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东西向的长江和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纵横相交,这个交点就是镇江。作为长江下游的重镇,扼山镇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作为太湖流域重要的通航口岸,是连接江南江北的枢纽之城,这座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
西津渡
在镇江城西云台山的北麓,依山而建顺阶而上的古街,就是著名的西津渡古街。顾名思义,这里曾经是一条古渡口,紧邻长江,历朝历代有太多的文人墨客在此停留、候船、抚古思今,因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千年前从此处渡船而过就是瓜州古渡,“京口瓜州一水间”,镇江与扬州,一水之隔,一南一北,全靠着这条河连接两岸。从这里转运的长江、太湖流域的丰厚物产以及东南沿海的物资不计其数,可想当年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舳舻千里漕运繁忙的繁华景象,只是后来由于长江下游泥沙淤积严重,江岸逐渐北移,以至于现在看到的西津古渡离长江江岸已有300多米距离。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得西津渡作为渡口的功能逐渐削弱和淡化,取而代之的则是这片土地上曾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遗迹,一点一滴被岁月沉淀最终凝结成现在有着厚重人文气息的西津渡古街,繁华的市井小巷,朱红色的砖木二层小楼,街边的糕点铺,似曾相识吧,相信不止一次出现在电影或是动画里,浓浓的中国风元素,券门相隔,一步一个故事,一街看尽千年。这里民居建筑多为明清风格,但位于街中部的昭关石塔则为元代古建筑,建于石柱支撑的台座之上,塔下可通行人,经考证是我国唯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
镇江博物馆
与西津渡古街比邻而居的镇江博物馆也是非常引人的建筑,原为英国领事馆旧址。依山而建的小洋楼错落有致,锈红色的拱门整齐排布,俨然是近代中国的味道。在镇江,从三国、唐宋元明清再到近代,历史的变迁,你都能找到它们的痕迹,讲述属于它们那个时代的故事。
京口三山
镇江市西北部的金山,因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远远望去,平静开阔的江面上升起一座隽秀的小山,山顶一座宝塔高耸入天。它和我想象中的一样,有着江南的秀丽和婉约。古时的金山全都在江中,只是后来泥沙淤积,现在已经与江岸连成一片。沈括的“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南江北镜里天”,就描述了当年金山独立水中,好似江心一朵芙蓉的景貌。山上的金山寺规模宏大,庙宇依山而建,亭台相连,从山麓到山顶拾级而上,殿台楼阁也层层而上,寺在山上,山在寺中,形成“寺裹山”的奇特风貌。整个庞大的寺庙建筑群宏伟壮丽,金碧辉煌,是极负盛名的宝刹。位于金山西北峰耸入云间的宝塔叫慈寿塔,为砖木结构,八面七级,内有木梯可登塔顶。
东北方向的焦山,四面环水,乘船才可到达,山上林木葱茏,草木苍翠,独立江心,宛若碧玉浮江。据说此山原名樵山,因名士焦光曾于此隐居而得名焦山。相传东汉末年汉献帝闻焦光高名三下诏书请其出山做官,但都遭其婉拒,现今位于焦山西麓的三诏洞即为纪念焦公而修建,洞内塑有焦公像,素衣草鞋,手执书卷,仪态大方。另外焦山文物古迹甚多,尤其是书法碑刻享誉中外,其中不乏珍贵的名家墨宝,在定慧寺西边的邻水石壁上就有长150米的摩崖石刻,现存石刻80余方,吸引着众多书法爱好者,因此也称其为“书法之山”。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里的北固楼就建在京口北固山上。相信很多人对北固山的了解都源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登北固山遥想当年的金戈铁马、烽火连天,觅帝王遗踪,感怀时势造英雄。北固山确实跟这样的诗词意境很般配,虽然山高只有55米,但因为临江而立,地势险峻,则更具有居高临下、俯瞰滔滔江水之势。
地灵人杰
作为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镇江这座城市本身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同时也孕育了许多的大家巨擘和传奇故事。爱读三国的朋友肯定知道“甘露寺刘备招亲”,这里的甘露寺就在北固山的北峰之巅,飞阁翘角,若凌空之势,是为北固山的镇山之寺。
金山寺的法海禅师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不過与白娘子的故事截然不同的是,据说法海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尊父意立志学佛笃信佛教,并于镇江金山开山种田苦修,历尽艰难创建了金山寺,所以历史上的法海禅师实则是一位有卓越建树、受民众敬仰的得道高僧。
位于镇江市区的梦溪园巷,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晚年隐居的地方,他在此处完成了科学巨著《梦溪笔谈》。现代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称誉《梦溪笔谈》为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这坐标的诞生地就是镇江。据沈括《自志》里记载,说自己大概三十岁时曾经梦见一处山明水净、草木茵茵、花团锦簇如神仙住所般的胜境,之后还多次梦到过同样的景致,十几年后沈括被贬宣州,遇一道士向其盛赞京口景致之妙,“谓京口山水之胜,邑之人有圃求售者”,于是便花三十万买下了这处院子,但一直没有去看过。直到1086年途经润州之时,才惊喜地发现自己所置的园子竟然跟梦里所到之处一模一样,于是取名“梦溪”,并请人修葺筑屋。1088年沈括举家从浔阳迁至京口,在此寄情山水,将自己生平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记录、整理,著书立说,度过了自己最后的八年。
历史上江淮地区战争频繁,西晋永嘉之乱、晚唐五代十国、北宋靖康之难、清末鸦片战争……镇江也难逃烽火硝烟和战争带来的苦难。韩世忠梁红玉夫妻齐心击退金军,副都统海龄抵御外寇全家殉国,多少镇江百姓殊死抵抗保卫家乡,誓与镇江共存亡,顽强抗击内辱外患,这是这座城市从古就有的基因。虽然地处长江以南,但镇江人民似乎更有北方人的豪爽,由于地处吴淮方言的交界地带,镇江话与毗邻的丹阳迥异,而与长江北岸的扬州非常相近,少了些吴侬软语的轻柔,颇有北音,刚柔相济。而且镇江人喜爱京剧,不怎么听评弹,可能跟许多人家祖上都是衣冠南渡从江北迁来有关。
无论古代还是近代,开放,一直是镇江的城市标签。今天的镇江,也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守传统之魂,兼容并蓄,筑梦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