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迩淞
中国人外出旅游,总是浮光掠影,到处留下“到此一游”,这已是举世闻名。就巴黎而言,这“一游”之首选自然非罗浮宫莫属。即便行程再紧,这儿总是要来一下的,哪怕只是在入口处的玻璃金字塔那儿拍张照,也算是功德圆满、不虚此行了。在外人看来,中国人似乎太表面化了。但我知道,这不过是国内“上车睡觉、下车看庙”的旅游方式延伸到了境外而已。或许,在国人心目中,罗浮宫也就是个外國大庙,过名刹而不入,岂不罪过?
其实,把罗浮宫当庙的,又何止是中国游客?法国人民很快就发现,中国本土的服装企业更是热情而多金的香客。2003年,国内某男装夹克品牌曾在罗浮宫走了一场秀,2006年的巴黎时装周,又来了一个女装品牌,整个时装周,只有这个牌子选在罗浮宫发布。何以中国品牌都爱来这儿拜庙呢?抛开昂贵的场租不谈,单单一场秀的开销,两三百万人民币总跑不掉。奉上了大把香油钱,中国品牌究竟能得到什么福报呢?一位当地业内人士的疑问,可以说是间接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他看完罗浮宫的这场中国女装秀之后,表示非常不解:“这些衣服,面料看起来有些廉价,细节上也没什么好琢磨的,显示不出设计师的个人风格和品牌气质,每款服装上似乎都能看到别家品牌或设计师的影子,没有自己的品牌思想或品牌故事。想用这样的产品进入欧洲,可能吗?”
是呀,自身产品还没做好,干吗急着来作秀呢?欧洲市场又不是乡村集市,摊儿一铺开就能练。既没开始零售,也没做广告,品牌在当地毫无认知度,就砸下大把银子,却只是孤零零地做场秀,做完就闪人,船过水无痕。这充其量不过是一场昂贵的“到此一游”而已,实在是有点儿犯不着啊。这位法国老兄按服装业的正常逻辑,当然不能理解此种做法。但我知道,中国企业对此却是另有一番“中国逻辑”的。
中国服装品牌到罗浮一游,哪里是为了进入欧洲市场呢?这根本就是做给国人看的。从中国游客的“到此一游”便可知晓,国人重外在轻内涵,本土品牌要想让消费者买账,就得先把场面搞大,就得拉大旗作虎皮。罗浮宫位于时尚之都巴黎,又是艺术的最高殿堂,在中国知名度高,自然是一面再合适不过的大旗了。中国服装只要“到此一游”,就能沾点仙气儿,回去够唬一阵子了。
那个借着政府间文化交流,到罗浮宫秀了一把的男装夹克,不就在国内电视广告上大喊“入选罗浮宫”,而很唬了消费者一阵子吗?若不是后来有好事者“揭秘”,搞不好还真有人以为它被罗浮宫给收藏了呢。殊不知人家罗浮宫也得过日子,也要搞创收,里面有几个展厅本来就是常年对外出租的,只要你出得起银子,就可以进来展示点儿什么,那不代表罗浮宫看上了你呀。可一般国人哪知道这一层呢,等知道怎么回事之后,当然有种被忽悠之感。
我倒认为国人对此不必过分计较,媒体也不必因此而将品牌污名化。毕竟人家也不容易,说到底还不是为了品牌宣传?手法固然庸俗粗糙,但也纯属技巧层面,无关诚信问题,最多有那么点儿误导之嫌,应该可以理解。毕竟在商言商,各用其招嘛。
其实,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导致国内品牌喜欢干这种事儿的原因所在。我们有做事表面化的品牌,是因为我们有最表面化的消费者,因为他们吃这一套。什么时候中国消费者也开始在乎用料是否考究,做工是否精细,设计是否有内涵,本土品牌就可以不必再玩儿这些低层次的把戏了。消费者的进步永远都是品牌进步的终极推动力。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在从男式夹克到系列女装的这几年中,我们究竟进步了多少呢?
首先,女装品牌是正式参与时装周,不再是那种非时尚专业的文化交流活动。其次,这次来的是更有指标性的女装,而非受重视程度较低的男装,而且有裙装、有外套,品种结构完整,像是个正规的都市品牌,不再只是单一品种的夹克。再有,模特大都是当地所请,观众也是当地人居多,有了按行业游戏规则运作的姿态,不似以往,台上台下一水儿的国人面孔,颇为自嗨,令人起疑。还有一点也不能忽视,结束时有设计师出来亮相,别以为这是无关紧要的环节,这是标志着是否与国际时尚行业接轨的重要一环。试想,如果连个专属设计师都没有,谁会拿正眼瞧你?
能有这些进步已实属不易,虽然还流于表面,但也算是中规中矩、初露模样了。怎奈还是没人太拿正眼瞧咱,当地媒体的报道“简洁”得近乎冷淡,只说这是中国时装品牌首次参加时装周,此外便无一句评说服装风格之语。可也怪不得人家,正如前面那位法国人所说,没有自己的风格,叫人从何评起?
看来,仅有上述那些进步还是不够的,这些表面功夫唬一唬国内消费者或许还行,但对国际时尚专业人士就不起作用了。人家要的是真才实学,衣服不行,遑论其他,恐怕还是要好好在产品上下功夫才是正途。别的且不说,三年之后还是选在罗浮宫走秀,可见国内品牌在品味和自信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真正的行家心里都很清楚,对于一场时装秀来说,罗浮宫是个毫无创意的场子,不仅气氛不合,而且太过浮滥。中国品牌花了不少银子,却未能在坊间赢得尊重,反而先露了一大怯,实在是有点儿得不偿失。与其这样,倒不如先拿这些钱在家好好修炼内功,等哪一天真正有了实力和自信,再来也不迟。
看着这些在罗浮宫来来去去的中国品牌,不知怎的,让我想起了徐志摩的那首《再别康桥》,只是在心中把“康桥”换成了“罗浮”: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摘自《奢侈态度》浙江大学出版社 图/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