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越
河南省西平县是战国时期韩国的遗址,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大量古人炼铁的遗迹,这些遗迹证明铁器的生产在当时的韩国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然而,从秦始皇陵中出土的四万件兵器却都是用青铜铸成的,这有点让人匪夷所思。
1974年,考古人员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发现了大量兵器,通过这些兵器,人们逐渐了解秦军强大的秘密。在这些兵器中,有一把青铜铸的长剑,它的长度超过了91厘米。
在以近距离搏斗为主的古代,一旦发动战争,长剑显然会比短剑更有优势。但是,秦国人是怎么解决青铜剑易折断的问题的呢?研究者通过对秦剑进行化学定量分析发现,秦剑的铜锡配比非常好,这种配比恰巧可以让青铜剑的柔韧度和硬度达到一个最好的状态。
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对付剽悍的匈奴骑兵,秦国人又发明了一种叫弩的兵器。弩的射程非常远,与弓不同的地方是弩上弦的时候是用脚蹬的。有人估计,弩的射程能达到300米,而且在150米之内都具有很强的杀伤力。而发射弩的扳机也设置得非常精巧,弩的扳机用一套非常灵巧的机械传递,扳机上的牙(挂钩)在放箭瞬间会忽然下沉,所以使用者用很小的力气就能扣动扳机,但扣动扳机所用力气的大小对射击的准确率有很大的影响。秦国人所设计的这种扳机让弩相对于弓来说有了很大的优势。
在兵马俑坑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很多箭头,这些箭头几乎都是三棱形的,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与其他箭头不同的是,秦军的箭头没有翼面,这样的箭头虽然不如带翼面的凶狠,但是却比带翼面的更加精准,因为翼面容易受风影响而使箭头偏离目标。研究人员对秦军所用的箭头分析之后发现,这是一种近乎完美的流线型箭头,它的三个弧面几乎一模一样。子弹外形的设计是为了降低飞行中的阻力,而秦军所用的箭头轮廓跟子弹几乎一样。以此可以判定,古代的秦国人已经掌握了关于空气阻力的一些规律。
秦国的兵器不仅在设计上非常精巧,在制作上也非常规整。研究者从出土的兵器中发现,不管是弩还是箭头,秦国人都是批量生产的。由于有统一的标准,秦军兵器的部件可以互換。在战场上,士兵所用的兵器某部分如果损坏了,那么他只要换掉坏的部分就可以继续使用了。
研究人员在出土的兵器上发现很多文字,这些文字大都是人名。秦朝宰相吕不韦编撰的《吕氏春秋》上说:物勒工名。所以,这些兵器上的人名应该都是制造者的名字。而巧合的是,兵器上出现最多的人名就是“相邦吕不韦”,所以,当时作为丞相的吕不韦应该是兵工业的最高监管人。据相关研究人员推测,在兵器上刻上制造者的名字也是为了方便找到有质量问题兵器的责任人。
秦军之所以可以一统天下,除了将士本身的英勇善战之外,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秦国高超的兵器制造水准。在别国还处于蒙昧无知的状态时,秦国人就以他们的智慧创造出了令后世感到震惊的兵器。
(摘自《历史不忍细看》台海出版社 图/陈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