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云陶
[作文题]
材料一:筷子,发明于中国。中国人都会用筷子,中国人都要用筷子,小小的一双筷子,它是习惯,是传统,是文化,也是我们表达情感的工具。
材料二:每年的世界语大会上,各国参会者都会带来各国美食、各国餐具,大家融合碰撞,学习互鉴,敞开心扉交流,不会带着成见去指责另一个国家为何没有和自己一样吃相同的食物,使用相同的餐具。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用两则材料构建起一个作文题,这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考生要对每则材料的内涵作细致的剖析。其次,要在两则材料中发现具有对立性的或者具有共性的问题。还可以用自己的逻辑对材料中提炼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排序,从而升华出核心问题。写材料作文既要钻得精准,又要放得开;既要扣住材料,又不可拘泥于眼前的事物;然而,讨论的问题还得集中。
像这道作文题,材料一提到的事物是筷子,而且强调了其“原产地”,具有“能体现国人的习惯”“是传统文化之一”“是表达情感的工具”等作用。考生如果能阐述筷子为什么可以成为国人习惯、为什么可以表达感情,应该已经可以证明筷子为什么可以成为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某种载体了,但是往往会写得比较拘束,似乎在写关于筷子的说明文。
有了第二则材料,考生便不应该将问题只局限于筷子本身的意义了,而应该早一点从对筷子内涵的咀嚼中“跳出来”。衣、食、住、行,直到各国方方面面的生活习惯,无不蕴含着每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無不体现着各个国家的人民的情感世界、生活习惯。第二则材料比第一则材料多了一点思考的方向,那就是考生要阐述各国传统融合碰撞、各国之间借此相互学习借鉴背后包含的相互尊重的谦逊的品质对于世界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总而言之,这道作文题与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内涵相似,是一道促人陶冶情操、放飞思想、拓宽视野的大气的好题目。
[作文示例]
绽放文化之花
梅好
文化是传统,是习惯,是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世界人民的沟通元素。走进世界传统文化的大花园,你将看到多姿多彩的传统之花正含苞待放,只看那赏花人是否懂得欣赏。
《海上花列传》中曾写道:“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断然不可失去的立身之本。”的确,民族文化不分优劣,毫无条件地热爱本民族文化,方可成就大业。小到一双筷子,也是如此。万千漂泊他乡的游子行走于异乡,如能将一双简简单单的木筷握入手中,便有了坦然安宁的温暖,有了继续为未来拼搏的毅力,有了来自祖国的万千祝福。由此观之,民族文化能带给人的震慑力,不必多提,能带给人的安全感毋庸置疑。假如大国之民皆去效仿西方,而忘记了守住中华之美,那将成为一具空壳。
川端康成曾说:“美在于发现在于邂逅,是机缘。”于文化亦是如此,泱泱大国,华夏儿女尽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前仆后继的奋斗姿态,亿万同胞推动华夏发展的巨轮滚滚向前。熠熠生辉的中华民族精神正是中华文化中最瑰丽的珍宝,最需要守护与传承的无上荣光。
发现民族文化的美,传承它,发扬它,是一个民族的根本;然而,当今世界文化融合的潮流滚滚而来,不可阻挡,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懂得欣赏他国文化之美,亦显得尤为可贵。
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就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康有为公车上书,以儒家思想推行西方先进学说,可见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尊重他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思想阵地。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选择文化发展的权利。我们只有以平和包容的心态去尊重和欣赏别国文化,才能汲取更多可取之处,发展自身文化。因而我们既要继承优秀民族文化,又不可固守陈规;既要学习其他先进文化,又不可忘其根本。唯其如此,方可让文化之花尽情绽放,让文化资源为世界游人所享!
[点评]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学会自重,也要学会相互尊重。因为陌生于他国文化,已有积淀的事物在我们眼中也会成为含苞待放的花;文章开篇的比喻是新奇而有深意的。接着作者以筷子为载体,阐述了守住传统、发扬传统之于家国的意义。然后作者又用正反对比的方式阐述了世界文化融合的重要性。最后首尾呼应,总结到文化自重与相互尊重融合的不可或缺性上。整篇文章有理有据,清晰明了,有放有收。
文化的差异
张敦行
似乎从人存在于世的那一天起,文化就产生了。它是人的习惯,人的创造,是人们的生活积淀,是人们的精神土壤。
中华文明从黄河流经的地方扎根破土,生息繁衍。是这一片亲切厚重的土壤塑造了我们,又是我们的祖先在世代与自然和社会磨合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传承和创新让它走向成熟,带着一代代人的智慧和思考,寄托着一代代人的情感和心灵。
筷子的作用是什么呢?只是一种工具吗?远不止如此,它承载了太多时光,平凡而伟大,倘若我们只是把它看成一种工具,会怎样呢?功利化的理性主义撕破了沉甸甸的文化帘幕,我们轻飘飘的身体和心灵,又安放何处呢?
看过一则意蕴深远的广告词:为什么在这个轻飘飘的时代,我们都需要一个沉甸甸的灵魂?这句话问得太好了,在这个可以轻易收获快乐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越来越难以快乐起来了呢?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有多少人快乐的麻痹自己?又有多少人痛苦的清醒着呢?
我们是需要文化的。我们需要记住许多东西,把这样多的时间和空间,堆在自己心底,才能在风浪来临时不至倾覆,在一无所有时不至绝望。
不过,在看到了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关注和接触外来文化也是必要的。在林林总总200多个民族和国家中,我们要看到彼此最大相似之处——我们都是人类。看着其他民族的文化,我看到了和我同为人类的他们在另一个环境中斗争,生存,追求生命的意义,追求幸福,追求美。这是一幅幅多么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呀,被记录在他们的文化之中。文化的差异,是人类命运的差异。是人类抗争和追求的差异;同为人类,决定了我们必须尊重它们。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21世纪,我们仍然要传承文化,要尊重文化,更要交流文化。余光中曾言。“文化与时间在一个老庭院中厮磨”是“文化存在极为温和的方式”,但我们怎么能为了避免冲突而畏葸不前呢?我们能做的更应该是积极地伸出手,期待在文化与文化的碰撞中擦出更绚烂的火花。
不忘自己血管中的鲜血源自何方,拥有一个沉甸甸的灵魂,睁开眼睛望向世界,好好欣赏欣赏不同的文化。在它们背后隐藏着地球许多不为我们了解的角落:海浪,高原,丛林,戈壁或花海,贫瘠或丰饶,都是一首首对人类的颂歌。
而文化的差异不仅仅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更是人类文化前进的重要动力。
[点评]
此文起笔大气,有条不紊。从文化的缘起写到文化的积淀再写到文化的内涵,逐渐将目光缩小到对一双筷子超乎物质承载文化的思考。由此引发对当代人内心缺乏幸福感的根源的探究,从而证实以文化为心灵捍卫的意义。此文后半部分将视野放至世界文化,号召大家抱着欣赏的眼光寻找全人类共同的财富,相互尊重,共同为文化交融努力奋斗。写到这里,已经是思想较为丰富的了,但文章末尾让人眼前一亮——用了发展的眼光提升了主旨,气势恢宏,可谓豹尾。
审题立意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10月8日凌晨,杭州市余杭区发生一起盗窃案。三名嫌疑人在盗窃得手后,见一名醉酒女子落水,遂将其救起,获警方表扬。10月10日凌晨,三人因盗窃犯罪被之前见过他们的警察抓获。从见义勇为的好人陡然变成了盗窃分子,让人五味杂陈。事件被报道后,各种议论也纷至沓来。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这则材料来自社会真实生活,《今日说法》栏目曾做了专题报道。“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应是考生关注的焦点,也表明了写作属性仍是任务驱动类型作文。这则材料的重点是对三人的行为进行评判,盗窃犯罪与见义勇为,两种行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都发生在这三人身上。一面是法律,一面是道德与人性,当两者产生冲突时,应该怎样理性判断,是本次作文命题的初衷。陟罚臧否,法为准绳。法律神圣不可侵犯,见义勇为精神可嘉,而“将功折罪”有伤法理。
但是,不少同学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立意偏差,未能正确厘清法律与道德、人性的关系,这还是与对材料内涵未能够准确把握有关。当前,不少城市就搭载紧急病人的车辆前往医院时可否闯红灯都出台了明文规定,只要救人情况属实,交管部门会撤销处罚。所以,处理法律与道德人性的关系,关键着眼点还是看两者在第一时间节点是否产生直接的正面冲突。如果冲突是直接而不可避免的,那么法律应该更具有温情和人性,这也是时代进步的表现。而本则写作材料中的盗窃犯罪和救人是两个时间节点发生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首先维护法律的公平和正義了。否则,肆意将功补过,既是践踏法律的尊严,也会造成法治的混乱,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基于以上认识,这则材料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我们可以确定如下参考立意:①法律神圣不可侵犯;②法治社会,人人共建;③见义勇为精神可嘉,但“将功折罪”有伤法理;④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