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健
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审题的偏误会让我们考场的作文得分很不理想。不少同学会问我,材料作文有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像图书市场上所谓的写作“万能模板”?
一、“万能”肯定无
客观地说,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难找到一把“万能钥匙”。
其一,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是为写作提供思考的触发点,也是给写作划定了一个不完全开放甚至相对封闭的思考“空间”。说是“触发点”,因为作文的主旨论点立意必须要从材料中来,或者讨论的话题是从材料引发的。说是相对封闭的思考空间,那是因为所有材料作文都有限定,多会强调“在材料允许的范围内”思考与写作。
而作为材料作文的“材料”,在行文上没有什么统一的要求,可叙事,可抒怀,可议论;来源也较丰富,可以是事件概述,也可以是名人名言。内容、语体、风格等等往往各不相同,所以就很难有统一的形式,当然也就没有办法弄出一把“万能钥匙”来。
其二,从写作的实践来看,我们所熟知的作文材料,多是不同级别的考试中已经用过的。而我们所要应对的,又是下一次尚未到来的考试。对已有材料的分析、归纳,如果真的能形成某种秘诀的话,是不是一定能解未来某次试卷中作文的材料?事后诸葛亮预测未来题型的特点,准不准?有没有用?谁也不敢说。且从历年高考的事实来看,很难存在某一恒久不变的材料作文体式。
其三,高考的作文题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更有什么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等等不同名号。即使材料作文,因材料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特征。我们来看一下2018年11月南京市四所直属高中高三的期中作文题。
南师附中: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不结果的树是没人去摇的,只有果实累累的树才有人用石子去打。——阿拉伯名言
金陵中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著名诗人汪国真说:“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因此,人们总想到远方去旅行。远方对我们的诱惑不仅仅是风光美景和人文历史,更多的是一种梦幻,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看不见的灵魂里涌动的向往。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南京一中: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自然界的万物中蕴藏着惊人的道理。(亚里士多德)
只有按照自然所启示的经验来生活。(叔本华)
大自然从来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卢梭)
中华中学: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错过,即“有所失”,虽然令人遗憾,但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值得品味。
人生如奔跑的列车,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非紧要,关键是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但却把握住了其中最美好的。”
四则材料作文题,材料各具特色,审题上也各有讲究,各有侧重。南师附中的材料只引了一句名言,强调成熟成功之后可能面对的挑战与困难;金陵中学以诗人的话为引子,谈远方的意义;南京一中的材料引用了三则相关名言,引发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中华中学的说理材料,谈的是对人生中“错过”的认识与思考。我们很难用一种方法来审这四则材料,更不要说放之四海而皆准了。
二、方法可以有
当然,我们也知道,材料的审题是有规则可循的。这里的规则,主要是审题上的一些基本阅读推导过程与思考辨析的规范。从这点上说,材料作文的审题是有方法的。我们以下面这则材料作文题为例,谈谈审题的基本方法。
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园林工人经常修剪道路两旁的梧桐树,每截去一段树枝,树干上就会留下一个“疤痕”。被修剪的高大梧桐树枝干上,已留有无数大小不一的“疤痕”。有人认为,最好的做法是让它们自然生长,减少干扰。园林工人说,要让它们粗壮高大,绿荫如盖,必须修剪截枝,减少树干分杈。
一是提炼材料的内涵,即我们常说的核心主旨。审题中的错误,很多情况下是核心主旨提炼错误。有个简单的方法,叫“一句话转述”。我们来设置个情境:
你进考场考了试,我没看到试卷;考完后你出来,给我讲一下作文题。你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作文材料是什么内容,让我听明白考的是什么。这就是“一句话转述”。
上述例题中的材料,我们来概括一下:
对于路边梧桐树是否要修剪这一问题,有人不赞成园林工人的做法。
“一句话转述”可以准确地抓住材料的核心主旨,很有效。
二是分析材料的层次,就是对材料的结构层次进行分析。
例题中的材料明显分两层。第一层谈的是现状:路边被修剪的梧桐长得高大,但枝干上有很多“伤疤”。第二层展示了对这一现状的两种不同认识:有人认为让梧桐自然生长更好,园林工人认为只有修剪之后梧桐才能长高。
“一句话转述”是为了让我们对材料有全面的认知,不至于偏了。赞成“有的人”,或者赞成园林工人,矛盾集中在梧桐树是否修剪这一问题。我们作文的审题立意也就找准了。
对材料的结构层次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审题立意。“有的人”与园林工人是两种不同的认识,需要我们选择赞成哪一方。当然,也可以站在更高的层次俯视这两个角度。
三、思路如何开
材料作文的审题,有别于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理解,是从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中理出线索,分析概括出答案,是一个归纳的过程。
材料作文的审题,是要从一段十几个字至多百字以内的文字中,读懂内容,读出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材料隐含或者喻指或者明示的观点、态度,从而梳理出自己对材料的理性认知,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作文来。这是一个先提炼再演绎的过程。
对于上述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我们来作个推演。
最簡单的立意,或赞成园林工人反对“有的人”,或赞成“有的人”反对园林工人,即在是否修剪上作一个选择。当然,材料是种譬喻的说法。谈的是树,但另有所指。很明显,是以树喻人。很多同学的审题立意只到这个层面:人的成长过程,是要有“疤痕”好,还是自然生长的好?
不过,我们再仔细阅读材料,会发现一个细节。园林工人与“有的人”的不同意见并不在一个层面上。有的人反对修剪,是希望树木能够“自然生长,减少干扰”;而园林工人修剪的目的不仅仅是生长,更是希望其长得“粗壮高大,绿荫如盖”。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这里,就有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了:修剪是为了长得高大,长得绿荫如盖。
第一,高大是不是树木生长优劣的标准?
第二,长得高大,绿荫如盖,是不是让树木从中获益,还是人类?
第三,道路两旁的树木是不是生长最佳状态的代表?那原始森林呢?
第四,道路两旁的树木可以不修剪吗?
我们可以顺着这样的思路继续思考,你就会发现,原来有这么大的思考空间。勤于设问,善于反思,多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场,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我们都知道审题要打开思路,如何打开?如何正确地打开?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审题立意中不断实践,大胆探索,才能有所悟,有所得。
最后,思路打开了,立意还要回来:回到材料,回到问题本身。不然就会偏题跑题。
下面的两篇例文,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立意的。《痛之约束》强调的是约束与规范的必要性,有理有据,结论水到渠成;《不羁的灵魂万里挑一》则是从反对修剪立意,强调个性发展,否定趋同性教育,发人深思,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