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优贤 鲁欣然
(吉林省民族干部学校,吉林 长春 130062)
吉林省是多民族边疆省份,共有少数民族干部10万多人,分散在全省各个领域的不同部门。多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精神,依托全国唯一的省级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学校,不断加强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明显加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绩斐然,为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吉林省民族干部学校是全国唯一的省级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学校,承担着吉林省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职责与使命,是民族干部不断充实的“加油站”,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的主阵地。吉林省委组织部和省民委把省民族干部学校建设作为全省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基础性工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培训平台建设。几年来,省财政先后投资千万元进行教学楼改造、购置现代办公设备、建立高标准多媒体教室,省民委在年度预算中把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经费计划单列、专款专用,确保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资金需求,使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功能不断加强,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平台日臻完善。
随着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平台的完善,有效扩大了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覆盖面。吉林省委组织部和省人事厅在吉林省民族干部学校先后建立了农村基层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基地和宗教培训中心,使学校的民族干部教育培训职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即由民族地区的民族干部到全省农村基层民族干部、由民委系统的民族干部到宗教系统民族干部的教育培训。
1.民族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不断优化
在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坚持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优化教育培训体系为目标,努力使教育培训工作与时代同步发展,进一步提升民族干部教育培训效果。优化教育培训班次设置,在民族干部教育培训中,坚持按需设班的原则,根据省委组织部、民族自治地方和省民委分岗位培训要求,灵活设置各种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班次,主要包括:
常规轮训班。根据吉林省委组织部和省民委关于分期分批对全省民族乡镇干部和民族宗教系统工作干部进行培训的要求,制定实施五年为一个轮训周期的民族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举办学制不等的常规轮训班。
年轻干部培训班。为解决吉林省民族自治地方年轻后备干部数量严重不足、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的实际,按照省民委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要求,不定期举办为期3个月的民族自治地方年轻干部培训班,先后多次举办“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朝鲜族年轻干部培训班”、“伊通满族自治县年轻干部培训班”和“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干部培训班”等。
专题研讨班。围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民族宗教工作需要,不定期举办专题研讨班,如“全省兴边富民行动干部专题研讨班”、“全省民族法律法规专题培训班”、“全省基督教基层爱国组织负责人宗教政策法规培训班”和“全省民委宗教系统信息宣传骨干培训班”等。
学历教育班。为解决民族乡镇人才资源匮乏、干部素质亟待提升问题,经省教育厅批准,与吉林工学院联合举办了学制为三年的“少数民族经济管理大专班”,历时三届共培养近百名少数民族定向大专生,既缓解了民族乡村少数民族考生升学难题,又为民族乡镇培养了后续人才。
少数民族干部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为满足吉林省民族地区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需要,经省委组织部批准,与吉林大学联合举办了学制为两年的“少数民族干部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历时两届共培养近百名年轻县处级少数民族干部和部分少数民族乡科级干部。通过集中学习,不仅使年轻少数民族干部掌握了新知识、开阔了新视野,而且提升了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据跟踪调查发现,研究生班毕业的学员中已有近2/3的学员得到提拔重用,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骨干。时任国家民委常务副主任陈虹同志进行视察时,对举办“少数民族干部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少数民族干部的特殊作用是汉族干部不能替代的,吉林省举办‘少数民族干部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在全国是第一个,具有首创意义,应给予充分肯定。”
2.教育培训课程设置不断优化
学校在教育培训的课程设置上,坚持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针对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不同班次设置不同的专题课程,为适应民族干部教育不同班次的培训任务,把民族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分为五类动态模块:政治类、经济类、法律类、管理类和民族类,其中政治类是不同班次必设的共同课程,各类课程内容主要包括:
政治类主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和公仆意识教育等内容组织专题课程。
经济类主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与民族地区资源优化配置、吉林省民族地区的三农问题和生态问题、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内容组织专题课程。
法律类主要以国家法律法规教育为重点,围绕宪法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行政法与依法行政等内容组织专题课程。
管理类主要以深化管理制度改革为重点,围绕民族地区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民族干部提升依法执政能力等内容组织专题课程。
民族类主要以加强民族团结为重点,围绕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城市民族工作等内容组织专题课程。
3.教育培训师资结构不断优化
根据民族干部教育培训需要和民族干部学校自身特点,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校内校外师资资源,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动态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学校的专职教师主要承担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和民族宗教法律法规的专题课程,其他专题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由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来承担。
建立兼职教师档案库,进行动态化管理,现已形成了由吉林大学、省委党校、东北师范大学的知名专家、教授和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党政领导干部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
4.教育培训组织管理结构不断优化
根据不同班次的教学需要确定差异的管理方式。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班次管理,采取学校、学员及其单位共同管理方式。其中,短期的专题研讨班采取学员组织管理为主,中期的常规轮训班采取以学校和学员共同管理为主,长期的年轻干部培训班采取学校、学员及其派出地区共同管理方式。比如,学制不足一周的专题研讨班由学员组织班委会自行管理,学制为一个月的常规轮训班由学校选派班主任协助班委会共同管理,学制为三个月的民族自治地方年轻干部培训班由自治地方组织部选派一名干部协助学员、学校共同管理。
民族干部教育培训课程组织中,不同班次的专题课程题目、教学目的要求和兼职教师的聘请,由学校负责确定和落实,教研室具体负责落实专职教师的授课任务。民族干部教育培训中,我们采取专题讲授与研讨交流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5.教学科研咨询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
教研咨一体就是在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基础上,增加为民委服务的职能,紧紧围绕提高民族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这个中心,加强管理者队伍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社会调查,促进教学科研咨询一体化。
学校每年选派教师到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参加全国民族理论学术研讨会、全国民族院校民族理论与政策教学研讨会和全国民委系统民族问题研究骨干培训班等学术、培训活动;组织教师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直接参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开阔视野、提升水平。学校教研人员应省发改委邀请,参与制定吉林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应省政府邀请多次参加吉林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专家座谈会,且在座谈会上发表的民族地区应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民族文化产业和长白山生态产业等学术观点均被省发改委采用。2013年12月,学校教师在全国政协吉林调研组组织的专家座谈会上发表的《关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研究》中的核心观点,受到杜青林副主席的“理论水平很高,看问题比较准”的高度评价。为加强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学校招聘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生充实管理队伍,组织相关人员到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和省委党校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管理经验。学校设立科研经费,鼓励教师搞科研,促进教学科研良性互动,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学校教师先后承担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和国家农业部社科规划项目共五项;承担完成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社科规划项目、吉林省发改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省级项目共13项;撰写大量学术论文发表在《民族研究》《中国民族报》《实践》《新长征》等国家、省部级公开刊物上;撰写的《延边州外向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等数篇调研报告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以上分析表明,吉林省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得到了加强,教育培训平台日臻完善,教育培训职能进一步拓展,教育培训体系不断优化。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一些短板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族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缺乏统一性,教育培训信息不对称,导致协调成本上升,影响教育培训工作的连续性。二是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班次设置缺乏科学性。存在把民族宗教工作性质的会议冠以教育培训名称现象,进而把教育培训等同于工作部署,导致民族干部教育培训资源的浪费。三是民族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内容缺乏创新性。民族干部教育培训中,专题课程内容更新滞后、长期“一贯制”现象依然存在;培训课程的理论说服力不透、实践引导力不强问题较为普遍。四是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学校师资队伍专业结构需要优化,中青年教师的专业不完全对口、专业基础不扎实现象较为突出。
强调认清吉林省民族干部教育培训中的阶段性特征,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新时代推进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的根本依据,更加自觉地走创新发展道路。
民族干部教育培训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保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新步伐、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新成果、推进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创新成为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第一要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创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①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6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拥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干部教育培训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②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1- 4.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③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63.。从当前吉林省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现状分析来看,应把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基点放在创新上,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1.树立协调培训理念
促进民族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组成要素之间相互适应、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新时代民族干部教育培训质量。
2.树立绿色培训理念
把建立绿色生产的法律制度、绿色消费的政策导向和绿色技术的创新体系融入培训内容,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3.树立开放培训理念
把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全球化新趋势、把握国内发展新要求作出的扩大开放的战略部署纳入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推动形成民族地区更高层次开放新格局。
4.树立共享培训理念
进一步强化开放式师资人才库和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师资资源共享;建立远程教学网络,推进远程网络教育培训,促进网络培训资源共享;拓展教育培训平台,通过“走出去”培训,开阔眼界,借鉴经验,做到平台培训资源共享。
贯彻党的十九大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创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改进培训模式,使班次设置、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更加符合民族干部教育的客观实际,提升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1.科学制定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班次
以吉林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为导向,以省委组织部、省民委和民族自治地方民族干部教育培训需求为依据,统筹制定培训目标任务明确、培训对象范围清晰、培训组织领导得力的新一轮吉林省民族干部教育培训5年规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培训任务分解、培训对象分类、培训内容明晰的操作性较强的学校年度培训计划,确定各级各类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班次。
2.完善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创新是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重中之重。一是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中心内容。通过教育培训,使民族干部既要从总体上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思想精髓,又要从民族领域深入理解其基本内涵和要求,增强学习贯彻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力度。要把教育培训成果体现在对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上,体现在决胜全面小康、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上,体现在深化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工作业绩上。二是坚持把提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作为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教育培训,使民族干部既要从政治上保持战略定力,遵守政治规矩,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又要从业务上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民族干部适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要求的能力。要把教育培训成果体现在保持理论清醒、政治坚定、把握全局、防范政治风险的政治能力上;体现在科学研判民族发展过程、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进程、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民族事务治理能力上;体现在熟悉业务、抵御风险、依法行政、思维开放的本职工作专业能力上。
3.改进民族干部教育培训方式
坚持以民族地区和民族干部的多元化需求为导向,以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为目标,进一步改进民族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当前民族干部教育培训主要采用专题讲授、实践教学、互动研讨等多种教学方式,虽然打破了单一课堂教学,但仍属传统培训方式。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网络资源和教育资源,实施“互联网+民族干部培训”模式,建立开放的网络培训体系,实现跨越时空的资源共享,提升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信息化水平。
总之,民族干部教育培训既有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的共性,又有其独特性,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民族干部特点,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培训体系等方面进行设计,培养和造就优秀的民族干部队伍,推动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