《国家健康教育标准》、《健康人民2010》中分别对健康素养进行重新定义,强调个体获取和运用健康信息和服务的能力,以及促进个体健康的结果。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素养的解释为“提高个人和社区获取、处理和理解作出适当卫生决策所需的基本卫生信息和服务的能力”[7]。目前我国将健康素养定义为“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从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3个维度提出居民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2 对提升健康素养的重视和发展

我国对健康素养的研究,特别是对全民健康素养的评估评测,较美、欧等发达国家开展得稍晚,进入21世纪,随着健康素养对人口健康水平提升的影响不断加强,特别是在一、二级预防中的重要作用越发显现,我国对全民健康素养的研究和促进也越发重视,2007年发布《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将提高人口健康素质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体系3方面入手[8]。2008年原卫生部发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全面界定公民基本健康素养内容的政府文件,同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开展以“健康素养,和谐中国”为主题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简称“健康素养促进行动”),为切实推进行动,结合《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和当时卫生工作重点,原卫生部制定《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方案(2008-2010)》。2013年6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开始研究制定《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健康素养促进的目标和任务,成为深度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在2008年发布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基础上,针对近年来我国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发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从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3个主要方面进行教育和促进,以达到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的目的。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9],提出坚持普及知识、提升素养,自主自律、健康生活,早期干预、完善服务,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到2022年,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3.3 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

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发现和解决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是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重要策略和措施,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主要指标之一。

2008年我国首次发布《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依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的数据对调查结果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具备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3方面素养的人口比例分别是14.97%、6.93% 和20.39%[10]。总体健康素养和3方面健康素养均呈现出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45岁以下年龄组高于45岁及以上年龄组、受教育程度越高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也越高、不识字少识字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特征。根据当时我国主要卫生问题,该研究就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5类健康问题相关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居民具备相关健康素养的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科学健康观素养(29.97%)、安全与急救素养(18.70%)、传染病预防素养(15.86%)、基本医疗素养(7.43%)、慢性病预防素养(4.66%)。具备5类健康问题素养的人口比例呈现出的特点为:东、中部地区居民高于西部地区居民、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男性高于女性、55岁以下居民高于55岁以上年龄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具备素养的比例也越高。

从2008年首次发布《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以来,截至2018年我国先后进行8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检测调查,逐步建立起连续、稳定的健康素养监测系统。2012-2018年的连续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近年来呈现逐年提升趋势,从2012年总体健康素养水平的8.80%、2013年的9.48%逐步提升到2016年的11.58%、2017年的14.18%。从监测数据看,不仅健康素养水平在逐年增高,增长速度也在逐年加快。根据最新的“201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分析,从知识、行为和技能3个方面来看,2018年我国居民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30.52%、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17.04%、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为18.68%。其中基本知识和理念以及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较10年前有大幅提高。从6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来看,2018年我国居民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为50.18%、科学健康观素养水平为44.48%、健康信息素养水平为27.18%、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为17.05%、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为18.96%、基本医疗素养水平为17.38%,较10年前对应指标同样呈现大幅提升。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健康中国战略”国家层面制度性安排,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康中国行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持续开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高度关注、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卫生机构提供的丰富健康教育服务和媒体对健康知识的正确宣传和健康文化氛围的营造。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在解析如何提高健康素养时,强调了政府、公民、社区、媒体以及研究和学术机构的共同参与,只有将利益相关者凝聚在一起,各自发挥功能,才能更好促进健康素养的可持续发展[11]。

4 展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并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国家对全民健康素养的促进、健康水平的提升越发重视,正处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过既往努力,我国在开展健康教育、提升健康素养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当前水平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22年、2030年目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全面推进健康促进的过程中应重视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健全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素养评估评测体系;加强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整合,丰富、优化健康教育内容;营造良好的主动学习的社会氛围,特别要加强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居民、农村地区人口的健康知识普及,利用现代信息、多媒体等技术拓展人们获得健康信息的途径,培养其有效利用健康信息的能力。牢牢把握健康教育作为实施健康中国行动这一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其在健康促进、疾病预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5 结语

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又与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提升人口的健康素养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通过持续、高效、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及公众健康的重视,营造全社会学习健康知识的良好氛围,同时政府层面要制定、出台适宜政策,保障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促进全民健康素养水平逐步提升以及人口健康事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全民卫生素养
全民·爱·阅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可持续全民医保
卫生歌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讲卫生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