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的定向”讲评

2019-03-02 02:22王清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9年8期
关键词:品性定向文明

王清

[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和目光的定向一样,人的品性与行为也需要定向,它必须朝着更加文明的地方而去。

[写作指导]

本作文材料改编自当代著名作家毕飞宇先生2018年在“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摘要。面对一个陌生的作文试题,考生要能够找到题目的“要害”,这要害也许是一个词,也许是一句话,它往往是材料的“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考生须以此为解读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借此打开思路,确定写作的角度和内容。本则材料一句话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借“目光的定向”来比照,第二部分过渡到“人的品性与行为”,引出“定向”的对象,第三部分用“必须”强调“朝向更加文明”,指明“定向”的目标。显然第一部分是引子,二、三两部分才是这句话的语意重心之所在,其关键词有:“品性与行为”“需要”“定向”“必须”“更加文明”。具体而言,品性是行为的准绳,它使行为不偏离正道;品性与行为能彼此造就,好的品性能支配好的行为,好的行为能成就好的品性。文明,既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又指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并具有较高文化的状态。也可以分类表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文明的特征是:社会的暴力程度低,社会开放协作程度高,普遍遵守规则契约,人们具有普遍的同情心及人文情怀,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总而言之,文明的进程,就是人类不断摆脱野蛮的进程;文明的最大功用,就是让人活得像一个人。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水平是“综合国力方程”中的一个重要自变量,精神文明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作为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发展的反映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在物质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精神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必然需求。实际写作中提取的五个关键词或短语不需面面俱到,但至少要扣住一种人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或生命品质或生命追求)来写。要能够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文章切口要小。“定向”不能笼而统之,要写出其具体的确认意味,“文明”不能贴标签,需有具体所指并体现更进一层意味。如果只抓住“目光”来写,则视作不切题。

[作文示例]

给文明定向

一考生

王开岭在《精神明亮的人》中写道:“21世纪,森林被杀害,童话被杀害。”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句话不由得让我们深思:我们的品性与行为真的在进化吗?人类当下所追求的文明是否是另一种更残酷的野蛮?

要想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文明是有方向的,人类需要的并非仅仅物质层次和生活水平的文明,更需要追求品性与行为的文明。

在这个时代,人们仿佛生活在“文明”编织的玻璃罩中,多少高楼大厦,多少霓虹闪烁,在酒精与欲望的滋养下。本性的野蛮披着光怪陆离的时尚外衣,疯狂地潜滋暗长,无所不至。高尚的品性下掩藏着畸形的贪念,得体的行为后暗伏着虚伪的俗套。

我们砍伐森林,我们填平湖泊,正如电影《荒野猎人》给人类的警示一样:人类戴着文明的面具毁灭原始的野蛮,但当那自然的树接连倒下,原始的枯骨上是堕落的旗帜,文明的废墟里残钟摇晃,只剩下孤独的人类和他们逝去的幻想。

蒋勋说:“人是不纯粹的人,是光明、阴暗的混合体。”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文明的同时,抛弃了品性与行为的文明,难道不可悲吗?

《善良的扎拉罗》中,品性纯善的扎拉罗被这个“文明”的社会微笑着推入了死亡的深渊,令人遍体生寒,却又为那些真正有一份文明的品格的人而感动。

那么,零落成泥的文明,能否重新开花?人的品性与行为能否重新定向,朝着真正的人类文明正确的轨道迈进?

我相信我们可以,青年画家班克斯在其作品《女孩与气球》高价拍出后,亲自将其摧毁,只因不愿让资本污染了艺术。我想,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人,在这个沉重的时代里,开辟出真正的文明。

不要因为习惯了虚伪的文明而为之辩护,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虫。

让我们撕开狭隘“文明”的华丽外衣,头顶星空,脚踩大地,给人类的品性与行为精准定向,摒弃虚伪的繁荣,回归自然本真,走向简单纯粹,给文明精確定向,获得真正的文明,培养高尚的品性与真诚的行为,如此社会将更加美好。

[点评]

“腹有诗书气自华”,本文洋溢着浓浓的书卷气,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进式结构来谋篇布局,题目准确体现材料核心主旨,让人一目了然,有画龙点睛之效。开头以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引出话题,以两个问句引发读者一起思考,有先声夺人之势。中间主体部分旁征博引,《荒野猎人》、蒋勋、《善良的扎拉罗》、班克斯等材料信手拈来,既做到了材料的陌生化,又能展作者阅读积淀之厚。结尾简短有力,提出自己的主张,巧妙点题,巧显回眸一笑之功。

芝兰幽芳

一考生

古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说,这是因为人的目光具有定向性。抬眼远眺,或能尽览天之广阔、山之高耸、海之无边;萎靡低头,却只能局限于脚边的泥泞之中。

同样的,人的品性与行为也是需要定向的。孔子云:“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因穷困而改节。”君子慎独,不仅仅是一种约束自身的行为。更是一种高洁的人生态度。我们也必须让品性与行为朝着更加文明的地方而去。

那么,如何给自己的品性与行为定向呢?

首先,你需要确立自己的目标,树立远大的志向。纪伯伦曾言:“一个人的意义不在于他的成就,而在于他所企图成就的东西。”目标决定了你的人生轨迹,也决定了你的人生态度。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一生历尽筚路蓝缕,颠沛流离,然而他秉持建设清华的崇高理想,终为清华开创了黄金时代,培育出杨振宁、李政道等优秀人才。陈寅恪“一生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在刘文典口中赢得极高声誉。由此可见,人生目标的确立对一个人未来品性与行为的塑造具有重大影响。

其次,你还得有坚忍无畏的人格,才能将理想付诸实践。否则,成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敦煌女儿”樊锦诗将一生都投入到黑黝黝的洞穴之中,她说:“要是没有敦煌,人家知道我是谁?那不是我的荣誉,是敦煌的荣誉。有一天我死了,历史在这儿。”因此她足以“感动中国”。又如麻雀这种不起眼的鸟类,被人类捕获后竟能不受利诱,不发哀号,绝食至死,称得上是动物界最后的刚烈之士,是因为它能做到坚忍,是因为它有《勇敢的心》中“不自由,毋宁死”的决心。

然而,若是过于浮躁重利,人的品性与行为只会被定向于深不见底的险渊。方仲永少年展现奇才,长大后却“泯然众人”,就是因为他的洋洋自得,过于功利。我们需汲取教训,时刻保持一颗淡泊之心,如那位“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渔夫般坚守初心,远离世之喧嚣所扰。

作为新时期的青年,给我们的品性与行为定向不可谓不重要。我们当怀抱凌云之志,忍受成功路上的艰难坎坷,且不受浮华尘世的利诱,将目光定至远方,从而得以成就大业,在砥砺自我中迈向成功。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诚如《了凡四训》所言,人生如逆旅,唯有致力于自身的臻善,我们方能从森林中散发出属于自己的芝兰幽芳。

[点评]

文章题目新颖,富有意蕴,既象征人的美好的品性,又巧妙暗示作者的立意宏旨。全文层次明晰,开头用类比引出观点,总体上采用层进式结构逐层论证,逻辑缜密;中间则采用并列式结构,条分缕析,用例精当,且能扣住材料进行评析;最后引《了凡四训》作结,再次点题,有豹尾之效。

我的杭州之旅

一考生

仲春,江南的钟声敲响了我的杭州之旅。

杭州是个特别的城市,没有比雷峰塔高很多的楼,一砖一瓦,青黛白墨,让人心安,行走在青石路上,轻风卷起板砖间泥土的芬芳,混着青草味儿,喃喃地在我耳畔絮语。和父亲来到一家茶庄,庄子里都是木质的用具,沁人心腑的木香掺和着茶叶的微涩,袅袅婷婷。女主人是一个温婉的人,一颦一笑都带着江南女子的适度得体。拉开窗帘,品着龙井,眺望远处,扎着绣花辫的姑娘互相问好,青石桥上人来人往,街边摇动的风铃,身着缁衣的老妇人沿着道儿细扫尘埃,青石的小路弯弯。

就在这时,一群小伙进了茶庄,他们身裹深色衣裳,走向墙角一隅,安坐,其中一个长得五大三粗的小伙静静地掐灭了手中的烟。他们脱下了似乎带着世外风尘的外套,安静得像个昏睡的孩子,透过木窗,探望着这个安静的文明的美好的世界。不置可否,伴着龙井的清香,我的心禁不住有一股芬芳涌动。

也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士,杭州的人儿仍有他们自己的定向,即使披着深色衣裳在外漂泊游荡,为生活奔波,但他们不会忘记本心的美好,不会忘记对文明的向往,不会忘记在一处茶庄,脱下风尘,掐灭烟火。

女主人静静地为他们沏茶,温婉的侧脸在茶雾中愈加柔和。我知道,这是一个摒弃杂念,坚持追求纯粹文明的人,才会出现历经风霜却湿润明亮。杭州的事,杭州的人都像在定向地做着一件事,任凭世俗的矮化,固执地却又坚定地追求着本味自然,追求着他们心中的春天及桃源。

遥想曾经游历过的记忆中苏州周庄的高楼大厦,在这片没有高楼阻挡、氤氲着人间烟火、四月春天的杭州,显得格外渺小与可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两处本是人间芳菲,人间久色,但一个坚持自己的方向,不忘其純粹明媚的春天,在这四月依旧赏得燕子花开一树树的呢喃,而另一个却在世俗的喧嚣中忘却了自己最初的模样,一味地追求利益,给我的印象再也不是桃红柳绿的盎然,而只剩下游客的拥挤嬉笑喧闹。多么可悲,他们迷失了方向,任由高楼大厦将自己困居在那一方逼仄天地,文明的绿意,心中的桃源成为他们或许永远也触碰不到的远方。

“丁零零”,风铃在响,我呷一口茶,离开茶庄。美的杭州,美的人心,美的定向,烟雨迷蒙,沁人的绿意在我心中延伸。

[点评]

本文作者通过自己的一次杭州之旅来书写所见所感,视角独特。以茶庄为观察点,通过作者眼中所见景物及各色人等的行为,以及遥想苏州之旅的记忆,在比照中表达自己对现代文明定向的独到感悟。全文舒缓的情节与优雅的文明妙合无痕,结尾“沁人的绿意在我心中延伸”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极富张力。

东方既白

一考生

窗雨朝烟,明月曾记春光。烟云悠悠,流水淙淙,在翠绿的江南屹立着一座古城,历经几度风雨,千载春秋,它依然在那里,风流可爱。古城正因为有发展的定向才能在历史的演进中朝着更加文明的方向走去,古城中的人亦如是。

如水良辰,春光如练,在桃花渐暖年岁闲的季节走进一座城,怀揣着对古老的敬畏和对历史文明的敬意。

然而,车、马在这座城中都变得快了起来。商业文明的繁荣将“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历史文明湮没。想要许下眉目成书的诺言,却没能邂逅到那一场一见如故。

当年,是谁动人的笛声穿过低矮的花墙,传到了多情人的耳中?而今,喧闹的商品宣传声,手机快速拍照声,抱怨声充盈双耳,掩盖了半城的柳色。

当年,是谁倚门回首,将青梅嗅透,等月上梢头,共约黄昏后?而今,古城中的人儿醉心于虚拟的世界,与旁人多说一句也不愿意,古城中的花径兀自飘零。鲜有人再持一杯清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残砖乱瓦构筑的几间小屋,沿河水畔林林总总的雕花窗……原来,古城所适应的现代文明竟是这样?

春江花月夜里,风很温柔也很念旧,我迷惘地走在长满青苔的青石板路上,倏忽听得风中飘来的几句吴侬软语。

那是斑驳码头上的戏台,台上唱戏挂着珠帘,那优怜丹唇微启,水袖一抛便惊起了流年。

我驻足于此,浮躁的内心竟安静下来,仿佛置身前世,画堂西畔反弹琵琶,海棠花下,明月千里……

或许,是因为坐在这里的人们都放下了手机,欣赏台上的表演,或许是LED屏幕和古色倾城亦生香的戏台相得益彰,或许是精美的宫灯在现代科技下更加美轮美奂,我被撼动了,被古城的沧桑所撼动,被此处的文明所撼动。

历史总是向更加文明的方向发展,而在历史中的我们亦然,倾听、安静、尊重、虔诚,我们需要留给古人也需留给自己,为了迎接那荷露坠、翠烟轻、拔刺游鱼几个,惊得东方既白而变得愈加文明。

[点评]

这是一篇清新优美典雅别致的散文,作者以古城为情感抒发的载体,虚实相生,通过描述眼前实景与定格在文学长河中的美丽记忆,在古今对比中巧妙表达作者对传统文明的敬意,读者随着作者寻觅文明的足迹及遐想一路心有戚戚。结尾以景驭情,画面灵动,引人遐想,极富感染力。

猜你喜欢
品性定向文明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中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大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定向凝固Ni—Si原位自生复合材料的发展研究
定向凝固Ni—Si原位自生复合材料的发展研究
对不文明说“不”
品德教学须关注品性、悟性、灵性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