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帅锋
(浙江省建德市植保站,浙江 建德 311600)
草莓果实鲜嫩多汁,郁香酸甜,营养丰富,近几年已成为建德市的农业特色产业。目前建德市的草莓栽培面积已达2 000多hm2,667 m2产值3万~4万元,高的可达5万多元,经济效益显著。但随着草莓种植面积的扩大、重茬年限的增加,以及相互引种等原因,草莓黄萎病发生逐年严重,一般田块病株率1%~5%,重病田发病率10%以上,已成为制约建德市草莓生产和种苗繁育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1~5]。为此,我们对建德市草莓黄萎病的发病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总结了综合防治技术,现将其介绍如下。
草莓黄萎病属轮枝孢属真菌(Verticillium spp.),其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并可在土壤中存活6~8年。病菌可通过带菌苗、带菌土壤、堆肥及其他寄主在不同地区间传播,田间则主要通过灌溉、降雨和农事操作等进行传播。草莓黄萎病病菌从植株根部伤口或幼根表皮、根毛侵入,在维管束内繁殖,向根系和地上部扩散,引起系统性发病。土壤温度20℃以上、气温23~28℃为黄萎病发病的适宜条件,气温高于28℃时发病明显减少,开花坐果期气温长时间低于15℃则易发病。发病初期,草莓病株外部叶片萎蔫下垂,叶缘或叶尖逐渐褪绿变黄,新叶扭曲,继而叶色由黄变褐,最后坏死。随着病情发展,褪绿部位由外向内逐渐扩大,最后全株枯黄死亡。病株根茎横切面维管束呈褐色,并沿叶柄、果柄向上扩展,病轻时根部不腐败,病重时根部腐烂、地上部分枯死[6~7]。连作,土壤黏重、过湿或积水,偏施氮肥,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利于草莓黄萎病的发生。草莓黄萎病发病症状见图1。
图1 草莓黄萎病发病症状
草莓黄萎病为系统性侵染病害,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选用抗病品种、健身栽培为基础,辅以药剂防治,综合控制其发生和危害。
不同草莓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有差异,如章姬较抗病、欧系草莓品种抗性也较强。同时还应选用无病种苗。
草莓黄萎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应与葱蒜类或水稻等禾本科植物轮作,最好实行3年水旱轮作,以降低土壤中的病菌基数;多施腐熟有机肥,避免偏施化学氮肥,薄肥勤施,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增强土壤的通透性。
土壤消毒是减少病菌初侵染源、减轻土传病害的有效方法。草莓定植前,每667 m2撒施棉隆土壤处理剂20~25 kg,随后覆盖地膜,灌水15 d后揭膜散气15 d,然后定植草莓苗;也可采用太阳能消毒方法,即在7月份高温期深翻土壤后灌水,并覆盖地膜,保持10~15 d,利用膜下高温杀死病菌。
草莓定植时用福美双、甲基托布津等蘸根或灌根,可降低表土中病菌含量,有效降低黄萎病发病率;及时铲除病株,同时对周围土壤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