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警务类专业实战化教学探析

2019-03-03 14:20王占军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警务专业课程实训

王占军

(铁道警察学院,河南·郑州 450053)

随着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社会治安形势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提升,实战化、特色化、复合化成为新时代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而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警种业务而言更是如此,铁路警务、城市轨道警务、水域警务、航空警务以及传统的路面交通管理警务等交通运输警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愈显重要。2018年10月12日,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赵克志在庆祝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于公安院校而言,就是要把公安教育同公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服务公安、面向实战。要立足“公安特色、实战需要”的办学定位,把教学科研与警务实战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培养更多符合公安实战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要健全具有公安实战特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练、战”一 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直面交通运输警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重构交通运输警务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有效满足社会治安形势发展对于交通运输警务类专业人才培养素质提高的现实需求,成为交通运输警务类专业发展亟须。

一、强化仿真实训环境的构建和应用,着力解决空架子化和形式化问题

实训环境是开展实训必不可少的基础硬件条件,直接决定着具体实训项目场景设计的真实性或逼真性,直接决定着实训项目开设的适合性和完整性,决定着实训教学的最终效果。设计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实训室不仅有助于实训项目的顺利实施,而且有助于实训课程的开发和教师实战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但纵观目前许多公安高校交通运输警务类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或建设缺位,处于实质性缺乏阶段;或仅仅建有零星实训室,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或形式化严重,建成样品摆设,修得好、用得少,不具有实用性,最终沦为参观功能。在不实用—无法用—弃置不用—利用率低—完成工作—穷于应付—形式实训之间恶性循环。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交通运输类警务职业教育不发达,领导不重视,许多地方交通运输类警务专业开设单一或处于缺位状态。目前除了路面交通管理以“本科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本科治安学专业交通管理方向”和 “高职专科交通管理专业”在公安院校开设,铁路警务和城市轨道执法警务以“治安学专业铁路警务方向”和“治安学专业城市轨道执法警务方向”在铁道警察学院开设,发展较为成熟外,其他如水域警务、空域警务等交通运输类警务尚没有学历教育。另一方面在于设计初衷或理念的问题。没有考虑文理科实验实训的差异性,没有考虑交通运输警务类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和实训项目开设的可行性,缺乏科学论证,设计者、建设者、使用者往往相分离,使用意图未能充分贯彻到建设和设计过程中,追求攀比,“高大上”为先,只强调有,不强调用。如有些学校已建成的模拟街区或实训中心,如模拟派出所、交通沙盘模型、交通事故纠纷调解室等等,均存在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参观功能多于使用功能,甚至仅仅具备参观功能,导致使用效果与设计建造初衷严重违背。

应当建构正确的建设理念。实训项目设计在先,实训室建设在后,要切实根据交通管理工程和治安学不同专业、治安学专业不同专业方向以及不同课程实训要求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建设实训项目,切忌根据现有条件开设实训项目,有则开之、无则不开,有什么样的实训条件、能开什么样的实训项目就开什么样的实训项目,项目设计依据现有客观实训条件而不依据交通运输警务类专业课程实际需求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要求开设,违背了交通运输警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实训条件,硬性要求老师开设有关实训项目,不可避免会产生“虚于应付”现象,走进“形式化”怪圈,实训教学质量则无从谈起。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指出,国家要求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确保实习实训者的需求,推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产业技术进步相适应。[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EB/OL].(2015-6)[2017-11-12]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406/170737.html.新时代的公安院校,财政困窘不复存在,要秉承国家教育改革精神,精心设计实训场景建设,确保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逐步解决实训条件相对较差、实训设施设备相对缺乏的问题,真正契合交通运输警务类专业课程实训要求。

二、科学设计、有效实施实训项目,着力解决操作性差和纸面实训问题

基于实训条件缺乏、教师实战能力相对较差等基本条件限制,高质量实训项目的完成成了困扰许多公安院校和专业老师的普遍现象。形式化和应付化越来越普遍,存在为实训而实训,单纯的任务实训而非技能实训等,知识难以转化为技能。项目设计不具有操作性,知识不能转化为实训。出现了诸如办公室实训、纸上实训、作业实训等,老师布置实训后回到办公室,学生自行完成,交实训报告而已,教师懒于参与实训过程或无法参与实训过程,学生简化实训过程,应付作业了事。如案件查处实训、询问嫌疑人,不按照办案流程操作,学生独立编造询问笔录,实训流于形式。存在“双糊弄”现象,老师糊弄学生,学生糊弄老师;存在实训与考核脱节现象,尤其基于训练的虚无性以及实际训练考核的复杂性、费时费工性,使得实训考核往往难以纳入考核项目中,最终沦为应对评估的东西,教师不重视、不考核,自然学生也不会重视,实训效果可想而知。

实训的高效完成关键在于实训项目的科学设计和有效应用。强化实训项目的科学设计,根据交通运输警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科学定位交通运输警务类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按照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设计实训项目,按照“专业技能定位—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总要求,以具体行业交通运输警察的定位、交通安全维护思维的养成、不同警察专业技能要求的差异、职业岗位实训理念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建构、专业课程定位、专业技能训练、实训项目设计、实训项目实施、实训考核与监督等步骤完成单体和综合实训项目。

其一,要厘清实用与虚用、需用与适用的矛盾,要考虑实训目的之实现。要解决为谁所用的问题,政之所需、生之所需、实践所需相结合,以“有用性”“实用性”和“适用性”作为实训项目设计的原则,实训项目的设计不追求“高大上”,要求“接地气”。要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实训项目,要结合实战要求逐一论证实训项目名称和实训内容,坚决摒弃为开实训而开实训的虚与应付现象。

其二,强化教师“实战化”能力的培养,坚决贯彻落实教师基层锻炼制度,将“每三年每位专业教师须基层锻炼半年”落到实处,实行“合格准入制”,没有基层锻炼经历的老师和基层锻炼经历难以满足实战化要求的老师不能承担相应课程的实训教学任务。坚决推行“双千计划”,积极遴选实战经验丰富的民警担任实训课程教官,摒弃“唯资历论、唯职务论、唯学历论”等,以“实战能力”作为主要考核标准遴选。在实训项目具体开设时,可实行主辅双师制,由任课教师和实战教官组成课程教学团队共同担当实训项目的实施,则可有效弥补双方的不足,实现优势互补,亦可完成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培养现有师资的实战能力。

其三,强化实训的科学考核。将实训项目实施情况按一定比值纳入实训成绩中转化为总评成绩,或科学设计实训考核内容出现在笔试试卷中。当然,实训条件满足实训教学需要始终是大前提,但当条件不具备时,则关键要解决为谁所用,解决实训之“利”。实训之“利”在于实训教师、管理层、学生,要求教师科学设计实训项目、亲力亲为实训过程、严格要求实训项目的具体实施,要求学生切实执行实训要求、有效完成实训项目,要求管理层强化制度设计、进行有效监管。但凡事关键在于落实,习近平主席曾撰文《关键在于落实》,其中引用一副对联“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谁来落实”,批评不抓落实的时弊,强调“为政贵在行”的理念。其可用在交通运输警务类专业实训教学的实际执行上,以引以为戒。

三、梳理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构建行之有效的交通运输警务类专业实训教学系统

(一) 最大限度实现专业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与有效性

交通运输警务类专业课程内容繁杂,各部分之间存在盘根错节的关联。不同交通运输类型,其交通安全保障的目标一致,手段方法也具有相似性和相通性,但交通工具的不同、交通环境的差异性又决定了其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的差异性。而专业课程建设往往秉承原理、原则、手段、内容的结构架构课程教学体系,课程间存在原理、原则、手段的同质性与相似性,导致近似教学内容多次重复造成资源和学时的浪费。尤其交通运输警务类专业课程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呈现碎片化、隔离化、单一化局面,尚未形成体系,更未形成整体合力,对学生动手能力的综合培养远未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效衔接至关重要。要以“模块化”和“单元化”为基调,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整合课程实训项目体系,重构考核评价体系,消除专业课程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内容、课程实训项目的重复性,实行“相似整合、差异突出”,破除碎片化实现连贯性。注重交通安全维护勤务技巧的运用及人、事、地、物、时空等管理对象差别性的有机联系,有效解决专业课程间教材内容重复、课程教学内容重复、学生重复学习、习练相同内容的现象。实训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中,一方面要紧紧抓住课程教学的重点章节、重点内容,精选富有实战意义的内容进行重点演练,力争解决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另一方面又要体现阶段性教学目标的要求和特点,注意不同部分治安管理规定、管理要求、管理方法之间的逻辑联系,防止内容无序,层次散乱。[注]王占军.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体系的建构与运作[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二)细化专业学生“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要求

明确公安院校交通运输警务类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科学界定专业学生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科学制定专业学生的知识标准、素质标准和技能标准。交通运输警务类专业应用技术人才的能力标准要求具有极强的复合性和多元性。主要体现在:运用治安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治安问题的能力,交通运输安全秩序管理和行政执法能力,治安信息采集和应用能力,交通运输危机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公共安全管理能力,群众工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学习创新能力;通讯、驾驶、射击、自卫擒敌等警务技术能力。要以能力导向、职业导向、实践导向、统筹导向为基调优化交通运输警务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强化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性和个体学生发展的身心适应性,构建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需要、课程建设与专业发展一体化和科学化的实训教学系统,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的优质化、有用性和满意性。

(三)科学设定实践教学训练模块

以“应用性”为基准,以“实用性”为本,以岗位职业能力、素质培养的内涵要求、表现形式及其特性主导培养内容与培养方法的选定为切入点,以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手段和业务内容为主线设定教学模块和训练模块,根据不同交通运输警务类专业课程实际内容编排需求,注意路面交通管理、铁路安全维护、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维护、水域运输安全维护、空域运输安全维护等技能要求的差异性,结合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实践对交通运输警务类专业课程实训教学内容和具体实施进行设计和编排。同时,应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状况区分设计实训场景,分配参与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实训参与能动性。

交通运输警务类专业人才培养要紧跟社会治安形势发展变化对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变革,突出时代特色与前沿领域研究,坚持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提高交通运输治安勤务、交通运输纠纷调解、区域社会安全防控、危险物品管理、反恐防暴、群体性事件处置、社会公共安全治理、治安风险识别与评估、智慧交通建设等实用性课程的建设力度,努力构建“突出公安特色,面向基层,贴近实战,务求实用”的、有效适应社会公共安全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适应今后从事基层交通运输管理工作,有效满足交通运输警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

当然,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需要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作为测量标准。实训教学也应当建构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科学制定实训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科学制定学生单体实训项目和综合实训项目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确保如实反馈、科学考量和反馈结果的有效执行,以实战训练的实效性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警务专业课程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环球警务专访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浅谈港航公安网上警务公开的现状和问题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