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例肾嗜酸细胞瘤统计分析并文献复习

2019-03-01 00:58高宝山谈吉超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根治性瘢痕影像学

郑 辉,高宝山,谈吉超,安 伟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泌尿外二科,吉林 长春130000)

1 临床资料

共统计34例术后病理回报为肾嗜酸细胞瘤的病人,其中男性12 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31-78岁,平均58岁。13例患者肾脏肿瘤发生于左侧,20例患者肿瘤位于右侧,1 例肿瘤位于双侧,肿瘤直径大小约2.2 cm-13 cm。患者术前行泌尿系彩超及肾脏CT 检查。34例病人中有16例可完整收集原始影像学资料,其中56.2%(9/16)的病例可见中央星状瘢痕,37.5%(6/16)的患者节段性增强反转特点可被观察。统计的符合标准病例均采取外科手术方法,其中选择腹腔镜下根治性肾脏切除术(后腹或经腹)23例,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10例,开放性根治肾切除术1例。所有病人术后送检病理学均回报为肾嗜酸细胞瘤。术后随访时间1年-7年,

随访结果均未见肾脏肿瘤复发及转移。

2010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我院泌尿外科共诊治肾嗜酸细胞瘤患者34例。12例患者为男性,22例患者为女性,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例为1∶1.8。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泌尿系彩超及肾脏CT平扫检查,结果发现双肾肿瘤患者1 例,余下统计病例均提示患者肿瘤为单侧肿瘤。其中发生于左侧肾脏的嗜酸细胞瘤13例,发生于右侧肾脏的肿瘤20例。关于肿物直径、部位等方面相关统计汇总详见表1。

本统计病例中所研究患者的临床特点、症状详见表2,其中21例患者因常规体检行泌尿系彩超或CT检查发现,而并无明显不适症状,13例患者出现阳性体征进而就诊于医院检查发现肾脏占位。其中出现阳性体征的患者中,7例表现为腰痛,4例表现为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2例表现为消瘦或腹胀。

患者入院后常规给予腹部彩超检查,结果均显示肾脏占位性病变。常规超声可看到肿瘤内部回声不均匀、界清、无明显钙化,CDFI显示:肿瘤内部及周边可见血流信号,少部血流成轮辐状分布。

表1 肿瘤位置及直径大小

表2 34例肾嗜患者的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术前均给予CT平扫检查,具体CT平扫检查描述见表3。CT平扫结果多考虑为肾脏恶性肿瘤可能性大。多表现为肿瘤密度相对均匀或不均,呈类圆形,边界清晰,可有完整假包膜,CT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以“早进晚出”为主,动脉期呈现不均匀增强或明显均匀强化,分泌期肿瘤实质密度不低于同层面肌肉组织,部分典型肿瘤可出现中心星芒状瘢痕组织。

表3 肾脏CT 结果

近年来肾嗜酸细胞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主要为CT检查发现“增强翻转”及“中央星状瘢痕”。通过回顾性观察分析及总结16例可完整收集原始影像学资料的患者。结果提示约56.2%(9/16)的病例发现中央星芒状瘢痕;37.5%(6/16)的病例节段性增强翻转可观察到,主要表现为在肾脏CT三期增强中动脉期时当肾肿瘤密度能够分为相对高及低的增强区域而在分泌期这两者又出现了相反的影像表现,此即为所谓的“节段性增强翻转”。

关于统计患者的治疗方式详见表4。其中行保留肾单位手术的有10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的有24例,其中1例行开放根治性肾切除术,主要因患者肿瘤体积较大,腹腔镜难度系数较大,其余均给予腹腔镜微创手术。

表4 肿瘤大小及治疗方式

2 讨论

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且和肾脏恶性肿瘤影像学表现上相似,临床上较难于肾脏恶性肿瘤相鉴别。甚至将将肾嗜酸细胞瘤错误的诊断诊为肾癌,直接予以根治性肾脏切除术,最终结果导致了不必要的根治性肾脏切除及医疗资源的浪费。本文通过统计近几年肾脏嗜酸细胞瘤的临床资料,旨在总结该病相关疾病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治方案及预后情况,进而加强今后临床工作中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该疾病的诊断水平,最终给予患者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约60%的肾嗜酸细胞瘤以上无临床症状,多偶于体检时行腹部彩超或肾脏CT平扫发现。患侧腰痛、血尿及腹部包块为肾嗜酸细胞瘤的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尿常规检查结果提示镜下血尿[1]。消瘦、血沉增快等症状相对少见。

泌尿系彩超:中等略强回声于肿瘤中较多见,内部回声相对均匀,边界清晰,部分发现典型的中央放射状低回声区[2]。部分表现为肿瘤先于肾脏皮质即出现快速强化及快速廓清,内部表现为不规则的无增强区[3]可于肾脏超声造影检查中发现。

CT 检查 (1)肿瘤密度 经阅文献总结辛越等[4]研究报告,肾嗜酸细胞瘤可表现为一种富血供的肿瘤。另有研究提示肾嗜酸细胞腺瘤行增强CT检查时约存在半数病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究其原因,肿瘤缺血造成的灌注不均匀或肿瘤内血管的小动脉瘤认为可能是该表现的因素,该点可参考张洁等[5]研究发现。(2)星芒状瘢痕 中央“星芒状瘢痕”的特点被多数文献报道认为是肾嗜酸细胞瘤特征行表现,肾脏CT检查多描述为星状低密度,未见明显强化,故如术前诊断肾嗜酸细胞瘤需结合该影像学征象,亦可结合其他的影像学资料。肿瘤生长缓慢且长期缺血是瘢痕形成的主要原因。(3)囊性变或钙化 肾嗜酸细胞瘤中表现钙化的患者约占31%[6,7]。良性肿瘤的钙化多发生在瘢痕的基础之上;恶性病变[8]的钙化多位于病变实质区。肾嗜酸细胞瘤发现囊性变者少见,若发生时需与囊性肾癌鉴定。(4)节段性增强反转 由Kim 等[9]提出肾嗜酸细胞瘤另一特征性表现为节段性增强翻转,其主要表现为在肾脏CT三期增强中动脉期时当肾肿瘤密度能够分为相对高及低的增强区域而在分泌期这两者又出现了相反的影像表现,此即为所谓的“节段性增强翻转”。

国内有部分学者认为肾嗜酸细胞瘤可选择积极监测或观察等待[10]。但肿瘤在此期间有体积增大的可能,且此不能继而作为将该肿瘤诊断为肾脏恶性肿瘤从而给予手术手术切除[11]。

肾嗜酸细胞瘤在术前常常较易误诊为肾癌。因此,治疗肾嗜酸细胞瘤的首选方式仍为手术切除,而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肾脏部分切除术。一般认为肿瘤最大径≤4 cm,肿瘤位于肾脏的一极且为单发肿瘤,是行肾脏部分切除术的手术指征。但存在部分患者,发现时即肿瘤极大,对肾脏产生明显压迫,无法行肾脏部分切,且通过影像学检查很难区分良恶性,而此时术前检验提示患者对侧肾功良好,这类患者可行肾脏根治性切除术。

3 预后

目前由于肾嗜酸细胞瘤发病率及确诊率偏低,仅仅通过术前相关影像学检查无法确切诊断 且有恶性成分的可能,所以选择手术治疗仍是首选的治疗方式。NSS仍然是国内外治疗肾嗜酸细胞瘤的主要方式。对与肾癌难以鉴别,发现时即肿瘤极大,对肾脏产生明显压迫,无法行肾脏部分切,而术前检验提示患者对侧肾功良好,亦可给予根治性肾脏切除术。如已行经皮肾穿刺活检取病理并正是为肾嗜酸细胞瘤患者,可选择积极监测或观察等待[12,13],但存在肿瘤进展增大的风险。不管选用何种方式,均给予定期随访,患者生存良好,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整体预后可。

猜你喜欢
根治性瘢痕影像学
2022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专题介绍
手指瘢痕挛缩治疗的再认识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评价
根治性肝切除与外囊摘除治疗肝包虫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对比
手术联合CO2点阵激光、硅胶瘢痕贴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
当子宫瘢痕遇上妊娠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
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后肠梗阻的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