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导读

2019-02-26 12:38吕龙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9年2期
关键词:京味骆驼祥子老舍

吕龙

小伙伴们,经典名著阅读集结号又吹响啦!今天,初初隆重地向大家推荐老舍先生的名著《骆驼祥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郭茅巴老曹”的文学史地位很高,其中的“老”就是指老舍。老舍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更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不过,用先生的话说,他只想做一名“文艺界尽责的小卒”。他的字“舍予”,就清晰表明了“舍弃自我”,即“忘我”的写作初心。

老舍先生出生于北京一个贫穷的满族旗人家庭。他幼年丧父,母亲靠替人洗衣服做短工维持生计。从小和下层人民打交道的经历,使得先生深切感受到社会底层的生活疾苦。反映在作品上,先生喜欢从市井生活取材,尤其善于描绘城市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和命运,通过日常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作为语言大师,先生用平白又精致的北京口语去描绘自然景色、地方风物乃至人物的微妙心理,创造出一个具有强烈生活气息的“京味”世界。初初特地把先生的简历做了梳理,大家请看:

大家知道《骆驼祥子》的故事来源吗?1936年春,先生的一位朋友闲谈时说到两个不相关的车夫:一个买了车又卖掉,三起三落,临了还是受穷;另一个被军队抓了去,谁知转祸为福,趁着军队转移伺机逃出,还偷偷牵回三匹骆驼。一次普通的交谈,构成了《骆驼祥子》的故事核心,大家会不会和初初一样,特别佩服先生编故事的水平呢?其实,先生还有更厉害的“招数”,比如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环境的创设,北京方言的运用……初初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和大家一起领略《骆驼祥子》的风采啦!

《骆驼祥子》篇幅不长,若是一目十行,初初估计大家三五天就能读完。但“文章犹舟也,舟之贵贱,不在大小华质,而视其所载者”。对于《骆驼祥子》这样内蕴丰厚的经典名著,咱们可不能走马观花哦!初初还听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既然读,咱们就得有计划、有目的,读出点门道来!初初有些小想法,想和小伙伴们分享:

第一个想法:控制全文阅读的时序进度。

《骆驼祥子》全书共24章,每章一般10页左右。初初掐指一算,每天读两章,对于初一的小伙伴来说,是完全有时间办到的啊!大家不妨帮自己制订一个可行的阅读计划,每天再忙,作业再多,也要仔仔细细地读完两章。每天两章,两周就能读完整本书。

读得不快,正适合做摘录。文中的好词好句比比皆是,做个有心人,你会比别人积累得更多。读得不快,也适合做批注。随文写出自己的感触,一个词,一句话,一小段,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的思想越来越深刻。

第二个想法:进行设身处地的身份认同。

初初喜欢读小说,因为小说让人穿越时空,身临其境,产生别样的情感体验。比如书中关于大杂院生活的那一大段描写,我们是不是也借着祥子的眼睛,看到了大杂院里苦哥们生活的艰难?我们的心再飞一飞,是不是可以想象20世纪20年代的老北京,那个走向没落的故都,正横陈着一个个污浊的大杂院,挣扎着一群群濒死的劳动者?祥子想通过自己的勤劳,尽早离开这丑陋之地,我们是不是也在内心殷殷期盼着?这就是对全书灵魂人物祥子的身份认同。

初初感觉,要读透一本书,光有对书中人物遭际的唏嘘感叹是不够的。书中人物的生活阅历、命运抗争,完全可以内化为我们心智情感的一部分。我们不妨进入故事情境,把自己设想成书中的某一人物,与之同呼吸、共命运,在情节的推进中反思和借鉴,汲取成长的养料。祥子屡次顽强抗争,企图获得独立和尊严,却总是失败,“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最终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人”。他的不幸,我们感同身受。他的堕落,不也值得追梦路上的小伙伴们警醒吗?

化身祥子、增强体验是不错的阅读方式。但祥子的悲剧,除了自身局限和他人影响,旧社会残酷现实的碾压是更深层原因。不仅是祥子,书中人物无一例外地走向末路,老舍先生对他们悲剧人生的描写,启示我们思考下层人民的命运。初初认为,如果我们站在先生的角度看待书中每一个人物,体味先生的创作初衷,就一定能在文字中读出温度,在苦难中感受悲悯,这是站在作家立场的身份认同,一种更高层级的身份认同。

第三个想法:关注平中见奇的“京味”表达。

大家有没有发现,《骆驼祥子》的情节特别简单。老实、木讷、硬朗的祥子,唯一的志向是省钱买辆自己的车。可是造化弄人,天不遂人愿,他的希望每每落空,他的人性逐漸扭曲,最终走向颓废和堕落。全书采用单线式的情节推进策略,即便重要如虎妞,也不过是祥子生命中的过客,其他次要人物更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只构成故事的片段。波澜不惊的情节却让我们百看不厌、回味无穷,为什么呢?初初想到一个管中窥豹的理由——语言。先生笔下的“京味”语言,以北京话为基础,极富市井色彩,充满通俗趣味,看似朴素老旧,平淡无奇,却含着文化底蕴,透着一股子亲切与热乎劲儿,显得俗白、凝练、厚重。

初初觉得,写奇异的故事,需要“偶遇”,写反映现实生活的故事,则需要“功力”。隽永的故事,往往不靠“偶遇”,而是在一般中见奇异。愈是简单的情节,愈能彰显文字的功力,先生的“京味”表达无疑是佼佼者。举一例为证:身无御寒衣、家无隔夜粮的老马和他的孙子小马儿一起拉车,又饿又冷,进了茶馆后老马体力不支晕倒在地。喝了糖水醒过来后,老马说的第一句话是:“哎,劳诸位的驾!”仅这一句,老北京车夫的礼节、要强、善良就跃然纸上,让人啧啧称奇。

人物语言的京腔京味让人回味,连北京小吃都让人嘴馋呢!祥子从军队逃回来,到桥头连吃了两碗老豆腐,“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和虎妞吃熏酱肉、喝白干,小摊子上来碗馄饨,就着个热烧饼夹爆羊肉,那叫一个美味!看着这些文字,初初的口水快要流下来啦!

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北京的历史遗迹、自然景观数不胜数。书中也提到不少:天桥、颐和园、万寿山、雍和宫、天坛、孔庙,去崇效寺看牡丹,在积水潭、西郊的白石桥垂钓。我们在历史与现实间游走,在古老而典雅的文字间观游。厚重的沧桑历史,纯美宁静、欢愉畅达的感触在内心交织、融合、升华,文化归属感油然而生。这些“京味”表达带给我们的审美体验,小伙伴们在阅读时一定要细细品味哦!

批注读书法就是阅读时在文中对文章进行注解和写批语。批注,能更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批注的位置可以是“旁批”(字、词、句的旁边,书页右侧),也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常用批注符号有:(1)“·”生字、难字;(2)“ ”总括句、重要句;(3)“ ”佳妙句;(4)“○”段序(圈内写数字,放在句首);(5)“△”要注意处、发表感想处。现在,初初以《骆驼祥子》的部分内容为例,给大家提供批注示例。

①战争的消息与谣言几乎每年随着春麦一块儿往起长,麦穗与刺刀可以算作北方人的希望与忧惧的象征。△祥子的新车刚交半岁的时候,正是麦子需要春雨的时节。春雨不一定顺着人民的盼望而降落,可是战争不管有没有人盼望总会来到。谣言吧,真事儿吧,祥子似乎忘了他曾经作过庄稼活;他不大关心战争怎样的毁坏田地,也不大注意春雨的有无。他只关心他的车,他的车能产生烙(lào)饼与一切吃食,它是块万能的田地,很驯顺的随着他走,一块活地,宝地。

②因为缺雨,因为战争的消息,粮食都长了价钱;这个,祥子知道。可是他和城里人一样的只会抱怨粮食贵,而一点主意没有;粮食贵,贵吧,谁有法儿教它贱呢?这种态度使他只顾自己的生活,把一切祸患灾难都放在脑后。

尾批:中国传统小说中很少有心理描写。老舍先生在中国传统的叙事中融入外国文学的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这里我们可以从对祥子的心理描写中,初步感知祥子除了自己和车以外,万事不关心的性格。正是这样的性格,使祥子在战争中失去了奋斗了三年的车,从此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的下坡路。

旁批:用刺刀象征战争,把麦子和刺刀放在一起写,让人触目惊心。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战争频发的时代,老百姓哪里有希望可言?该来的春雨没来,不该来的战争来了,跟祥子一样的人们该怎么办呢?

旁批: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车比作是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祥子对车的珍爱和依赖。

这一句话写出了祥子的性格,忍耐顺从、只顾自己,只注重个人的奋斗。这也是造成他悲剧的原因之一。

这样计划好,他的眼亮得像个老鹰的眼,发着光向四外扫射,看见个座儿,他飞也似跑过去,还没讲好价钱便脱了大棉袄。跑起来,腿确是不似先前了,可是一股热气支撑着全身,他拼了命!祥子到底是祥子,祥子拼命跑,还是没有别人的份儿。见一辆,他开一辆,好像发了狂。汗痛快的往外流。跑完一趟,他觉得身上轻了许多,腿又有了那种弹力,还想再跑,像名马没有跑足,立定之后还踢腾着蹄儿那样。他一直跑到夜里一点才收车。回到厂中,除了车份,他还落下九毛多钱。

一觉,他睡到了天亮;翻了个身,再睁开眼,太阳已上来老高。疲乏后的安息是最甜美的享受,起来伸了个懒腰,骨节都轻脆的响,胃口像完全空了,极想吃点什么。

古语有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初初对《骆驼祥子》的理解只是一家之言,小伙伴们阅读时要带着自己的思考,才能更深入地走进文本。初初再推荐一些名家的评语和解读给大家,附带拓展文本,相信大家读完会有全新的感受。

我尤其喜欢中国现代小说,比如鲁迅和巴金的小说,特别是北京小说家老舍的小说。我发现老舍的小说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国界的。

——法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克莱齐奥

洋车夫、老妈子、便衣警探、车厂老板、妓女、摆小摊的,他们出没的场景则是大杂院、小茶馆和街边巷口……可是在老舍的笔下,他们都有了生命,有了灵魂,并且活色生香,使我们透解他们也有梦想,也有奋斗,也都活鲜鲜地惹人爱,惹人愁,可歌和可泣。俗云“点铁成金”,又所谓“化腐朽为神奇”。唯有《骆驼祥子》才当得起。

——作家 司馬长风

《骆驼祥子》很有代表性地表现出老舍为提高反映城市贫民生活的作品的水平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做出的贡献,也很有代表性地反映出他的创作中曾经相当长期地存在着的弱点对于这些成就和贡献的限制。

——文艺理论家 樊骏

老舍先生的小说,只要印成本子,我差不多都看过。在艺术上,《骆驼祥子》是最成熟的……在这部小说里,我们清晰地认识出一个人,他的性格、体态、遭遇,都活生生地在我们眼前跳跃着。

——作家 梁实秋

猜你喜欢
京味骆驼祥子老舍
北平的秋
许恬宁:My Travel Plan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论《骆驼祥子》中祥子人生悲剧的原因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从电影《顽主》看京味喜剧片的低俗现象