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民生观的主要内涵与时代价值

2019-03-01 06:59郭培培曹海霞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习近平

郭培培 曹海霞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针对民生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路、新论断,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民生观体系。习近平的民生观根植于深厚的历史经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刻的时代变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智慧的最新成果,为新时代更准确地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习近平;民生观;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19)01-0005-06

民生问题是涉及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体现了人类自身全面发展进程中的状态。民生观则是人们在认识民生问题与思考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中所展现的基本想法与根本理念。可以说,民生观伴随着民生问题的演变而不断显现,又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围绕民生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民生观。全面梳理习近平关于民生方面的重要论述,认真挖掘、领会其民生理念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对做好新时期民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民生观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基础

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都不是凭空而来,必然是在已有实践资源和思想资源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与拓展。习近平民生观的形成正是源于对中国传统民本观念的有益借鉴、对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对人民生活现状的真切感悟。

(一)中国古代民本观念为习近平民生观的形成提供了有益借鉴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创造出了源遠流长的优秀中华文化。习近平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应当在继承中发展。为此,他特别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反复强调:“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1]”。中国古代文献典籍提出的“民之质矣,日用饮食”[2](P300);当政者要勤修善政、专力农事,做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3](P187);“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百姓心为心”等诸多主张,都是古代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尽管古代统治阶级和知识阶层对于民生问题的理念与实践多是基于统治者的道德责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但其中所表现出的敬民、保民、富民、惠民、安民的思想仍具有超越时代的恒久价值。习近平认为,中国古代民本观念中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对我们做好今天的民生工作有很大启发。他反复强调,对待诸如“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4],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5]。为此,习近平在其从政过程中,主动吸收借鉴了古代解决民生问题的有益思想和方法,例如,早在地方工作时,他就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百姓之中了解和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把“去民之患”当作“如除腹心之疾”,并要求本地区干部常怀“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6](P26)的胸怀,以关心百姓疾苦的古代名臣为榜样,以传统民本观念为借鉴,用“绣花”功夫做实、抓准,完成好每一项民生工作,让民生无小事的承诺落到实处。

(二)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为习近平民生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自青年时期就喜爱阅读并深入研究诸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等经典书籍及篇目。他深谙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我们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的武器,特别是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武器”[7](P156)。马克思主义是在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理论,始终把解决全人类的生存生活与发展问题作为思想和行动指南。因此,马克思主义包含着大量的民生理论,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关注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发现,产业工人经常处于十分悲惨的物质生活境地,基本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为此,他们认为,必须想方设法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者发扬者,列宁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实践中也十分关注普通群众的生活。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列宁就向彼得格勒工人明确表示,“在一个自称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中,当几十万以至几百万人忍饥挨饿(在彼得格勒,在非农业省份,在莫斯科)”[8](P335)是不正常的现象。为了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要,他要求收集余粮,实行国家粮食垄断,使全体公民都能够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第二,注重人的基本权益的公平享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基本权益的保障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表现。当人们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理应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各项成果,包括分配公平和基本公共福利的享有。例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研究如何对社会总产品进行分配时提出,要留足“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9](P302)的公共投入。不难发现,这些社会投入涵盖了当今社会涉及的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建设领域的很多内容。第三,注重人的自由且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物质生活和基本保障高度发达的前提下,人们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要,全面而自由地贡献自己的智力和体力,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最高理想状态。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的大量民生思想成为习近平民生观的理论来源。在实际工作中,他身体力行用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大力解决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也正因为如此,习近平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汲取了丰富的民生思想,用以“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为其民生观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长期的基层工作实践为习近平民生观的形成创造了现实条件

出生在红色革命家庭的习近平自幼便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中,接受了最初的革命教育,萌发了为民情怀。习近平在给父亲的一封信中写道:“您像一头老黄牛,为中国人民默默地耕耘着。这也激励着我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10](P668-669)。”正是这种“红色血脉”的传承奠定了习近平的为民信仰。1969年,还不满16岁的习近平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中前往陕北地区农村插队,一待就是7年。七年的农村生活,不仅使他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更让他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的信念。在梁家河期间,习近平亲自带领村民修建吃水井、沼气池、淤地坝,办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11](P194)等,做了不少解決老百姓实际生活需求的民生实事。离开陕北之后,在每个工作岗位上,习近平想得、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如何让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改善。他以实际行动深入基层了解民众疾苦,积极帮助百姓摆脱贫困,发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群众办实事”成为其工作哲学和民生观的实践源泉。党的十八大后,基于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对民生改善的热切期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在前进中不断探索解决之道,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切实有效的民生观体系。

二、习近平民生观的主要内涵

习近平民生观内涵丰富,涉及就业、教育、医疗健康、收入分配、扶贫、社会保障、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其核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其目标是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概括而言,习近平民生观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维度:

(一)从政治角度看,民生问题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关键问题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把坚持“人民立场”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以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的。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各级领导机构都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头等大事。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是和人民群众呼吸相通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根据当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进一步深化了民生问题与人民主体地位的关系。他指出,“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12](P40)。习近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民生思想自觉融入到“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关于发展问题的理念之中。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依靠的主体只能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更应当是发展成果的受益者。习近平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点,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党执政的目标,让人民群众能够在党的领导下共享实惠。中国共产党要真正做到“以百姓心为心”,就要把百姓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切身体会民心所向、民生疾苦,“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12](P103)。不断改善民生问题,既能使我们党得到群众的全力拥护,又能彰显我们党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坚定遵循。总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民生观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大力改善民生则是贯彻这一根本政治立场的关键所在。

(二)从经济角度看,改善民生是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标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中高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生活状态大幅改善。但是,民生领域的改善速度长期低于GDP增速,突出表现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进而导致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面临不少现实困境。针对这一重大现实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认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相互影响,着力在发展中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经济发展是建设民生的物质基础和本质要求,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13]。以此为前提,发展经济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民生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方向。习近平指出,“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可以增进社会消费预期,有利于扩大内需,抓民生也是抓发展”[12](P361-362)。

由此可见,习近平民生观的实质,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把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上升到相互影响、互为条件的关系。从社会发展目标来看,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越性就在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民生改善不断实现的过程,是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幸福感不断满足的过程。不难理解,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是良性互动的关系。有了经济高质量的发展,改善民生就有了更加坚实雄厚的物质基础。民生的不断保障和改善,既能够振奋社会信心,带来消费需求的升级,又能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空间,提供充满活力的人才资源和消费渠道。可见,用民生改善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尺,体现了习近平民生观中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辩证关系,应在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发展。一要抓住经济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相切合的重点领域,各个击破。这就要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发展那些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领域,让财政等公共资金的投入配置向民生领域倾斜,从而“不断打通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路子”[12](P362)。具体而言,就是“要突出重点,针对群众最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脱贫等问题发力”[12](P363),不能毫无目标、漫无目的地不顾人民群众的期盼对民生工作“一刀切”。只有把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有限财政资源集中到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领域,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二要深刻认识民生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改善民生涉及的范围极其宽泛、复杂,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坚持改善民生的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避免为急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透支社会财富导致发展陷入不可持续的境地。“既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保障民生力度,也不要脱离财力作难以兑现的承诺”[12](P80),总之,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抓好民生工作。从经济层面而言,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则是衡量经济发展是否产生实效的重要手段。

(三)从社会角度看,改善民生是稳定社会大局、加强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民生问题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民生问题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两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改善民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条件,社会稳定和谐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经济越是发展,越要关注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面临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不断凸显,尤其是国内外有关中国经济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声音不时响起,威胁着我国社会稳定的大局。针对此种情形,习近平认为,“我们有信心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以及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14],进而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显然,习近平把能否顺利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这种理念既顺应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为破解民生问题与社会稳定问题提供了契机。

为此,习近平要求全党和各级政府必须从全局出发,拓展民生工作思路,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一是创新制度安排,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首先从制度上维护人民群众平等参与社会发展、享有发展成果的权益。例如,习近平大力提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15](P72),为人民群众表达合理诉求开辟途径;采取宏观手段对社会收入的初次分配、再次分配进行调节和规范分配秩序,努力缩小社会各阶段的收入分配差距,保持发展成果能够最大程度惠及人民群众;对待就业、医疗等民生问题出台详细的政策,确保公共资源能够被人民群众依法享有。二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工程,对于解决民生问题至关重要。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但是,必须承认,社会保障程度在不同地区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面对此种现实,习近平明确提出了保障民生的“兜底理念”,强调“要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履行好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的兜底责任”[12](P362-363)。按照这个思路,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民生的兜底措施,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切实享受国家政策带来的红利,例如,对于困难家庭的学龄人员实行补贴,建立贫困档案,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兜底理念”体现了习近平民生观的人民性,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客观要求,是对新时代民生建设的科学研判,为稳定民心、促进社会稳定提供了保障。

三、习近平民生观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民生观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将改善民生理念有机融入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特色鲜明。习近平关于民生问题所阐述的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以及进行的新实践,具有十分突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豐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人的发展问题是人类历史上永恒存在的话题,是衡量一个社会制度优劣和个体是否幸福的重要尺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深入研究当时社会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和主要表现,并为其指明了光明前景。如何实现人的最大程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给出了宏观设想,却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土壤。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则为人的发展问题提供了既科学的理论指导又与时俱进的完善创新。习近平民生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的前提下,又依据中国具体国情对其进行了理论拓展,用实际行动回答了“为什么人的问题”以及“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

例如,在人的劳动能力不断提高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过程是一种异化劳动,并不能使劳动者感到幸福和满足。同时,他们又指出劳动者自身的素质和作用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改善自身所处环境至关重要。因而,习近平明确提出努力让社会主义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为他们创造公平安定的工作环境,并强调切实依法保障各类职工的基本权益,及时处理劳动关系矛盾纠纷,让劳动者心情愉悦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这种理念突出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又坚持了主动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改进生产技术、资源有效利用的统一。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生命权是第一位的。为此,习近平把事关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问题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2](P370),而公共安全则是最基本的民生。可以说,习近平民生观中所体现的“为什么人的问题”“如何更好更全面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发展问题”,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二)为新时代更准确地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已经处在世界前列,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文化需要已经实现初步满足。但伴随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高层次的变化。例如,对于教育这样事关民生的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不仅仅是能不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更在于能不能够得到更加公平、高质量的教育环境和机会。同样,民生领域的其他方面也面临此种问题。基于此,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倒逼民生领域要有新的作为。习近平民生观用宏观的视角和清晰的思路准确把握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创造性地把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基本方略之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既要坚持发展,做大“蛋糕”,也要处理好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分好“蛋糕”。为此,习近平坚持问题导向,为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了总部署。习近平认为,改善民生的重点在于解决人民群众“利”和“忧”的问题。利益和需求方面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让社会矛盾消除在萌芽之中,最大限度服务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民生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继续在公民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养老、住房等问题上做精细化的工作。这些工作任务的优化实现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个体发展的需求,促使全社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工作。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民生建设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要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创新。习近平民生观所明确的工作目标、工作方针、重点任务、方式方法等为新时代更好地开展民生建设,凝聚人心,处理社会主要矛盾,消解社会矛盾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 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01).

[2] 程俊英,译注.诗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 葛平,译注.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 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9-25(02).

[5]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凝魂聚气强基 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01).

[6]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7]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8] 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习仲勋革命生涯[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文史 出版社,2005.

[11] 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1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 版社,2017.

[13] 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 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3-7.

[14] 钱彤.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 事会代表对话会[N].人民日报,2014-11-11(01).

[15] 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