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政
(韶关学院 体育学院, 广东 韶关512005)
随着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对高等教育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互联网技术必然推动高校在课堂形式、课程教材、培养模式、教师角色、学校管理等方面发生变革,势必出现教育流程再造的趋势[1].互联网技术必须与大学教育的核心环节产生实质性联系,才能保持其生命力[2].
互联网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活力的最大助推剂,健康是现代人最基本的诉求,体育运动是大学生生命活力的最佳表现形式.互联网与大学生体育锻炼之间的碰撞不可避免会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与变化.互联网对高校体育运动的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要使作为互联网深度使用者的大学生积极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研究互联网与体育教学成为高校必然的选择[4].互联网技术使大学生体育锻炼摆脱时空限制,能根据个人需要自主决定锻炼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等,拓宽了大学生获得课外体育锻炼信息的渠道,使大学生体育爱好者不再局限于场地、人员、时间等因素[5].
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走访访谈等方法,以2016 年与2019 年前后韶关学院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选择的第一项目、核心地点、时间形式、监测等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将实证与理论有机融合,力求揭示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相关智能设备作为传播媒介与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深度融合,而在某些方面其性能与便捷性远超传统媒介,互联网作为体育知识或技能传播媒介越来越展现出其特有的优势.
互联网技术能够及时传递最新的体育相关信息,使大学生能够随时掌握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重大体育事件,这很好的满足了当代大学生渴望了解最新体育信息的诉求,2017 年运动健康APP 下载量仅次于移动短视频APP,用户规模数量超过2 亿[6].
传统的体育信息传播或学习,人员、地点、时间几乎固定,甚至还存在较为繁琐的程序等缺陷.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手段可提供良好的线上学习平台,网络资源平台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需求[7].大学生只需一个手机或其他智能设备,便可利用互联网技术,根据个人需求随时随地的搜索、查看图文、视频等信息,更好的实现信息接受,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体育文化是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地球上各式各样的体育文化汇集于互联网,使其有机地连接起来,凸显了互联网展现各式各样体育文化的综合性与包容性,这有力促进了体育文化的全面交流,对于大学生全面了解体育文化具有积极的价值.
利用互联网,前提是需要拥有相应的设备.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类智能设备迅速得以推广和应用.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等设备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得以普及,这使得大学生可利用互联网有效掌握各种体育知识、技能.大学生群体拥有体育智能设备的状况一方面体现了其体育意识与科技意识的融合,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其体育消费承受能力.韶关学院100%的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97.6%的大学生有个人电脑,此外37.6%的学生在锻炼中还借助于智能手表、智能跑步机及其他可穿戴式运动感应器等设备(见表1).
表1 2019 年韶关学院学生利用互联网所使用的设备情况(N=125)
大学生每天接触互联网的平均时间可反映出互联网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程度,能揭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时代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产生影响的动因.韶关学院学生每天接触互联网的比率是100%,即所有被调研大学生每天都有不同程度的利用互联网,其中每天接触时间在两小时以上占比为87.2%,说明每天使用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接触时间超过4 h 的占比40%, 每天接触互联网超过6 h 的占比为15.2%, 这说明互联网已经对部分学生产生了影响,客观上已经成为影响大多数学生生活的一个无法忽视的方面(见表2).
表2 2019 年韶关学院学生每天使用互联网时间情况(N=125)
相较传统的体育学习中师生面对面以口头讲解的形式进行授课,在移动智能终端已经普及化的今天,倡导泛在化体育学习模式使运动技术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8].互联网在体育信息传递中呈现的即时性、便捷性、包容性和综合性等方面具备更明显的优势,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深入调研韶关学院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情况(见图1),发现:26%的学生频繁通过互联网了解体育知识或技能,34%的学生经常通过网络了解体育知识或技能,31.2%的学生偶尔接触体育知识或技能,8.8%学生表示从没通过网络了解体育知识或技能.由此可见,通过互联网学习体育知识或技能已经成为大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图1 2019 年韶关学院学生利用互联网了解体育知识或技能情况(N=125)
针对韶关学院学生2016 年与2019 年第一运动项目的选择人数(见图2)及百分率(见图3)进行统计,并初步分析其原因.
图2 2016 年与2019 年韶关学院学生第一运动项目选择人数变化情况(N=125)
图3 2016 年与2019 年韶关学院学生第一运动项目选择百分率情况(N=125)
由图2、图3 可知,仍在读的125 名韶关学院的大学生,在2016 年他们的第一运动项目最主要是跑步、球类项目,两项合计共92 人,占比为73.6%;舞蹈和其它时代潮流性的有氧健身运动选择相对偏少.随着时间推移,到2019 年,这两类健身运动项目共计占比达35.2%,相比2016 年增加了一倍.分析原因,一方面受年龄增长及阅历增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互联网的影响,大学生能够借助互联网,即时了解和掌握当今世界最前沿的体育锻炼知识和技能,能便捷的了解最新潮流的体育锻炼项目,有助于其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在选择体育锻炼项目时逐步偏向于更富潮流性的舞蹈或其他有氧健身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运动项目选择产生了较大影响.
通过调研和访谈韶关学院125 名大学生,分析他们2016 年与2019 年最主要的运动场所,发现其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发生了明显变化(见图4).校内运动场所仍是大学生最主要的运动地方,但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趋势,由2016 年占比63.2%下降到2019 年的42.4%,下降比例接近1/3.同时呈现出了由校内向校外迁移的趋势:校外健身中心、社会运动娱乐场所、登山、骑行户外、家中等场所的占比由2016 年的28%上升到2019 年51.2%,上升比例较大.
图4 韶关学院学生最重要的体育锻炼场所情况(N=125)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体育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大学生体育锻炼过程中对运动强度、运动量、频率等方面的监控以及疲劳检测大多依赖于简易的直观手段和经验感受,容易出现差错.随着智能运动手表、运动APP、智能跑步机及其他可穿戴式运动感应器等智能设备在大学生群体里迅速推广,在大学生体育锻炼时对负荷、强度、密度以及身体各项指标的监控和检测更精准化和科学化,能指导其更加科学进行体育锻炼,更加有效的规避运动伤害.
(1)利用互联网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成为大学生新的学习方式
手机和个人笔记本等智能设备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得到了非常高的普及,并且大学生每天都会花费一定时间在使用互联网.同时,有91.2%的大学生会不同程度利用互联网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见图1).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健身意识的增强,利用互联网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已经成为大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2)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项目与内容正逐步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对体育的认知及体育锻炼项目、内容也有所变化.受此影响,大学生选择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也逐步变化:舞蹈类、骑行、爬山等有氧锻炼项目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锻炼项目选择范围更宽、内容更加丰富,使体育锻炼带给大学生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3)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与时间正逐步发生变化
利用互联网了解和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快捷性、便利性,大学生可更大范围选择运动项目与内容,匹配合适的运动场所,或根据场地情况匹配适宜的运动项目与内容,这使得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场所更加灵活,更好地体现了因地制宜进行锻炼的原则.根据调研结果来看,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场所从校内向校外转变趋势明显.在破解体育锻炼场地约束同时,实际上也破除了时间约束,使得大学生能够机动利用时间,灵活多样地开展体育锻炼,切实引发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场所及时间变化.
(4)大学生体育锻炼过程的量化与科学性发生了变化
随着体育锻炼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运动手表、手环等智能穿戴设备,使运动过程得以科学量化,能更加有效指导大学生体育锻炼,有利于获得更佳的锻炼效果,同时还能有效规避运动不当带来的身体伤害.
(1)大学生要端正使用互联网的态度
互联网作为工具和手段,无疑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具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但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作用:上网时间的不能自我控制、网络信息无法正确筛选,如部分大学生以虚拟的网络运动替代现实的身体运动过程,沉溺于网络游戏而无法自拔等现象、不能有效规避各类网络陷阱等.这都要求大学生在利用互联网时必须端正态度,善于剖析利弊,使互联网更好地为体育锻炼服务,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2)利用互联网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应密切结合自身现状
大学生在利用互联网遴选相关体育知识学习或技能模仿时,还应认真、综合思考自己面临的实际情况,如体育课中老师的授课内容、个人体育爱好、个人体质情况、体育场地条件、体育消费支出与自身经济来源、亲朋好友的体育建议、所能利用的体育锻炼时间片段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更加高效地服务于体育锻炼.
(3)要明确“互联网为辅,身体运动为本”的理念
互联网给大学生体育锻炼方面带来诸多积极变化,但对于体育锻炼应清醒的认识到“互联网应作为体育锻炼的辅助手段而善加利用,体育锻炼过程中参与者身、心、群变化才是体育锻炼的本质”.
互联网虽然逐步改变了当代大学生获取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方式、体育锻炼项目与内容、锻炼的场所与时间、锻炼过程的科学性监控等方面,但体育锻炼最核心的部分依然是身体参与体育锻炼过程本身,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人的身体体质、思想认知、意志品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等方面的变化都不是互联网技术能替代的,当代大学生对此应有清醒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