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可经营性非遗产业化的调查研究

2019-02-27 09:07李庆娜肖亚乔
时代人物 2019年1期
关键词:经营性产业化文化

李庆娜 肖亚乔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随着当代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长,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不断走向繁荣和发展。沙井蚝民生产习俗、九江双蒸酒酿造技艺与广绣这三个可经营性非遗在改革中逐步走出困境,实现产业化转型,推动了广东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依旧存在着非遗产品供给内容较落后低质等问题,导致了可经营性非遗的生产与供给活力不足,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我们选取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与文献查阅等方式对上述三个可经营性非遗的发展情况进行探讨和对比分析,利用数据分析揭示民众对非遗的认知和需求程度,从供给侧改革和产业化的视觉,对政府、企业与民众提出建设性建议,以打通非遗供给与需求的“最后一公里”,能为其他可经营性非遗适应改革进行产业化科学发展提供经验借鉴,也能缓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矛盾。

二、可经营性非遗产业化的概述

目前,可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可经营性非遗”)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用产业方式运作的那部分非遗资源,包括传统民族工艺品艺术品、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民族美术、传统民族舞蹈、传统戏剧和音乐、古玩业等。非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民间文化和民俗学的学术理论研究、民间工艺品展览等不可以用产业方式运作非遗资源。这两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常常交织、融合在一起。

本文所探讨可经营性非遗指的是能通过一定的产业化手段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具有市场潜力的可經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经营性非遗产业化指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可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非遗资源,依靠专业服务、质量管理、技术创新、品牌打造等手段,从事可经营性非遗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使可经营性非遗的生产模式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以此来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式。

三、可经营性非遗发展现状

(一)资金不足

资金不足是可经营性非遗产业化进程中普遍面临的难题,虽然每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都会拨款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甚至还专门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但与一些发达国家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相比,政府的这些经费支持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谓杯水车薪,是远远不够的。

(二)后继无人

目前,可经营性非遗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且传承人的年龄普遍较高,亟需有新的力量融入进来。新一代年轻人是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的新主力,但现实中,非遗由于传承难度大、耗时长、收益不高等原因,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这对未来非遗的传承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三)市场动态变幻莫测

市场动态变幻莫测,可经营性非遗企业难以把握其变幻程度。部分可经营性非遗产品虽小有名声,但是人工成本非常高,且生产和销售规模较小,导致产品价格偏高。随着科技的进步,物美价廉的替代品越来越多,市场动态变幻莫测,给可经营性非遗市场带来不少冲击。

四、实地调研案例分析

(一)政府调研

1.对非遗产业化的看法。鼓励合适的非遗进行产业化发展。政府对于非遗保护工作较重视,认为非遗的种类是和产业结合的关键,诸如工艺技术类、美术类、传统医药类等较容易产业化的非遗形式,若能结合现代产业的,应大力支持,而且要通过不断创新优化自身以适应时代需求,进行产业化生产和再生产性的保护。同时,非遗能产业化是源于有市场需求,有了需求之后供给才有意义。政府需要做的是去引导这种产业的发展,单纯的资金支持并不是传承非遗的最好方式,应该在必要的时候提供一些政策帮助。

2.非遗保护中的瓶颈。群众盲目申遗,非遗专干少。申遗作为一股时代热潮吸引了大批人争着去申报,但是申遗需要一定的条件,很多人不了解什么是非遗、为什么要申报非遗,导致胡乱申报、申报不及时的状况一直出现。当前政府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上并不是非常合理,政府缺少专门负责非遗工作的部门和非遗保护的官员,中央政府的理念没有办法真正传达下来,导致非遗保护的相关工作难以执行,部门职责混乱,工作内容不明确,专门负责非遗的人员匮乏。

(二)企业调研

1.沙井蚝的“异地养殖”模式。沙井的资金、技术转移到台山基地,沙井蚝的生产组织形式主要有由个体组成的合作社模式,还有“公司+农户”的模式,即公司与当地的蚝民结合的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由企业自己经营,出钱买蚝养蚝,蚝民在企业的海区生产;第二种是企业与蚝民合作,蚝交给蚝民养,蚝民与企业签订合同,由企业按照市场的价格将所有产品统一收购;第三种是散户收购,企业将个体经营的散户统一起来收购,以保证产品的来源统一,确保产品的质量。沙井蚝异地养殖已经走上规模化、产业化运作之路,以沙井总部为中心,养殖环节向台山、惠东、阳江、汕尾等地区扩散辐射,保留深加工、研发、设计、销售等产业高端环节,蚝业空间布局得以优化。

2.九江双蒸酒的“工业旅游模式”模式。2009年九江酒厂成立了国内首家酒博物馆一九江双蒸博物馆,将工业与文化相结合,开创了工业旅游模式的先河,企业品牌推广速度加快。现在九江酒厂博物馆、酒饮文化馆已成为广东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通过酒文化与岭南文化相结合,令其继承发扬光大。九江酒厂还成立中国米酒研究院,为提高酒的品质和在创新中传承九江双蒸酒做了很多努力,使得九江双蒸酒名扬四方,成为我国豉香型白酒生产规模最大的国家二级企业和广东省最大的白酒企业。

3.顺德广绣的“总部设计,分散式生产”模式。富德公司在各地均设有生产地点,雇佣当地绣娘进行手工绣制,公司派出专门技术人员负责工厂的物资配送及技术指导,总部则负责设计产品的图样,这种分工明确的生产方式保证了已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生产效率。产品根据不同市场需求,用精美的东方传统工艺去表现不同题材,适应消费者需求。

图1 认为非遗的重要程度

(三)民众问卷分析

针对深圳市、佛山市、广州市三地的民众发放了9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863份,并结合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如下:

文化程度越高对非遗的重视程度越大,表明文化程度对非遗的重视程度存在一定的影响,学历越高对文化认同感越强。

非遗的级别和所属地域对于一个地区居民的熟知程度有一定的影响。深圳本地民众对于沙井蚝民生产习俗非遗的非遗了解程度以及关注程度最高,比外地民众多39.83%;顺德本地人们对粤剧的熟悉最高,占80%左右。

图2 对周围非遗的了解情况

图3 了解非遗的渠道

图4 对什么类型的非遗活动感兴趣

图5 购买非遗产品的原因

现今新兴媒体的在青年群体中的宣传作用最为明显,但是传统的宣传方式和文化环境的营造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民众的宣传作用也不容忽视。

中青年年龄段的民众对于非遗活动的兴趣相差不大,最喜欢有传统的民俗庙会、传统手工艺品;而老年人更为偏爱充满民族风情的艺术表演以及传统的民俗庙会。

不同地区的民众对于非遗产品的购买原因都类似,占比较多的是人文价值,其次为收藏价值和精致外观,并且差别不大。

五、结论及对策

可经营性非遗产业的供给侧改革需坚持文化保护与有序开发并重;坚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坚持尊重需求与引导需求并行;坚持社会价值功能与文化经济功能并进。结合实际,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可经营性非遗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推动其产业升级。

(一)政府:可经营者非遗产业化的引领者

1.层层落实非遗保护政策。政府要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遺产保护和监督的相关法律和规定,推动非遗保护政策的层层落实到位。同时,应合理科学区分不可经营性非遗项目与可经营性非遗项目,筛选出可经营性非遗名录,针对可经营性非遗产业化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制定灵活实用的非遗保护政策。

2.鼓励可经营性非遗企业进行科学的产业化发展。政府可利用特色节日进行宣传,打造地方品牌,吸引游客,招商引资,宏观调控和协调非遗文化旅游的开发,建立非遗产业化主管机构,起到协助资源挖掘、品牌宣传、人员管理、资金引入等规范化、法制化的服务作用,借助旅游产业推动可经营性非遗企业研制相关产品及衍生品,引导和规范可经营性非遗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产量及类别,促进非遗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发展,激励可经营性非遗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打造、目标市场推广等重要价值链条,进行科学的产业化发展,将产业复制扩大发展,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品牌效益。

3.加强普及宣传。鼓励电视、网络媒体等推出丰富多彩的非遗节目。拍摄和译制非遗记录片、教学片和宣传片,发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开展面向大众的非遗展演、体验、讲座、培训等活动,适当时机组织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定期不定期参与,并提供相关便利条件。鼓励地方成立非遗保护行业组织,开展面向本地区或本行业传承人群的培训和交流等活动,提供信息发布、权益维护等服务,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的浓厚氛围。

4.进一步完善促进文化消费的体制机制。由政府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理念,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充分整合文化资源,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依托企业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优质便捷的文化服务,大力开展群众性惠民文化活动,增加多样化供给,引导消费升级。

(二)企业:可经营者非遗产业化的主导者

1.善于运用文化营销。文化是根脉,是品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可以驱使企业始终为顾客提供最好的产品。可经营性非遗产业化应把商品作为文化的载体,通过市场交换进入消费者的意识。实施文化体验营销和价值回归工程,隐去品牌推品类,传播非遗文化,以提升非遗认知度。

2.坚持品质至上。“品质是企业的生命”。有一流的品质,才会有广阔的市场。可经营性非遗企业应在上游原料保障上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从原料到产品生产、质量监控的全过程可追溯。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建立了全过程在线检测质量控制系统,通过全产业链质量管控模式,为消费者提供道地、安全有效的产品,保障人民大众的生命健康。

3.注入现代科技成果。以科技引领创意,以创意打造文化。可经营性非遗企业应充分运用包括大数据等信息产业最新发展成果,提高可经营性非遗产品与服务的科技含量,强力激发可经营性非遗创意的产生和应用,推动文化内容与新科技成果融合,带动可经营性非遗创意产业转型升级。

4.以消费者为导向。从顾客定位出发,洞察其感性需求和情感表达的方式,由此出发去塑造品牌。以品牌文化传递企业文化,非遗文化。同时,延展网络小程序的连接作用,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流畅的用户体验,品牌得以打通分散割裂的营销路径,形成完整而高效的产业链,开创营销新思路。

5.创意化发展。建立非遗创意文化园或非遗文化产业孵化基地。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打造完善的非遗活化和创新应用的产业链。积极发展全产业链文化体验项目,将上游原料养殖业、中游制造业与下游养生旅游服务业融合一体,打造全产业链体验经济新模式,构建起可经营性非遗产业的全产业链生态系统。推动经营由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努力挖掘非遗产品市场营销潜力。

(三)民众:可经营者非遗产业化的参与者

增加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觉意识,主动传承非遗。民众要增进对非遗的保护意识,培养自觉传承非遗、保护非遗的习惯,让保护非遗融于生活,体现于生活,要增加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参与非遗活动的积极性,保持传承热情,保护好非遗这个历史的沉淀。

猜你喜欢
经营性产业化文化
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经受市场考验,汉服步入产业化进程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西安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盈利因素分析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