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琪
摘 要:加强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已成为当前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一个组织设计并实施的一系列程序,以便为达到该组织的目标提供合理保障,也是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控制、监测和改进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包括控制环境、控制程序和会计系统三大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采取措施不断使其进行完善。本文首先分析了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运行存在的问题,其次,从重视内部控制管理与现行体制、法规的协调统一,建立有效的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程序;增强内部控制意识,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加强会计基础规范化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实施内部控制程序,规范内部行为等方面就如何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问题
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指机关事业单位为了保证经营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运用,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防止舞弊行为发生,实现经营目标和效益而制定和实施的贯穿于各机关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的一系列组织措施。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原则包括:合法规范性原则,相互牵制原则,有用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則。
一、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运行存在的问题
1.职责范围和处理权限不清,未经授权也接触和处理经济业务
授权批准控制是指机关事业单位各级工作人员必须经过授权和批准才能对有关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未经授权和批准,这些人员就不允许接触和处理这些业务。而在有些单位一般授权和特定授权的界限和责任不明确。每一类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不明确;缺乏必要的检查,进而不能保证授权批准后处理的经济业务的工作质量。
2.忽视人员素质,不能定期进行岗位轮换
内部控制制度能否有效实施,关键取决于人员的素质,而有相当数量的单位忽视人员的素质,结果给国家或集体的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有相当数量的单位从不进行岗位轮换,又缺少必要的教育和培训,结果在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履履出现错弊,损失惨重。
3.内部审计形同虎设,不能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内部审计对会计资料的监督、审查,不仅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而在现实的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内部审计有的缺乏独立性,有的形同虚设,一切按领导意图办事,因而不能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同时,内控管理中的一些内在的基本要求没有得到贯彻落实,内控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和完善,内控文化没有真正建立,责任约束机制不到位。对员工的失德、失职、违法、违规行为,未明确经营管理责任,员工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没有建立配套的责任追究制度,未在全行业树立尽职履职观念,未能够逐级建立严格的责任问责、失职问责、引咎辞职和违规惩处制度等。
二、如何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
1.重视内部控制管理与现行体制、法规的协调统一
内部控制是机关事业单位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涉及组织、人事和财务管理等多方面。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如何协调好机关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是能否实现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财政、审计、人民银行、纪检等部门应加强联系和协调,另一方面要实现对机关事业单位内部的有效管理也需要组织、人事部门的参与和配合。
2.建立有效的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程序
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中的控制程序包括明确管理职责、纵向与横向的监督关系;职责分工,权利制衡;交易授权,建立恰当的审批手续;设计并使用适当的凭证和记录;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的授权;资产和记录的保管制度,独立稽核,例行的复核与自动的查对;制定和执行恰当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工作轮换,独立检查,包括外部和内部审计等。事业单位在处理财务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内部控制程序办理,以防范各类财务风险的发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反之,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如果缺乏适当的控制活动,在制度执行上有章不循,在业务过程中不按规定程序办理,就会使国家经济政策与法规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去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要重视和运用好内部控制程序的三个控制点:第一,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职务和岗位相关联,职务和权力责任不可分离,因此,两种或两种以上职务必须在不同岗位、人员之间分开,每一个具体职务也必须明确划定其对应的责任权力范围,这是形成制衡机制的核心手段。第二,授权批准与集体决策。授权批准与集体决策作为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手段,经济事项事前决策审批是内部控制的控制点之一。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经办人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第三,监督与审计检查。内部控制是一个涉及到单位运行全过程的体系,内部控制的执行与否、执行效果如何、能否适应新情况、需要做哪些改进等,都需要进行跟踪调查,必须通过加强监督活动在必要时对控制措施加以修正。因此必须建立单位内部的复核与审计检查等独立检查程序,以确保内部控制活动得到有效的执行。
3.增强内部控制意识,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所有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而言也不例外,它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活动的执行和贯彻。内部控制不力引发的财务风险,很多是由控制环境薄弱造成的。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深化内部控制理念,落实内部控制措施,是建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关键。要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单位各部门、各岗位管理职责,并对各单位、各部门的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将内部控制管理由个人行为和操作行为提升到整个单位的整体行为。
4.加强会计基础规范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
会计基础工作为单位各项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为强化预算管理、合理统筹安排资金,单位必须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机关事业单位规范的部门预算编制方法及编制要求,也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全面了解单位基础工作,否则,难以达到部门预算的编报要求。会计系统包括会计机构与人员的配备,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两大方面,会计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和财务管理的质量,因此,要提升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必须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
5.实施内部控制程序,规范内部行为
机关事业单位应从业务流程人手,以全面的风险控制为基础,认真梳理目前的业务流程,分析其中的流程风险,整合优化业务流程,针对各项财务风险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方案,对每项关键业务活动设计规范的控制程序及操作方法,以此为基础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第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为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指明了方向。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制约机制,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严格实施内部控制程序。第二,实行内部监督责任制,提高内部会计监督的有效性。在内部控制活动中,最突出的薄弱环节就是缺乏有效监督,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无论制度多么完善,在没有有效控制以及考核的情况下,都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即使有很好的部门预算,也会由于没有及时考核、检查或者没有认真地去考核、检查而流于形式,严重影响预算执行效果。如果对部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情况进行有效地考核与监督,部门预算将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对资金使用情况实行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以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要实行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将内部监督与会计管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业务结合起来,寓监督于管理之中,切实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提高内部监督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淑娜.“小金库”治理与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构建研究[J].财会研究,2012,24:68-71
[2]张岩峰.探讨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J].财经界(学术版),2014,18:70-71
[3]鲍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现状和应采取的措施[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10: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