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永 韩建勇 周广林 王骏飞
[摘 要] 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和產学研合作教育的角度,阐述了“3+1”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生、发展和内涵。立足于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针对国内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发展状况,从推进“3+1”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健康发展和充分发挥优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方面,论述了“3+1”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研究内容和需要解决好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3+1”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研究内容;关键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1-0012-02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种模式中,人们已普遍采用了“3+1”人才培养模式,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很大的提升教学质量的空间,即仍然存在诸多的需要进一步优化的重点问题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深层次难点问题。这些重点与难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对进一步提升“3+1”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培养出的人才更能符合思想政治觉悟高、实践能力强、具有一高一强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加快黑龙江科技大学“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起步和健康发展发挥具有重要指导的作用。其次,对外校也有参考价值,另外,从教育科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上看,对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合作、学以致用等教育理论问题,会加深人们的理解。
一 “3+1”模式的内涵
“3+1”模式可以看作是在国际上倡导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流行的“普及”版本,因为两者在模式架构上有很多相似之处。“3+1”模式改革在我国始于上个世纪末,在1998年河海大学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学院江冰等人开始对“3+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呈发展趋势。在国内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高校中,特别是一些独立学院,此模式的应用比较普遍。值得注意的是,在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诸多重点院校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中,也较多地采用了学校加用人单位相结合的类似“3+1”人才培养模式。“3+1”模式是借助于企业的资源与学校深度合作办学,让企业参与培养学生,在四年制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前三年主要在校内以学校教师为主导,讲授理论课程和基础的实践课程,第四年在企业集中实践,主要是利用企业的设备工具、场地、技术人员、工作岗位等教育教学资源进行生产实践技术活动,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顶岗实训工作完成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教学活动。从专业上讲,“3+1”模式更适用于企业容易提供准工作人员工作岗位的专业,如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
“3+1”模式也是应用有关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成果。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家教育合作委员会、加拿大教育协会、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等相关机构,都针对高等教育分别提出合作教育的内容,其核心思想是把学生的课堂学习与有收入的、有计划的和有指导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并且这种实际工作经历是与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相联系的。我国引进此教育模式时译为“产学合作”教育,后来为了使这一概念与我国的教育、科研、生产劳动三结合的提法相一致,定名为“产学研合作”教育。而“3+1”模式正是我国高校在21世纪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二 “3+1”模式的研究内容
从黑龙江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中,可以看出“3+1”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多优势。如可以深入推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向学以致用的方向进一步转变,可以充分利用校外企业的教育资源,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实践训练,可以克服当前传统模式中用参观方式替代顶岗实习,用“纸上谈兵”应对毕业设计的弊病,还可以实现“直通车”式,在实习单位直接就业。
为了使“3+1”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健康和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优势,需要对产生优势的关键要素、应具备的条件、实施该模式存在的风险和教学质量提高保障措施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无论从哪个角度和对哪个方面进行研究,都要做好以下的具体研究工作。
第一,广泛收集校内外有关“3+1”模式的信息和文档。首先,明确调研和跟踪考察的重点对象,包括已经实施“3+1”模式成功的专业(如黑龙江科技大学的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技术、城市规划、市场营销专业以及数控加工实验班)和已在省教育厅立项的但遇到困难尚未实施的专业(如黑龙江科技大学的采矿工程专业)。其次,了解的主要问题是:“3+1”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特点,前“3”理论课设置,是否满足培养目标的总体需要和个体特性发展需要,能否满足学生考研的需要,专业课内容和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能否和后“1”顺利对接,两阶段中间的接轨采取了哪些必要的措施,学校里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到位情况,适应“3+1”模式的需要,教学内容改革情况。后一年,学生分散到企业工作以后,学校是如何对学生在教学上进行指导和质量监控的,首先是了解学生人身安全保障(包括办理学生的人身平安保险),第二,企业提供给学生的工作岗位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中规定的培养方向和就业岗位,学校教师起主导作用,和企业教师结合,编写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大纲、指导书等,检查学生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开题、中期、末期检查,组织答辩验收、结业等情况。学生的收获和满意度:了解学生在企业完成实际工作的难易和饱满程度,达到的工作水平,工作和学习的努力程度,自己总结的工作体会和收获,对“3+1”模式的满意程度。现场对学生工作质量的评价、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的比例、学生获得酬金和直接就业的情况、学生的实习报告和毕业设计样本。与合作企业的合作深度情况,包括了解企业的需求是什么,学校能满足多少。企业接待学生的困难是什么,能否解决,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含对教育培训的管理),能提供的顶岗岗位数量和质量,企业的技术文档为学生开放使用的程度,企业能配备的指导力量,企业希望学校在产学研合作上能获得哪些支持,企业的培训收费问题,政府在政策上能给企业什么优惠。重点了解学生在企业一年中,在校企联合培养中遇到的困难(包括来自学生、学校、企业各方面原因造成的),可能影响教学质量下滑的各种风险,如何采取防范措施。
第二,对了解和掌握的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归纳分析,提出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供学校领导层参考和使用。调研报告应回答前述5个方面的问题。
第三,汇集优秀的“3+1”模式使用的教学文件、规章制度、教材、学生学习的成果和作品等,提供经验交流、相互学习借鉴:“3+1”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联合培养的协议书、理论和实践两阶段接轨的教材、学生分散实践的教学质量指导和监控办法、企业对来厂的准工作学生的工作指导、业绩考核办法和学生日常管理办法、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优秀实习报告、毕业论文和实物作品等。
第四,继续跟踪学校对“3+1”模式的改革发展情况,包括应用“3+1”模式的专业拓宽和已实施“3+1”模式的优化,总结取得的收获和存在的不足,持续改进,形成闭环反馈的良性循环。
三 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3+1”模式在實施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要对主要问题和关键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加强指导,防范影响教学质量不到位的各种风险。根据“3+1”模式的实践过程可以看出,解决好下列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能充分发挥该模式对培养人才的优势。
以深入贯彻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教学原则为准则,进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包括如何构建核心课程体系的研究。为保证在第四学年学生去校外企业进行顶岗的工作质量,在前三年校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优化为顶岗工作所需的职业实训前置课的研究。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总结编写符合“3+1”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教材的经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总结有效的培养方式。加强对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所需“条件”的研究,创造为企业有利的条件,规避在校外实习的风险,寻求接纳学生实习的合作企业。加强对学生在企业一年实习的教学质量指导与监控的研究,采取措施,防止“放羊”,或者企业把学生当作简单劳动力使用。
参考文献:
[1]江冰,吴如漪,等.“3+1”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2(3).
[2]王本永,周广林,等.浅谈“3+1”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条件和风险防范[J].中国电力教育,2014(10).
[3]王本永,齐伟军,赵艳秋.试论高校分散实习的教学质量指导与监控[J].中国电力教育,2013(5).
(责任编辑:王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