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功
(辽宁大学轻型产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我国的水泥工业起点较低,是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发展而来,因此立窑小工厂数量居多,而这类“小作坊”,大都没有完备的环保设施,硬件不达标,所以污染物排放量占据全国总量的70%以上,每年向大气排放的烟灰粉尘等在1300万吨以上,是工业粉尘污染的主要排放源。我国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整治环保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始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水泥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很快,水泥行业就开始了产能过剩的局面,在整个市场上供过于求,而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5年,我国水泥总产量约35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近60%,而国内需求量仅在24亿吨左右,我国32.5低标号水泥仍然有60%左右[1],占据着市场的半壁江山,而这种低标号水泥已经被社会的进步淘汰了。过高的市场饱和度,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所以很多工厂都开始走“节流”的路线,大多数厂商在环保这一项上,毫无作为。
近年来,国家对于大气防治越来越重视,相继发布了防治条例和整改措施,我国水泥工业的整体水平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上千家小企业依然在夹缝中利用低成本来维持生产和利益。技术落后,环保不达标,不仅是水泥工业中的害群之马,也影响了与之相关的其它行业。根据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不合格的产品总要被淘汰,低标准的小工厂,也将逐渐消失。
水泥工业中,对大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烟灰粉尘,以及部分氮氧化物、氟化物、二嗯英和呋喃等有害气体,所以在治理问题上,需以此为重点,研究具体的可行性方案。防治整改措施包括以下建议:
(1)依法兼并、取缔小工厂近年来,水泥工业的生产方式不断更新,从最开始的立窑,到回转窑,再到现在的新型干法水泥窑,每一次的更新换代,都如同一场革命,把落后的东西淘汰掉。所以首先,应该依法取缔没有环保设备,基础落后的小工厂,并合理兼并部分生产厂家。使得环保达标,产品优秀的厂家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为建筑等相关行业打下基础,保留先进的生产方式,减少不达标排放,这是最根本的手段。
(2)坚决贯彻落实国家规定排放标准。在国家制定的《水泥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中,对于水泥污染的排放量,有着严格的标准:截止2015年,NOX排放量在150万吨以下,烟粒物排放在200万吨以下,到2020年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有这样的细则规定,之后的任务就是严厉查处,发现违规排放的厂家,直接取缔,并处罚款,才能有效制止部分工厂阳奉阴违的行径。这样有了明确的规章制度,有了严格的执行力和强大的管控,才能从源头上杜绝污染问题。
(3)严格限制水泥工业新建厂。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基本已经到达了纯熟的程度,但是行业集中度不够,企业规模良莠不齐、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饱和度已满,所以在处理完现有企业之前,应当“提高门槛”,严格控制水泥工业新建厂,避免有人盲目跟风,投资建厂,在技术和生产都跟不上的情况下,给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带来更大的负担。
(4)开展水泥工业技术革新。虽然我国已经掌握了新型干法窑的生产技术,但是新技术的总体产能还不到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要抓紧推动技术改革,升级换代,全面应用新技术。全面禁止32.5号产品的生产,严禁老旧生产方式的继续使用,从技术层面上,减少生产中的污染物。技术,是减排的核心保证。
(5)加强区域协调,压低生产量。我国水泥工业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水平领先、改革落后、人均产能低、总体产量过剩,笔者认为,可以采取控制产能的方法,有政府和国家干预,对不同规模的厂家进行生产量把控,从而减少资源利用,避免产品过剩浪费,减少大气排放污染。
(6)出台政策,鼓励新方式新技术的研制开发。中小企业的环保设施跟不上,技术放慢不达标,主要是因为资金不够雄厚,生产压力大,投资成本高,无法进行科学有效的技术改革,所以跟不上发展的脚步。对此,国家可以出台先关政策,积极推进新方式新技术的研制和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对于生产能力强,产品质量高的厂家,予以科技援助和政策帮扶,派遣技术指导,对在厂员工进行专业化培训,并实施监管,达到科技升级的目的。
(7)进行区域整改,提高行业集中度。水泥行业的整体混乱,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行业集中度不够。部分地方体制改革步伐落后,甚至有政府保护主义的打伞,使得国家政策实行缓慢,上行下不达,以至于我国的水泥工业时至今日,仍无法实现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基本集中,行业竞争过度,且兼并重组难度大,监管整改更是难上加难。对此,要促进行业的集中度,形成垄断竞争的总体结构,从而有效地改良产品结构,改善企业发展。
《水泥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是国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的,以防治工业污染,保护资源环境,促进产业发展为目的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对于水泥工业的废物处理、排放,政府把控,以及运行监管等,做出了明确指示,该文件政策中规定:
“水泥工业应遵循原则:1.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淘汰能效低、排放强度高的落后工艺,削减区域污染物排放量;2.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配套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加强运行管理,实现污染物长期稳定达标排放;3.有效利用石灰石、粘土、煤炭、电力等资源和能源,对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渣、余热等进行回收利用;4.水泥生产设施运行过程中应确保环境安全[3]。”该政策的出台,为水泥工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方向,也为具体细则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我国改进水泥行业工艺,维护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为某报撰文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国巨大的建设规模必须有水泥来保障[4]”。的确,水泥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一条主要脉络,经过多年的发展,更是走在了世界的前端,因此,我们更要加强引导和干预,为行业的良性进步打下基础,也在经济进步的同时,贯彻可持续发展政策,还后世子孙一片碧水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